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与“游”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正是对游中有学、学有所得的精确描绘。近十年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多次被写入国家级政策文件,义务教育“双减”背景叠加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的革新,也让研学旅行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强劲增长:2021年达494万人次,超过了疫情前的人数,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应进一步提高研学旅行覆盖率、加强产品开发建设、完善相关监管体制,保持研学旅行良好的发展势头,构建起素质教育与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的健康生态。
3月20日上午,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绍兴发布”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以视频连线形式参加会议并做了专题发言,总结目前旅游业趋势、研学旅行市场现状,并对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当前,旅游业有三个趋势比较明显。
第一个趋势,旅游业拉动消费的重要性、紧迫性显著突出。
这可以从当前和长期两个方面看。
从当前看,现在我国经济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促进经济企稳回升,首要的是拉动消费。疫情发生前,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占到GDP的比重在50%以上。刚刚闭幕的“两会”提出,要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恢复和扩大消费中,旅游业是最有力、最见效的抓手之一。一是旅游业最能迅速带动服务业消费的恢复和扩大。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是服务业的龙头性产业,综合带动能力强。今年元旦、春节期间,旅游业的复苏推动交通业、酒店业、商业、餐饮业等迅速恢复。二是旅游业的迅速增长会带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发展能带动110个行业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初旅游装备制造企业已经进入了活跃状态。数据还显示,旅游景区投资、旅游目的地新建和改造项目投资也进入活跃期。这些都会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恢复和发展。三是旅游业的迅速增长会带动大量就业。2019年我国围绕旅游业的直接就业和带动就业人数加起来超过8000多万人。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旅游就业人数下降比较大。有一个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37%的旅游从业者没有受到失业影响,63%的受访旅游从业者有过失业情况。今年以来,旅游业的就业情况开始好转,91.8%的受访旅游从业者目前已处于就业状态。正由于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用时短、见效快,所以各地都把恢复和扩大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从长期看,旅游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十四五”期间,许多省份都把旅游业作为万亿级产业来培育。这里例举一些省份,比如,北京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000亿元;山东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88万亿元;江苏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7万亿元;湖北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湖南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3万亿元;云南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万亿元以上;广西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1万亿元;福建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05万亿元;吉林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陕西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还有的省提的指标是在GDP中的占比,比如浙江提出占到8%;辽宁提出占到5%;四川提出占到5%以上。这么多省份把万亿元的产业定到旅游业,可见旅游业的分量之重、地位之重。这对我们旅游业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抓住这个大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旅游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
第二个趋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日益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我国旅游业处在转型期,正进入提升质量的爬坡阶段。提升旅游业品质,根本上说是用高品质的文化来塑造高品质的旅游。高品质的文化塑造高品质的旅游,高品质的旅游彰显高品质的文化。可以说,文旅融合,既是文化也是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今年春节,西安旅游异常火爆,人们都在分析背后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共识,就是文旅融合引发了西安旅游的“火”。西安用传统文化塑造旅游,而且这种塑造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座城。西安打造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24000多平方米,成为中国首个沉浸式还原唐代市井生活的街区,游客在这里用可触摸、可交互、可品鉴、可体验的方式感受唐代文化。西安打造出大唐不夜城,一个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唐建筑群步行街。西安打造出大唐芙蓉园的园林景观和歌舞表演、打造出历史舞剧《长恨歌》的唐风视觉盛宴,打造出唐城墙遗址公园休闲区等等。这是一座城的文旅融合创造。到西安不是游一个景点、几个景点,而是一座城的文化游。可以说,没有这些文化内容就没有西安旅游的火爆。这再一次说明,旅游是内容为王、文化为王;再一次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性、必要性。
第三个趋势,周边游与跨省、跨境游同向发力。
在疫情期间,周边游是旅游的主要选择。今年元旦、春节开始,跨省、跨境游开始发力,立刻火爆起来,并受到业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今年跨省、跨境游会迎来迅速增长,应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恢复跨省、跨境游的市场。同时,也要继续打造周边游市场。要看到,尽管现在跨省、跨境游爆发式增长,但周边游仍然是主体。元旦、春节出游的游客80%是半径300公里以内的周边游。在疫情前,周边游也占到游客的70%左右。为什么当时人们不太重视周边游?因为效益不如跨省、跨境游。疫情期间,周边游被重视起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周边游是旅游业新的增长极。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旅游观念在转变,已经从看景观光转向休闲度假。休闲度假没有远近之分,哪舒适就去哪。特别是在周末和小长假,跨省、跨境游费时费力,人们更倾向于到周边度假。这就是周边游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仍然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关键是周边游要提质升级。周边游提质升级的方向和目标就是中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这“两个一批”的任务落实了,周边游将是有品味、有品质的周边游,也将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质量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疫情期间逆势上涨,2022年超过600万人次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的概念很宽泛,这里只讲讲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因为中小学生是当前研学旅行的主体。研学活动在我国早已有之。南宋诗人陆游曾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代董其昌讲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积极倡导研学旅行。1913年,20岁的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流露出壮游天下的想法。1917年夏,毛泽东看到《民报》刊登两个学生徒步旅行全国、一直走到打箭炉(今四川康定)的报道。受其鼓舞,偕同窗好友萧子升游历湖南。“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们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毛主席还说:“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1938年3月15日,在抗大学员毕业典礼上,毛泽东同志强调:“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这都是讲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
我国学校也早有夏令营活动,这也是一种研学活动。但真正构成研学旅行的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现在,研学旅行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渗透率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市场主体也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逆势上涨,显示了强大增长势头。2019年增长至480万人次,2021年达494万人次,超过了疫情前的人数,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这种情况在旅游其他门类中,是唯一的。可见研学旅行的需求强劲势头。
研学旅行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三点问题
在这样的势头下,应着力保持研学旅行持续健康发展。有三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
第一,进一步提高研学旅行的覆盖率。这些年,我国对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规定,越来越明确。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指导和帮助。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我引了这些文件,想说明一是研学旅行活动越来越被学校和家长重视,二是政府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越来越明确。现在的关键是提高覆盖率,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