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自古即称险要之地(《元和郡国志引述征记》曰:“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其第五陉即井陉,《淮南子坠形训》列井陉为九塞之一)。
以地形得名(《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陶唐时,属冀州。虞舜分冀为幽、并,属并州地。三代均属冀州。
春秋时,属鲜虞国(《后汉书·郡国志》:“新市有鲜虞亭,故国子姓。”《地名大辞典》:“鲜虞国故都在今正定县西北四十里之新市城。”《左传》:“昭十二年,晋荀吴假道于鲜虞,入昔阳,灭肥。”杜注:“昔阳肥国都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按今山西昔阳县即汉乐平郡,沾县与井陉县西南界毗连,入昔阳既假道鲜虞,则井陉当日属鲜虞国无疑)。又属晋(《旧志》)。
战国属中山国(《地名大辞典》:“春秋鲜虞国地,战国时为中山国”)。又属赵,番吾之西塞(《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丙辰),攻中山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集解》:“常山有井陉”。《正义》:“赵希并将代赵之兵与诸军向井陉之侧,共出定州,上曲阳县。”幽缪王迁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汉书·郡国志》注:以史记“番吾”为“蒲吾”。按蒲吾故址,在今井陉县东北七十里之马山村北)。
秦并天下,属钜鹿郡。汉兴置县,(井陉治县始此)属常山郡(汉高帝置。本名恒山郡,后避文帝讳,改名常山)。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戊辰),置真定国;析绵蔓县属焉。(《畿辅通志河渠》略:“《汉书·地理志》'上艾绵蔓水,东至蒲吾,入滹沱水。
考西汉绵蔓县属真定国,在今获鹿县北,与平山、井陉皆接壤,河名绵蔓以此。”按绵蔓河既以绵蔓县得名,则绵蔓县必为绵蔓河所经之地,可知也。今查绵蔓水在井陉境内称绵蔓河,东北流经县属东冶村;又北入平山县西之西冶村,遂称冶河。参阅《地名大辞典·绵蔓水》,足证绵蔓县系由井陉析置。又考《后汉书·耿纯传注》:“绵蔓故城在石邑县西北。”而《括地志》云:“石邑故城在鹿泉县南三十五里。”今井陉县东及东北两面,皆与获鹿县连界,然则绵蔓县与井陉县之关系,可以了然矣)。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丁酉),省真定国,并省绵蔓县,入井陉,属常山国(参《旧志》及《后汉书·郡国志》)。三国属魏,常山郡。晋、北魏皆因之(参《晋书·地理志》、《北魏·地形志》)。后齐,废石邑以置井陉。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丙午),复石邑县,分置井陉,属恒山郡。十六年,于井陉置井州及苇泽县。
大业初,废井州,并废苇泽县及蒲吾县,入井陉(《隋书·地理志》)。义宁元年,置井陉郡;又析置苇泽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戊寅),复改为井州。四年,又以废岳州之房山、蒲吾二县,恒州之鹿泉来属。五年,又以恒州之灵寿来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丁亥),废蒲吾、苇泽二县,入井陉。十七年,井州废;井陉及所属房山、鹿泉、灵寿三县,皆属恒州。元和十五年,恒州改为镇州,井陉仍为镇州所属(秦东垣县,汉高改名真定,置恒山郡。又为真定国历代为常山郡,治元氏,后魏移治安乐,周隋改为恒州后,废。义宁初,复置恒州,治石邑。
武德四年,徙州治于真定。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壬午),改为常山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戊戍),复为恒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庚子),避穆宗讳改为镇州。按井陉旧志叙述,隋唐两代沿革,舛错处甚多;今据隋书及新旧唐书各地理志改正)。
五代兴废频仍,镇州属县,无大更易(参《旧五代史·郡县志》、《五代史·职方》考)。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癸丑),省井陉,入获鹿、平山。八年,复置,属真定府(《宋史·地理志》)。
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已酉),以井陉县升置陉山郡军,寻改为威州,属河北西路(《金史·地理志》)。
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甲午)割威州,隶邢洛路。定宗二年,以洺水县来属。宪宗二年,隶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县,井陉为属县,隶广平路(《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巳酉),改属真定府(《明史·地理志》)清因之,惟真定府改为正定府(清会典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改真定府为正定府;真定县为正定县。一统志于明以前俱作正定,误)。民国改元(公元1912年,壬子),废府制;井陉属直隶保定道。嗣道制复废,直属河北省政府。
民国,公元1912年,井陉为直隶省正定府属县。公元1913年,井陉为直隶省范阳道属县。1914年,改范阳为保定,井陉为保定道属县。1928年6月28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井陉为河北省属县。
1937年10月14日,日军侵入井陉,井陉以铁路为界分设路南、路北二(区)县。1948年3月,井陉路南、路北合并,为晋察冀北岳行政公署第4专区所辖;5月,井陉为华北政府北岳区行政公署所辖。
1949年1月,井陉为华北政府建屏专署辖县;8月1日,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市成立,井陉为河北省石家庄专区所辖。
1958年11月5日,井陉、获鹿合并,称井陉县,治所在微水;12月11日,井陉、获鹿分立为井陉区、获鹿区,为石家庄市所属。
1960年3月,井陉、获鹿二区复并为井陉县,为石家庄专区属县;6月,获鹿从井陉划出单设获鹿县,为石家庄市桥西区所辖。
1961年5月,获鹿再次并入井陉县;1962年复分为井陉、获鹿二县。
1978年,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地区改称行政公署,井陉为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属县。1984年1月,井陉为石家庄市属县至今。
1989年,撤销井陉矿区,划归井陉县。
1990年,矿区恢复原体制运行,隶石家庄市。
行政区划
1950年春,设矿区,隶于石市。井陉析出40个村隶于矿区。
即赵村店,中正村、刘赵村、南寨村、高家庄、南井沟、椅子村、青泉村、西沟村、西王舍、赵村铺、周家坑、小作村、横北村、横南村、杨家沟、曹泉村、刘家沟、天户村、东王舍、横西村、青石岭、北正村、北寨村、白彪村、涧底村、西岗头、东岗头、北风山、秋树坡、南凤山、天户峪、秀水村、冯家沟、涧沟村、南河东、南河西、贾庄村、张家井、中凤山。
同时,全县由9个区调整合并为7个区。1区治所城关,2区治所赵庄岭,3区治所威州,4区治所台头(后迁至北峪),5区治所微水,6区治所障城,7区治所彪村。同年七、八月间,7区并入5区,全县为6个区。
1953年4月25日,划乡建政,设乡95个,乡辖镇1个(微水),区辖镇1个(城关),区制未变。各区辖乡及乡辖村如下:
1区辖乡20个:城关、核桃园、长生口、板桥、南关、于家、狼窝、尹西河、北横口、北秀林、梅庄、南张井、吴家庄、樊家、吴家瑙、东窑岭、蔡庄、三水滋、石桥头、南张村。
2区辖乡16个:方山、南陉、北陉、库隆峰、北石门、赵西岭、梅家庄、小案、冶西、桃林坪、西高家庄、菩萨崖、米汤崖、石家庄、抗建、杨青。
3区辖乡15个:岩峰,马村、威州、平望、庄子头、三峪、元村、孙庄、固底、冶里、北防口、洛阳、北西焦、南西焦、北白花。
4区辖乡11个:董家庄、东西坪、张家庄、洪河槽、辛庄、五弓、贵泉、常坪、台头、南峪、葛丹。
5区辖乡17个:马峪、长岗、罗庄、微水、白王庄、上安、头泉、武家庄、方岭、良都、彪村、吴家密、金柱、前亭、皇都、东水、良都。
6区辖乡16个:尖山、芦庄、南王庄、河应、柏山岩、北障城、南障城、支沙口、柿庄、孤台、耿庄、高家庄、杨庄、罗峪、胡家滩、前头庄。
1955年,井陉县人民政府改为井陉县人民委员会,由95个乡析为105个乡。设小作、北峪、障城3个办事处。
1956年1月28日,平定县所辖1个区,7个乡、21个村归属井陉,即测鱼、龙凤山、朱会、石门、花园、沿庄、张河湾、杜家庄、崔家峪、冯家庄、雁过口、白城、董家、红土嘴、王家掌、郭家口、南蒿亭、北蒿亭、西沟、南寺、南寺掌。同年2月4日,矿区所属小作村隶于井陉县。同年10月,撤区并乡,设2个镇(微水、城关),井陉由49个乡并为32个乡。
1958年,山西省平定县之地都、岸底、王家岩、张家塔、大梁江、小梁江、固兰、汪里8个行政村归属井陉。同年,井陉矿区与井陉县合并,称井陉县。8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设12个人民公社:城关、长生口、秀林、微水、良都、上安、南峪、辛庄、障城、测鱼、横润、贾庄。同年11月5日,井陉与获鹿合并,称井陉县,县治于微水。12月11日,原井陉与获鹿两县分设为两区,隶于石家庄市。
1959年原12个人民公社调整为9个,即城关、微水、威州、贾庄、横涧、南峪、辛庄、障城、测鱼。
1960年3月,井陉与获鹿合并,称井陉县。6月30日,复将获鹿县析出隶于石家庄市桥西区。同年春,自微水人民公社析出7个村,建立微水镇人民公社。全县计有1个城镇人民公社,9个农村人民公社。是年冬,自井陉析出(横涧、贾庄)2个公社,86个行政村隶于石家庄市矿区,其行政村为:
南寨、北寨、涧底、西岗头、东岗头、中王舍、东王舍、西王舍、天户峪、新王舍、贾庄、小作、横南、横北、横西、东北西、青泉、河东、河西、中乐、北正、西沟、大峪、白彪、张家井、南风山、中风山、杨家沟、北风山、高家庄、刘家沟、石桥头、庄旺、南井沟、梨岩、秀水、周家坑、井蒲兰、曹泉、王家庄、秋树坡、刘赵村、赵村店、天户、冯家沟、赵村铺、青石岭、库隆峰、芦峪、台阳、东高家庄、南石门、北石门、赵庄岭、小寨、胡雷、冶西、马峪、南陉、北陉、杨青、后峪、康庄、方山、薛家庄、杨家沟、上庄、桃王庄、桃林坪、出六里、洼瓮、仇家窑、梅家庄、沙窑、大王庙、菩萨崖、曹家庄、胡仁、高家庄、米汤崖、黑水坪、大洛水、抗建、北瓮、殊砂洞、矿市镇。此时,制髭岭、郎家庄由元氏县划入井陉。
1961年5月1日,除原获鹿县高迁、寺庄、永壁三个公社仍隶于石家庄市桥西区外,其余全部村庄(包括从平山划入黄壁庄大公社的邱陵、孟岭、庄头、田都、永乐、古贤6个大队,灵寿县划入黄壁庄公社的东王角、西王角、中王角、东洼、西洼、牛城6个大队)归属井陉县。全县设办事处5个,即辛庄、测鱼、障城、铜冶、李村;设工委11个,即微水、城关、威州、障城、辛庄、南峪、测鱼、铜冶、李村、大河、获鹿;设人民公社53个,即微水、上安、良都、吴家窑、方岭、城关、山北、张村、梅庄、于家、长生口、横口、威州、岩峰、固底、防口、孙庄、庄子头、辛庄、石瓮、王峪、南峪。台头、障城、南王庄、芦庄、支沙口、测鱼、耿庄、胡家滩、杜家庄、白城、蒿亭、固兰、获鹿、申后、梁家庄、白鹿泉、石井。高庄、故城、铜冶、山尹村、车行、上寨、韩庄、李村、秦庄、牛山、马山、大河、黄壁庄、王角。
1962年1月,原井陉,获鹿两县又重新分立,分立后之井陉县撤消了办事处1个,仍存测鱼、南峪2个办事处,并将北横口、石瓮2个公社分别并入南张村、辛庄公社。是时,全县有人民公社32个,工委7个。
1965年3月,石市矿区的赵庄岭、库隆峰、南陉、方山、桃林坪、桃王庄、米汤崖、北正、周家坑9个公社,59个大队归属井陉,设小作办事处。全县公社由32个增至41个,另有微水镇公社。1967年,撤销办事处。同年11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辖人民公社42个。原“工委”改,称“战区”。同年赵庄岭公社的天户峪大队和北正公社的大峪大队划入石市矿区。井陉由319个大队减为317个。
1971年,赵庄岭公社之牛道生产队划入米汤崖公社。
1972年,牛道生产队改为行政村,全县由317个大队增为318个大队。4月,经上级批准,设城关、小作、测鱼3个工委和威州、障城、微水3个工作区。
1984年2月公社机构改革,原42个公社改为41个乡、1个镇。同年,测鱼、南障城、威州、城关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1985年井陉县所辖6个区42个乡镇,分别为微水区(辖微水镇、长岗乡、岩峰乡、上安乡、西方岭乡、南良都乡、吴家窑乡、北正乡)、城关区(辖城关镇、于家乡、板桥乡、山北乡、南张村乡、高家庄乡、南峪乡、台头乡)、威州区(辖威州镇、南固底乡、孙庄乡、北防口乡、庄子头乡)、小作区(辖赵庄岭乡、库隆峰乡、南陉乡、方山乡、桃林坪乡、桃王庄乡、米汤崖乡、辛庄乡、东西坪乡)、南障城区(辖南障城镇、支沙口乡、南芦庄乡、南王庄乡、梅庄乡)、测鱼区(辖测鱼镇、白城乡、南蒿葶乡、杜家庄乡、景庄乡、固兰乡、胡家滩乡)。
1988年11月,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井陉县撤区并乡建镇,撤销6个区,将42个乡镇合并为10个乡镇、11个乡,合并后的乡镇为:微水镇、上安镇、天长镇、秀林镇、南峪镇、威州镇、小作镇、南障城镇、苍岩山镇、测鱼镇、南良都乡、吴家窑乡、北正乡、于家乡、孙庄乡、南陉乡、桃王庄乡、辛庄乡、南王庄乡、南蒿葶乡、景庄乡。
1996年1月,井陉县并乡扩镇,将全县10个镇、11个乡合并为10个镇,7个乡,合并后的乡镇为:微水镇、上安镇、吴家窑乡、北正乡、天长镇、秀林镇、于家乡、南峪镇、威州镇、孙庄乡、小作镇、南陉乡、辛庄乡、南障城镇、南王庄乡、苍岩山镇、测鱼镇。
2000年1月,井陉县成立城区街道办事处,下辖双槐、桃园、韩信街、会里四个居民委员会。
2004年井陉县辖一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318个行政村。
到2006年底,井陉县行政区划设10镇7乡,共17个乡镇建制。
2017年,井陉县辖17个乡镇,318个村委会,县政府驻地微水镇,县城设城区街道办事处,辖4个居委会。
2020年,井陉县辖10个镇、7个乡,6个居委会、321个村委会,另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2021年10月,井陉县辖10个镇、7个乡:微水镇、上安镇、天长镇、秀林镇、南峪镇、威州镇、小作镇、南障城镇、苍岩山镇、测鱼镇、吴家窑乡、北正乡、于家乡、孙庄乡、南陉乡、辛庄乡、南王庄乡 ,321个村委会,另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2022年,全县总面积1381平方千米,辖10个镇、7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个居委会、321个村委会,年末常住人口24.32万人。
来源丨大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