东三省中只有辽宁拥有出海口,吉林、黑龙江都无法出海,这导致当地要进行出口贸易也比较困难。
但打开地图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吉林省珲春市距离日本还只有十几公里,甚至说它是一个“沿海城市”也不为过,但珲春眼看着就要到海边了,却不能出海,这是为什么呢?未来,珲春有可能打通出海口吗?
一、被夺走的出海口
黑龙江和吉林明明距离海洋的距离也不远,却成为了一个“内陆”省份,但在百年前,情况还不是这样的。
吉林珲春地处吉林省东部、延边州东南部,现在是我国的一个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但其实它离日本海只有十几公里,过去也曾是一个沿海城市。
在清朝前期,珲春还是一个沿海城市,甚至还有“倚山、控海、临江”的说法,证明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而珲春所临的海,就是当时称之为“南海”的日本海。
当时,从珲春出发,沿着图们江就可以直接出海,这才说珲春是一个沿海城市。
而且,珲春还是清朝一个重要的人参产地,曾为努尔哈赤起兵提供了不少资金,也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因此,清朝一直对珲春比较重视。
康熙甚至还下令封禁了珲春,并在当地设置了多个边防哨所来进行日常巡逻,以防有人偷盗人参,同时也能够防止半岛的犯人偷偷跑到珲春。
可问题在于,珲春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的交界之处,随着沙俄的逐渐壮大,其在1858年逼迫清廷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割让给了沙俄,还将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变成了“中俄共管地”。
尽管黑龙江将军并没有权利“划分”吉林的土地,清廷也并没有批准这项不平等条约,但沙俄实力强大,强行派兵占领了这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导致清廷在实际上丢失了这片土地。
1860年,沙俄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廷承认了《瑷珲条约》,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到图们江口的大片地区正式割让给了沙俄,沙俄就此彻底占领了珲春的出海口,让从珲春到日本海的那十几公里土地,成为了俄国和朝鲜的分界线。
当然,清朝政府也明白出海口对于珲春的重要性,经过相当的努力,1886年签订的《中俄珲春东界约》约定了中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图们江口,让珲春实际上再次拥有了出海口,可以进行海上通商贸易,珲春渔民也可以再度前往日本海进行捕捞作业,让珲春的经济再度繁荣了起来。
一份数据显示,在20世纪30年代,每年光是通过图们江出入珲春河的船只就达到了1500艘,其经济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可这种繁荣没有持续多久,珲春的经济就再度被战乱和苏联修建的大桥打断了。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珲春刚准备重新发展经济,苏联就以运输物资为由,在图们江上修建了一座连接俄罗斯和朝鲜的大桥,再次堵住了珲春的出海口。
按理说,大桥是不会“堵住”出海口的,可这座大桥到江面的距离只有11米,还只有3个通航口,使得只有小渔船可以通过,导致珲春基本上丧失了海外贸易的功能,大型货轮都得从辽宁出海。
再后来,苏联就干脆连渔船也不让出海了,珲春真正成为了一个“陆地边境城市”。
二、从珲春出海的努力
话虽如此,其实我们一直都没有放过让珲春重新拥有出海口的努力。
由于珲春处于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的交界处,因此想要打通珲春的出海口,只能从朝鲜或者俄罗斯想办法,一开始,中国是想与朝鲜合作,打通一条出海的道路。
朝鲜的罗津港是东北亚地区少有的全年不冻港,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其年吞吐量大约为300万吨,最大可停靠5万多吨的船舶。
在地理位置上,罗津港靠近日本西海岸的海港,可以大大节省运输成本,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而且,罗津港距离珲春也近,只要修建90多公里的铁路,就可以直达珲春,从这里出海,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在上世纪90年代,朝鲜计划将罗津港所在的罗先市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中方就计划与朝鲜进行合作。
2008年,我国与朝鲜达成了罗津港10年使用权的相关协议,后续又租赁了2号码头,打算好好在罗津港开发一番。
没想到的是,就在5年后,朝鲜方面似乎突然对罗津港失去了兴趣,不仅停止建设新的码头,相关贸易区也没有再开工建设。
这就意味着我国希望通过罗津港实现珲春出海的道路宣告失败。
当然,其实罗津港并不是一个出海的最佳选择。
因为罗津港虽然面积足有38万平方米,但其实其开发潜力也并不太大,其平常停泊的船只吨位仅有2万吨左右,虽然最大可停靠5万吨的船舶,但以我国的经济体量和发展潜力来看,很难满足我国的需求。
毕竟东三省中目前只有辽宁有出海口,如果珲春真的得以“出海”,那么随着东三省的发展,区区300万吨的年吞吐量,并不能满足我国的需求。
况且,我国也没有续租罗津港,就证明了以罗津港的发展潜力来看,并不能满足我国的需求,我国可能已经放弃了从罗津港出海的计划。
既然从朝鲜出海已经走不通了,那么未来,珲春的出海口还能打通吗?
三、未来可以打通出海口吗?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想要打通珲春的出海口,也并非不可能。
如前所述,因为想要从朝鲜出海的努力已经失败了,所以我们能走通的只有从俄罗斯出海的这条路。
而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俄罗斯在国际上被制裁水平的加深,俄罗斯的困境开始放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