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的石门县西北山区集镇,散发着生机与活力。杨昌伟摄
石门县南北镇高山茶园。唐亚翔摄
石门县皂市镇杜修春夫妇靠发展庭院经济发家致富。张黎明摄
石门县鼓励农户依托门房前后有限场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覃瑾杰摄
石门县雁池乡重复桥村的村民喜迎无患子丰收。(石门县林业局供图)
2023第二十三届湖南石门柑橘节盛大开幕。(石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卓萌唐鹏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殷殷嘱托沿着武陵山脉,在湘西北山区大县石门激起千层浪花、万重回响。在脱贫攻坚这场旷日持久的反贫困斗争中,石门改天换地,创造了全国闻名的脱贫攻坚“石门样本”。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20日,在长沙举行的新时代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部要崛起,乡村必振兴。这是时代赋予石门的新使命,是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巨大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石门,将脱贫攻坚期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与乡村振兴的新要求结合起来,带着满腔热血和澎湃心跳勇往直前,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助力中部地区崛起书写崭新篇章。
南橘北茶中药材产业升级富乡亲
在常德河街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常德乡村振兴馆,详细询问馆内陈列的土特产制作工艺和销售情况等。这些土特产中就有来自石门的腊肉、茶叶等。
石门是山区大县,也是农业大县,山原广袤、物产丰富。“翠峰插云间,灵泉石上流。山珍盈筐篓,林宝满枝头。茶香飘四野,药草藏深幽。”是石门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县依据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柑橘、茶叶、土鸡、山猪、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南橘北茶中药材发展格局。
种植养殖产业曾是石门脱贫的“金钥匙”,如今依然是该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
头雁示范,创新升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依托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石门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与示范基地,应用新技术、新理念,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发展、规模经营。
宽行窄株起垄栽培、覆盖防草布减少除草剂用量……在所街乡,益农冰糖橙专业合作社“品改+技改”打造50亩高标准锦蜜冰糖橙母本示范园,向社员免费发放良种橙苗打造千亩品改示范园,发展线上店铺、注册品牌商标。3年来,当地冰糖橙价格从1公斤0.6元提高到4元,带动农户增收。
产业互补,“林下经济”提升单产效益。
石门是“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立足这一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该县大力推广“林+药”“林+蜂”“林+畜”“林+游”等特色林下经济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无患子、青钱柳等道地药材。“树上摘+树中游+树下养”,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提升,走出了“不砍树的致富路”。
石门东山峰科军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东山峰、新铺、夹山等地发展数千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每年仅工资支出就达100万元。壶瓶山镇南坪河社区杨祖平,家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过去因为没有收入来源致贫,现在杨祖平为合作社务工,一年务工收入近5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林下种植中药材14.506万亩、养殖中蜂12万桶、养殖土鸡500万羽、牛羊猪18万头,总产值10亿元;森林类旅游景点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综合收入10亿元。
产销两兴,优品优价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在健康消费需求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的当下,石门县通过原材料提质、商品化处理与产品精细分级实现优品优价。
全县上下大力推进茶叶有机生产,作为“中国有机茶之乡”,每年茶叶出口9000多吨,产品远销美国、摩洛哥、俄罗斯、欧盟等地。建成柑橘类加工厂182家,柑橘商品化处理率达75%以上。县内龙头企业湘佳橘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联合900多名农户种植柑橘1.2万亩。公司引进两条柑橘智能分选线,精选优果出口加拿大、俄罗斯、越南等国。
今年,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为石门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力目标。柑橘产业抓好一节(柑橘节)、一院(石门县柑橘产业发展研究院)、一馆(石门柑橘产业主题馆)、一链(柑橘全产业链)、一园(柑橘产业文化公园)、一批基地(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六个一”建设。茶产业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推介白云山“云山茶海”、罗坪茶叶特色乡镇、东山峰观光茶园、夹山禅茶文化公园等茶乡精品旅游路线,深挖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诗、茶联等茶文化产品。
向着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方向进发,石门将持续擦亮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靠品种取胜、靠品质争先、靠品牌出彩,切实让群众增收致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总四管”解难题基层自治提效能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与保障,是摆在地方主政者面前的必答题。
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勉励基层干部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上群策群力,不断干出让农民群众认可的实绩。
地处湘鄂交界的石门,农村人口多、山高路远、群众分散,干部力量有限,基层治理乏力。加上当地少数民族人口多、移民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多,基层治理更是挑战重重。
石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形成“党建总揽、网格管理、自治管理、智慧管理、重点重管”“一总四管”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和“不回避、不激化、不含糊、不厌烦、不上交”信访稳定“五不工作法”,创新基层治理,着力解决乡村治理突出问题,推动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夹山镇水库移民多,过去居民矛盾纠纷较多。该镇整理《夹山治家格言》,用老百姓的“土话”弘扬公序良俗,淳化风土人情;创新建立“家庭文明档案”,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达到了“以格言正家风、以家风正民风、以民风正社风”的效果。
面临同样治理难题的楚江街道龙凤社区,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1350”联动调处机制。1个重大矛盾纠纷,3个以上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50名左右村民代表公开评议、现场表决,加强自治管理,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目前,社区已连续7年零上访。
位于西北山区的罗坪乡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作为文艺之乡,罗坪乡积极组建群众文艺队伍。全乡13个村成立了山歌演唱队。每年举办全乡农民文化艺术节以及各类群众民俗文艺活动,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时代新风。
文艺活动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剂“良药”。罗坪山民创作出《四妯娌称嗲嗲》《劝君莫赌博》等100多首现代山歌,劝导群众孝亲敬老、勤劳致富、建好家乡,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改善社会风气。多年来,该乡实现了无集体上访、无群体事件、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乡风更和谐,产业更兴旺。近年来罗坪乡出台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零污染、零农残的全民全域有机种植,提升罗坪乡茶叶整体品质与形象。
土家族每逢大事喜燃放烟花鞭炮,这一习俗却对生态环境和茶叶品质产生较大影响。村民商议自觉修订村规民约,把禁鞭禁炮、禁烧秸秆、禁施化肥等生态文明行为写入其中,从源头控制生产品质。
村望村、户看户、人盯人。全乡成立环保协会、茶叶协会等109个群众自治组织,践行“政府监管、村民自治、源头管控”无污染种植模式。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率先行动,示范种植,给全乡茶企茶农“打样”。违规乱施农药者不仅通报批评,还要求全乡各茶厂不得收购该户茶叶。寨垭村茶农唐植宏“不信邪”,偷摸着打农药除草,被群众举报,最终茶叶卖不出去。看着同村茶农的茶园每亩收益由2000多元提升到6000多元,唐植宏幡然悔悟,痛下决心改正错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石门县委书记吴兴国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守正创新优治理,激发基层党建引领力。扎实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和积案化解专项行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以‘一总四管’抓好社会治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心系民生强保障方寸庭院鼓腰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坚持稳中求进保障农民稳步增收,关键在于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石门切实担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提升民生兜底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基本民生服务,汇聚民生保障力量,着力增进民生福祉,让每位群众都困有所依、老有所养。
一户一画像,跟踪帮扶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石门县按照家庭基本情况、突发情况、支出情况、“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情况、帮扶措施情况、村级意见六大要素,对重点户、问题户实行“一户一画像”。每家每户“过筛子”“照镜子”“量尺子”,初步研判出疑似可纳入监测的户,通过产业指导、劳务引导、健康服务、教育扶持、基本保障、温暖关怀六大行动,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石门县罗坪乡红鱼溪村脱贫监测户杨万忠,家中原有4人。2021年底,杨万忠的儿子杨志因白血病病故,留下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杨家早已脱了贫,但经济条件是全村最差,为了给杨志治病更是耗尽了家财。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盛克雄与村党总支书记王承海,始终与杨万忠保持密切联系,得知噩耗,两人带头并发动党员干部募捐,帮助杨万忠申请失独家庭困难补贴,还帮他找到一份月薪2000元的工作,实现了“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诺言。
庭院经济,见缝插针托起农民增收半边天。
身为山区大县,石门坚持做活山地文章,发展小而美的庭院经济,形成了“庭院+小种植”“庭院+小养殖”“庭院+小文旅”“庭院+小作坊”等模式,在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让村民腰包更鼓了。
秀坪园艺场洲浒溪村,村民们房前屋后种橘、桃、板栗,院子里养鸡、池塘里养鱼。“树苗、鸡苗、鱼苗,都是村里免费提供,还有奖补政策,鼓励咱们盘活院子、提高收入。现在我一年庭院经济收入七八千元,加上为华盛公司流转土地和务工收入3万多元,收入还是很不错的。”村民康建成说。全村30%以上农户参与庭院经济的发展,收入户均超3000元。
庭院经济解决了留守老人、妇女等在家务工难的问题。秀坪园艺场村民胡涛,在房前屋后种植猕猴桃和800多盆多肉盆栽,年增收10000多元。蒙泉镇上午通村脱贫户佘新武在家做人字梯,积累了一批固定客户,每年收入纯利润近3万元。下七里村脱贫户潘霞,患有智力二级残疾,在家中跟着母亲学习扎塑料花,每年个人增收5000元。
高质量发展,呼唤更高水平的乡村振兴。“接下来,石门县将重点从‘科技与产业、改革与开放、粮食与治理、教育与人才、文化与经济’五组关键词入手,大抓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擦亮教育品牌,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做好结合文章,促进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石门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长春说。
怀揣希望,肩负使命。不负温暖春风,不负脚下沃土,不负父老乡亲。山城石门,将紧随时代的指引,不断探索创新,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希望的田野绽放更美的光彩、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