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甑,即蒸饭用的木桶,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常见的饭甑一般用杉木制成桶状,中间用竹篾编织的藤条捆住,两侧有耳方便端持,有盖,底部有镂空底盘方便蒸汽透过,虽然不及古时的程序复杂,但是用饭甑蒸出来的米饭食之又软又香,口感极好。
记得小时候,不管是春夏秋冬,刚放亮起床,母亲就一骨碌地从床上跃起,开始添柴烧灶,清洗饭锅,接着用竹制米筒量上够一家人吃一天的大米。淘洗过后,把米倒入水煮开的饭锅内,并反复用锅铲进行搅拌,免得粘锅。为了检验煮米的熟度,母亲捞上米粒常用俩指头掐一掐的土方法试验,待米粒烧至七成熟或八成熟时,拿一个用竹编制的大笊篱将饭胚捞出并偶尔用拳头往篱柄上敲几下,促使米汤水尽快沥干,倒进大饭甑内。
然后把饭甑置于锅内,锅内加上水,水不宜太满,也不宜太少,以稍稍浸没饭甑下底边沿为宜。水太满,除了费柴火处,再就是沸腾后的水易涌入甑内,蒸出的饭一定是“烂”饭。水太少,易烧坏饭甑。饭甑蒸饭,饭甑越大,装的饭胚越多,蒸的时间就越长。随着柴火灶台内炉火慢慢蒸熟,饭甑里腾腾的热气瞬间蔓延开来,浓浓的饭香扑面而至。孩子们都早早围在锅台旁,情不能禁,立足而视,恨不得立刻畚一碗狼吞虎咽,填饱饥饿的胃。
在古徽州的“休西婺北”一带,“大甑饭、小锅菜”曾经非常流行,除了饭甑蒸饭外,还可以蒸菜,因而,在饭上蒸菜自然就成了部分徽菜烧法中的一大特色。在做蒸菜时,乡民们所用的蒸具往往都是选用杉木箍的饭甑,新箍成的饭甑是不宜直接蒸饭蒸菜的,必须在锅中空蒸几次才能用,否则饭菜中会有杉木怪味。不过,蒸菜的方法很多,有些农家也热衷于蒸饭蒸菜同步进行。饭甑之上,米饭垫底,再铺上所蒸荤素搭配的菜品,饭与菜的香味在旺火蒸腾中互相渗透,香气氲氤。于是,就有了清气正味,就有了独特的鲜美。当然这样搭配,既可以省柴、省时、省粮,又节能降耗,两全其美。
现在,饭甑基本被电饭煲、高压锅等替代,但却没有饭甑饭有独特的清香和嚼劲;失去了当年你一碗我一碗无拘无束的热闹劲;少去有人突喊一声“不够饭了”时的“争抢”劲抑或谦让劲场面;丢掉了从外地归来当一只冷冰冰的手打开甑盖时窜出的那股热气直抵人心的温暖……
■徽州文化旅行|手机/微信:18055915426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