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石大政发〔2023〕5号
区直各部门、星海镇、各街道办事处、驻地有关单位: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
2023年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广电局
二〇二三年一月
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大武口区争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大武口区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全面提升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相适应的文化和旅游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总目标,统筹推进大武口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大武口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石嘴山市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十四五”专项规划》《大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大武口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大武口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大武口区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总体蓝图。
规划范围: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行政管辖区域,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1个镇、10个街道,常住人口29.9万人。
规划期限:2021-2025年。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 1 -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 1 -
二、“十三五”时期存在问题 - 5 -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 7 -
第二章总体要求 - 10 -
一、指导思想 - 10 -
二、基本原则 - 10 -
三、发展定位 - 11 -
四、发展目标 - 12 -
五、发展布局 - 14 -
第三章主要任务 - 17 -
一、扎实推动文化事业提质增效 - 17 -
二、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 23 -
三、全力塑造工业文化旅游品牌 - 27 -
四、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 30 -
五、持续完善文旅产品供给体系 - 36 -
六、持续完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 - 42 -
七、大力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 46 -
八、大力实施精品游线引领战略 - 51 -
九、大力实施精准市场营销战略 - 53 -
第四章保障措施 - 56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56 -
二、统筹协调推进 - 56 -
三、加大招商引资 - 56 -
四、强化统计工作 - 57 -
五、加强考核监督 - 57 -
附录1: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空间布局 - 58 -
附录2: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精品游线 - 59 -
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大武口区以打造“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努力实现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效益凸显、旅游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建设取得较大突破,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建设优质公共文化设施,目前街道(乡镇)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65个社区(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实施文化馆提升改造,新增多个功能室,免费培训文化艺术人才2000余人。建成大武口区图书馆并成功创建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参与度显著提升。打造太西广场“我们的节日”主题公园、星海镇生态公园“戏曲广场”,2016年成功创建自治区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了“区有两馆一中心、乡镇(街道)有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特色文化品牌亮点纷呈。依托文化馆开展市民文化学堂公益培训班和各类培训活动300余次,基层文化帮扶150余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每年举办秧歌社火大赛、民俗花灯节、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活动10余场次,累计举办广场文化艺术节专场演出100余场次、“送戏下乡”文艺惠民演出260余场次、免费放映电影2100余场次、戏曲进校园演出50余场次,持续不断向基层群众提供文化盛宴。
3.公共文化供给日益丰富。先后邀请宁夏演艺集团等剧团来我区演出,连续举办诗歌春晚、群众合唱比赛、专场音乐会等演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市60周年重要节点举办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次,受益群众10万余人。打造图书馆、文化馆云平台,建成大武口区图书馆移动APP,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4.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组建成立摄影家、书法家、美术家等6个文艺协会,汇聚文艺人才近400人。引导基层积极组建文艺团队,备案文艺团队101个,注册团队23个,从事文化艺术活动人员2000余人。扶持基层团队创编秦腔《传家宝》、情景剧《魅力大武口》等节目,参加自治区“欢乐宁夏”群众文化汇演并获奖。组织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参加各类培训、研习和展示活动,近三年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徒近3000人。
(二)文化产业效益凸显
1.文化产品类型不断完善。积极将国家、自治区、市有关文化产业最新的政策信息传达给辖区文化及相关企业,实施奇石山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配套等一批文化及相关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宁夏慧礼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宁夏中盛联合商贸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企业。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为重点,支持研发葫芦烫画、民间剪纸、贺兰山木雕等原生态文化旅游纪念品,大力拓展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
2.非遗传承保护取得突破。持续完善非遗传承保护名录,《宁夏毯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手工酿皮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扶持文创产业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成立“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大武口区“工艺葫芦”非遗就业工坊获评自治区级扶贫就业基地。每年开展非遗展示交流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和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40余场次,有效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
3.影视文旅发展如火如荼。充分利用石炭井自然优势和完整的工矿行政区,聚焦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强化生态研学、红色教育、影视拍摄等新业态的打造,推动生态、旅游与影视等融合发展,吸引《爱在苍茫大地》《槐秋》《山海情》《绿皮小火车》《我的父亲焦裕禄》等30余部影视剧在我区取景拍摄。
(三)旅游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持续深化旅游目的地供给侧改革,差异化培育旅游新业态,龙泉村民宿一条街、贺翔航空小镇、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等旅游项目投入使用,建成旅游产品一条街、名小吃一条街、农副产品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开发西线沿山游、东线沿湖游、低空体验游等精品游线,大武口凉皮、碧草洲自热套装烤全羊等特色旅游名小吃、旅游名菜广受市民游客欢迎,田园综合体、非遗文创、非标准化主题民宿、旅游实景演出、影视拍摄等传统与新兴产品要素供给丰富,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业态持续发展。
2.公共服务持续完善。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持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成功创建“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快进漫游”旅游交通网络,城市候机楼、机场旅游大巴、“石炭井号”旅游列车投用,建成沙湖大道、西环线等特色景观廊道,提档升级乡村旅游公路。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智慧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启动建设,全域旅游手绘地图上线,市民游客扫码即可免费在线获取各景区(景点)语音介绍,获取购物、餐饮、住宿、旅游厕所、停车场、城市休息区等信息。通景公路、旅游核心区、文化场馆、大型商超等处增设全域全景图、旅游驿站、咨询服务点,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城乡覆盖,新增旅游厕所33座,城区公共厕所免费开放,旅游公共服务总量供给持续扩大、供给结构持续优化。
3.乡村旅游焕发活力。龙泉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整村旅游发展模式,吸引返乡创业40户、社会投资15户,开办特色民宿10家、本土农家乐51家,提供住宿床位400个,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硒有田园”围绕工矿遗址、硒有元素等资源,打造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事活动体验、蔬菜水果采摘、特色餐饮娱乐、农业科普、旅居式养老为一体的国家2A级旅游景区。以葡萄酒产业为主的贺东庄园,坚持以葡萄酒产业为基础、旅游产业为带动,促进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拓展研学游、休闲采摘、品鉴体验等业态,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旅游营销成效显著。建立政府多部门参与、政企多渠道推广、媒体多维度宣传等营销机制,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加大城市宣传力度,三住宅凉皮荣获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碧草洲自热套装烤全羊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依托贺兰山优质旅游资源,连续举办贺兰山大峡谷汽车越野拉力赛、千人徒步穿越贺兰山等赛事活动,吸引国内知名团队赛手参赛,CCTV5、人民网、新浪等多家知名媒体参与报道。探索培育绿皮火车慢游专线,组织开展“峥嵘岁月·煤城记忆”工业游、“看工矿忆传承、游生态贺兰山”等主题旅游活动,按照“一车厢一主题”改造绿皮客运列车,“石炭井号”旅游列车冠名投用,持续做响绿皮火车体验游品牌,提升大武口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十三五”时期存在问题1.文旅形象有待清晰。大武口区以打造“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先后推出了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绿皮小火车等工业旅游产品,但整体来看,产品档次不高、服务质量不佳、营销力度不够,“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尚未深入人心,品牌辨识度不强,工业旅游形象有待进一步塑造。
2.开发力度有待加强。大武口区现有A级景区10家,先后成功创建3家4A级景区,虽然景点资源点多、线长,但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还处在待开发状态。由于开发力度不够,无论是在景区规模、景点数量、旅游资源持续发掘上,还是在配套设施建设上,都还明显不足。在景区建设上形式相对粗放,缺少精细布局和主题,创新不足,缺少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的龙头景区和精品线路。
3.产业融合有待加深。大武口区文化旅游结构单一,产业发展仍处于满足游客“吃住行”需求的较低阶段,游客多层次、多样性“游购娱”需求得不到有效激发与释放,没有将文艺、影视、动漫等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合到旅游开发与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建设档次和水平较低,新业态旅游产品培育少,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等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较强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不足,且地区间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
4.季节产品有待完善。受自然气候条件限制,大武口区旅游接待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而秋冬季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产品季节性明显。
5.文旅人才有待补强。大武口区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但对旅游管理、景区创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及专业化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还不够大,缺少高端和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6.市场营销有待增强。大武口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政府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市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市场化经营、市场化带动等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参与度不够,资本市场不活跃,产业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在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介文化旅游精品和宣传促销上,虽能很好的利用大型活动和品牌节会的有利时机,对电视、报纸、户外广告和宣传手册等传统宣传方式运用比较充分,但是对新媒体运用不够,缺少灵活的宣传方式和先进的宣传手段,覆盖面不广,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开拓缓慢,与当前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效益。
7.客源市场有待拓展。大武口区旅游客源仍以石嘴山、银川区域客源为主导,对自治区其它地市及周边内蒙古(乌海、阿拉善左旗)、陕西、甘肃等地游客的辐射力度还不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消费能力强的区域游客较少。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一)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文化旅游发展进入新时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的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期,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消费升级,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旅游产业发展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的大格局,将呈现产业地位更高、产业要素更广、带动效应更强的发展局面,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发展面临黄金机遇期。
(二)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文化旅游发展新使命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明确指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了宁夏新的时代重任,寄予了宁夏人民殷切期望。大武口区所在的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引黄灌区末梢,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水旱码头所在地,随着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部署的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文化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产业融合深入推进,产业资源整合、产业链条打通,实现了理念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城市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融合业态不断涌现,拓展了文化旅游发展空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新需求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需求,以优质供给拉动旅游产业消费增长,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形成国内市场大循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大量出境旅游产业需求转换为国内中高端旅游产业需求,文化创意、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夜经济等成为消费热点,为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发展注入强大内需动力。
(五)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加快区域文化旅游协同新发展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时提出建设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由晋蒙陕宁甘5省区的临汾、吕梁、忻州、朔州、大同、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延安、榆林、石嘴山、银川、中卫、吴忠、庆阳、白银20个盟市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城市组成。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将有效推进黄河流域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互补互促、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为辐射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也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为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发展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