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砀山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纲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重大项目和主要政策措施等,描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各镇(园区)、县直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纲要》,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规划与实施并重,注重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有机统一,加强政策配套,完善落实机制,推进《纲要》顺利实施。县发展改革部门要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向县政府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各镇(园区)、县直各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成果共享,形成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合力发展的互动机制,为实现《纲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砀山县人民政府
2016年4月28日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 关于发展基础和环境分析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奋力拼搏,着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突破、产业富民、承接带动、统筹发展”六大战略,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呈现“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升、两降、四个翻番”。“三升”:GDP、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化率明显提升,分别从2010年的78亿元、67%、34%增长到2015年的160亿元、73%、40%;“两降”:农业占GDP比重下降了6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3.5个百分点;“四个翻番”: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实现翻番,分别年均增长22%、15%、23%、15.7%。
第二节 城乡建设快速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县奋力实施“城镇建设提升工程”,按照“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片景观”的总体思路提升改造主城区,主城区面貌日新月异,面积已增加到35平方公里,人口快速集聚,数量达到23万。美好乡村特色彰显,省级示范村达到 21个,服务承载功能进一步完善,特色产业培育亮点纷呈,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文明创建声色并茂,美好家园雏形显现。回民许庄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良梨镇杨集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第三节 承接带动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县积极主动融入新丝路经济带,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定位,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617个,实际到位资金达740亿元。强力推动省“861”和市“5161”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共实施1050个项目,累计年度计划投资218.46亿元;积极实施“3111”工程,共建设45个项目,投入资金36.5亿元,首位产业企业达到51家,产值达到82.6亿元。砀山经济开发区、薛楼板材加工园、高铁新区、城西民营工业园等累计入驻企业203家,建成投产、试生产企业计139家,总投资规模309亿元。
第四节 特色产业迅猛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果蔬食品首位产业、板材家具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海升集团、科技食品、熙可食品、汇源集团等全国十大果蔬加工企业落户砀山,规模以上果蔬深加工企业已达到20家,年产值达到47亿元。以西地亚木业、汇金木业、中林木业、琴韵木业为龙头的规上板材家具企业36家,年产值达到68亿元。以润达纺织等企业为主的规上纺织服装企业23家,行业年产值可达到30亿元。以强英鸭业、圣沣食品为龙头的畜禽加工行业已形成,年产值近10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2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1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家庭农场765家,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84家。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43.77万亩。砀山酥梨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开启全市农副产品现货交易第一单。黄河故道现代农业(水果特色)示范区晋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砀山被认定为“国家级水果加工产业化示范区”、砀山酥梨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我县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以梨花观赏、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为依托,全力打造“果海绿洲、世界梨都”旅游品牌。
第五节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县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德上高速砀山段顺利建成通车,郑徐高铁即将建成,310国道一级路拓宽改造开工建设,迈入了交通新时代。101省道南关立交桥扩孔完成,237国道跨陇海立交桥即将竣工。101省道、223省道大中修工程及一批县乡道升级改造顺利推进,提升了交通通行能力,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投资1.5亿元兴建18处规模水厂,解决30万人口饮水问题。“南水北调”东线补水工程正在推进。投资1.3亿元治理了文家河、东洪河、大沙河等河道;电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5亿元,新建110千伏线路18千米,新建35千伏政务新区、唐寨、刘暗楼变电站3座、新建35千伏线路38千米,建改低压线路1136千米。
第六节 生态立县彰显活力
“十二五”期间,砀山县通过植绿、护绿、敦促工业节能降耗减排、发展绿色农业等多措并举,着力推进“碧水蓝天工程”,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深入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扎实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完成森林长廊示范段建设170公里,省级以上重点工程造林1.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4%。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污水管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显著提高。推进村镇设点进行垃圾处理,设立垃圾转运站,实现区域化集中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秸秆禁烧连续四年实现零火点目标。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消减11%,万元GDP能耗下降3.5%,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获省级环境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7个、绿色学校1所,建立了1个生态基地,并被评为“全省林产业十强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黄河故道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成为首批全国“林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县”。
第七节 社会事业取得实效
“十二五”期间,我县集中财力投向民生领域,33项重点民生工程和每年10件惠民实事稳步实施,五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86.49亿元。完成32个整村推进建设,实施项目99个,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改扩建镇公办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撤并农村偏远地区水源稀缺的中小学校,在主城区和中心集镇新建寄宿制学校,全县高中教育入学率由“十一五”末的44.3%提高至94.18%以上。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新县医院投入使用,乡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参保率显著提高。积极落实国家政策,稳步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公共图书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建“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主体建设已完工,剧场已投入使用。新建17个镇(园区)综合文化站,172个农家书屋。砀山唢呐、砀山四平调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并荣获“中国唢呐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文化突出贡献奖”等殊荣。积极推广体育运动,完善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省运会成绩名列县级积分榜全省第八、全市第一,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8项,“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申请专利达1401项,授权511件。
第八节 政府效能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县高度重视政府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提升政府信息化水平,深入开展“点燃激情、提升效能”活动,政府执行力度得到加强。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和制度清单建设工作,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层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流程优化、监督有力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实施行政服务“四个一”工程,工作落实力大幅提升。开通政府“12345”平台,深入开展“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信访数量明显下降,获省“信访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表一 砀山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十二五”
规划目标
“十二五”
实际完成
“十二五” 年均增速
指标
类型
经
济
发
展
生产总值(亿元)
160
160
11.3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2
42.8
4.4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
88
70.4
14
预期性
其中:工业增加值
80
61.5
13.5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
40
46.8
14.5
预期性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80(累计)
485(累计)
22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10
10.11
25.6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0
55.4
17.3
预期性
结
构
调
整
三次产业比例(%)
20:55:25
26.8:44:29.2
—
导向性
工业化率(%)
47
39.4
—
导向性
城镇化率(%)
45
40
—
导向性
环
境
保
护
森林覆盖率(%)
60
68.4
—
约束性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COD)(吨)
—
全面完成上
约束性
氨氮排放量(吨)
—
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量(吨)
—
约束性
改
善
民
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000
24735
15.5
导向性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9380
9335
15.6
导向性
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
4.3
4
—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
98
99.7
—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7
7.9
—
约束性
对
外
开
放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10000
53100
30
导向性
实际利用县外资金(亿元)
740(累计)
23
导向性
第二章 面临形势
第一节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带来新变化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总体上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状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全球竞争与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世界经济将进入到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新一轮产业变革期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我县必须正视世界经济发展这一新形势,抢抓世界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但同时也应看到,全球经济仍处于调整期,风险隐患增多,很多不确定因素将会传递到国内、省内,必然影响到我县宏观发展环境,我县必须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动荡不定带来的严峻考验。
第二节 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新形势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运行更加稳健。在新常态下,中国正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呈现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三大主要特征。尤其是“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化解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而且也有利于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必将为我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发达地区对要素激烈争夺必将对我县产生强大挤压,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难度将更大,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对我县不可避免带来新挑战。
第三节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拓展新空间
随着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我县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为我县跨越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安徽省振兴皖北发展战略的加速推进,着力引导皖北地区依托特色资源与经济发达市县实现全方位对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为我县跨越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县所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会加大各市县对本地区特色资源、市场空间的相互竞争,这对我县既有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驱动因素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第四节 砀山跨进双高时代增添新活力
随着德上高速砀山段建成通车,郑徐客运专线即将通车,砀山跨进“双高”时代;极大地改善了砀山交通物流环境,为我县实现跨越发展增添了新活力。砀山实现与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全方位融合,这为我县振兴产业经济,加速城镇化进程增添新动力。但是必须正视“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走的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而我县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环境保护、减排治污任务将持续加重,这些都对我县的发展提出新挑战。
总之,“十三五”时期,砀山县将进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发展的“新十条”等为砀山县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在看到有利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我县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加快发展的矛盾突出,资源大县与财政穷县的矛盾突出,生态强县与经济开发的矛盾突出,县域内发展与县域外激烈竞争的矛盾突出,给我县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十三五”期间我县将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实现我县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 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创新兴县、富民安县”发展战略;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推进“首位产业升级、城镇建设突破、数字果园创新、现代服务业培育”四大工程,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着力把我县建设成为中国果蔬食品加工强县和四省七县(市)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四个结合”:把资源开发与就地加工转化结合;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把区域发展与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结合;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始终把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把绿色砀山、生态立县建设作为未来工作重点,强力打造黄河故道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砀山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砀山地域文化风格,努力打造“花海田园城、满眼皆风景”的美丽砀山。
坚持市场主导: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新模式,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着力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努力形成产业兴、人口聚、乡镇旺的良性互动,实现农民、企业和政府多赢的新局面。
坚持突出重点:针对全县各镇基础条件、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切实加强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现代化多功能新城区,创建区域性经济贸易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带动砀山腾飞的经济增长极。
坚持统筹协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速推进“一核两轴四区”城镇布局体系建设步伐,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推动砀山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砀山县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十三五”时期“1446”行动计划,即坚持1条主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围绕4大战略(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创新兴县、富民安县);实施4大工程(首位产业升级工程、城镇建设提升工程、“数字果园”创新工程、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6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到“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250亿元,年均增9%以上。财政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5%以上,分别达到40000元和16000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到“十三五”末,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0亿元、125亿元、75亿元,产业结构调整为20:50:30。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总产值50亿元。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控目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扎实开展“16城同创”活动,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民生保障进一步增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累计新增就业人口2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达到50%;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
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强。完善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本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2020年全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3%,新增众创空间1-2个,科技孵化器1-2个,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长3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家。
表二 砀山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
属性
经济 发展
生产总值(亿元)
250
9
预期性
人均GDP
35000
10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30
2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累计)
1000
18
预期性
其中:工业投资(累计)
500
1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0
15
预期性
结构 调整
三次产业比重
20:50:30
预期性
—
工业总产值(亿元)
500
13.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10
13.7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50
27.2
预期性
服务业总收入(亿元)
300
12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75
9.5
预期性
农业增加值(亿元)
50
4
预期性
对外 开放
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亿美元)
3
20
预期性
地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5
18
预期性
科技 教育
全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3
25%
预期性
拥有专利授权数(件/万人)
3.5
2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
100
—
约束性
网络覆盖率(%)
95
—
预期性
城市 建设
主城区面积(平方公里)
50
—
主城区常住人口(万人)
42
—
城镇化率(%)
50
—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3.7
约束性
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
达省控目标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省控目标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吨)
化学需氧量
达省控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达省控目标
约束性
氨氮
达省控目标
约束性
氮氧化物
达省控目标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达省控目标
约束性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0
—
预期性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
—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72
—
预期性
建成区绿化率(%)
45
—
预期性
空气优良率(%)
>80
—
预期性
人民 生活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
约束性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万人)
2
—
预期性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
约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0000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6000
11.5
预期性
第三部分 关于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第四章 着力构建县域空间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突出主体功能区建设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全县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集聚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五类主体功能区,规范开发秩序,优化开发格局,提高开发效率,促进城镇整体功能全面提升和区域特色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优化发展区。启动2016旧城改造突破年活动,实施亮化、美化、绿化工程,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和区域综合服务功能,集聚高端要素,重点发展主城区、李庄、周寨镇。
集聚发展区。强化区域人口承载功能,吸引人口集聚,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大力发展高效益、关联度大、低消耗、低污染的相关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园区提升区域功能,加快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延伸和配套,提升综合承载力。
农业发展区。实施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省级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建设区。加快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建设,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序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林地和湿地的管护和恢复。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重点打造黄河故道生态旅游示范区。
禁止开发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饮用水水资源安全,做好省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湿地、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调水通道、蓄滞(行)洪区等的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砀山县域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城乡空间及交通干线布局趋势,努力构筑“一核两轴四区”的产业空间构架,形成以“一核”为龙头,“两轴”为枢纽,“四区”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功能定位新格局。
“一核”:以主城区为核心,打造砀山发展主引擎。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建,拉开城市骨架,做大城市空间,形成要素集聚明显、产业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的发展动力源和核心增长极。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文化创意、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各类人才集中、资源要素集聚的核心区域。
“两轴”:沿国道310(陇海铁路),串起唐寨、李庄、赵屯、曹庄等镇;沿国道237,串起程庄、朱楼、关帝庙、玄庙等镇;根据各镇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纵横交织、互连互通的综合产业发展两大轴线。
“四区”:以砀山经济开发区、高铁新区、薛楼板材加工园区、黄河故道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四大园区为支撑,着力打造我县推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砀山经济开发区、高铁新区、薛楼板材加工园区重点发展果蔬食品加工、板材加工、家具制造、商贸物流、教育文化等产业;黄河故道生态旅游示范区依托黄河故道的河道和湿地资源、民俗文化、田园生态等,发挥玄庙、葛集、良梨、周寨等资源优势,努力打造集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养老养生、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主客共享的旅居服务经济带。
第三节 重塑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东部对接,中部突破,南部升级,北部保护,西部拓展”的总体思路,优化调整我县城镇发展布局。
“东部对接”:通过交通引导策略,跨越德上高速砀山段,集合开发区、李庄镇形成新组团,集中力量向东拓展,加快“砀-徐”沿线老旧乡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现与徐州经济圈等高对接。
“中部突破”:老城区和政务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功能区;加快新地标、新商圈、新街区、新社区建设力度。力争到2020年,主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2万人,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
“南部升级”:加大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以美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家庭农场建设,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北部保护”:做好黄河故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以梨园、黄河故道和通用机场为节点,打造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原生态梨文化旅游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西部拓展”:依托310国道,对接商丘、郑州,唱响回民许庄“全国民族特色村寨”品牌,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情小镇;结合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培育特色产业,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地。
第五章 加快调转促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为引领,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抓手,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奋力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果蔬食品加工、板材家具、机械电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集聚快速发展。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年均增长为13%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超过350家。
第一节 做大做强首位产业
坚持 “首位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实施名企、名品、名牌、名家、名才“五名工程”,做大做强果蔬食品加工首位产业,充分发挥首位产业的引领作用,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大项目,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构建大工业框架体系。依托丰富绿色果蔬资源,以绿色食品为方向,大力发展果汁、果胶、果酒、果粉、果醋、梨膏、果蔬保健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养生食品饮料等,打造全国最甜砀山酥梨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园。支持海升果业、宿州科技、兴达罐业、熙可食品、宇宁生物等做大做强;引导兴达罐业、展望食品、欣诚食品等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着力提升首位产业综合竞争力。鼓励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省农科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水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攻克一批果蔬食品加工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开发果品医药、休闲保健、美容养颜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实现两化融合,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促进制造智能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强力推进首位产业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采用高端承接、产业链承接和集群承接招商策略,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首位产业加速集聚,构建首位产业加快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打造中国果蔬食品加工强县,形成年产值250亿规模的果蔬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第二节 改造提升主导产业
落实《砀山县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施方案》,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坚持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之路,实现板材家具、轻纺服装转型升级。
板材家具产业。以薛楼板材加工园为平台,依托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优势,发挥汇金木业、佳华木业、中林木业等龙头企业产业引领作用,做深、做精板材加工产业。重点发展高档木地板、高档模板、生态板、防火、防腐、防紫外线特种板等产品,扩大木地板、家具板生产规模,开发人造板材、家装板材等新产品。大力引进家具制造知名企业,利用高档原材料,开发居家、办公、酒店和户外装饰等系列家具。支持自主品牌建设,引导龙头企业提质增效,打开国内外市场,形成品牌效应,努力提高砀山板材加工业的知名度。到2020年,板材家具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轻纺服装产业。加快现有棉纺织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高档精梳、多种纤维混纺、色纺纱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纱线及交织、高档色织面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专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服装行业升级和品牌创新,支持企业由贴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培植一批服装产业链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加大产品设计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研发能力。到2020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第三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跟踪龙头企业—引进大项目—建设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着力发展机械电子、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推动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机械电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特种电动车、汽车内饰、汽车尾气处理液和车载电子等产品;瞄准省内外新能源汽车企业,集聚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重点扶持红旗电缆、兴华电缆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面向钢铁、化工和医疗等领域的特种光纤。依托万佳联众、耐得电器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脑配件、通讯设备、电工电器、汽车电子等电子产品。重点研发和引进现代高新技术,提升高端装备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改造提升机械电子技术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物联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业发展。到2020年,机械电子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新能源。积极开展余热利用、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实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着力推进“农光互补”工程,重点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积极引进晶科、协鑫等新能源企业,支持光大秸秆、垃圾发电,拓展热能综合利用。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
节能环保。围绕节能环保产业,以打造完整智能水处理设备产业链为重点,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水处理智能设备、重大节能技术装备、高效节能产品。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10亿元。
通用航空。以砀山通用机场为载体,发展森林防火、播撒农药、航空吊装、航空摄影、人工降雨、抢险救灾、气象探测、科学实验、教学训练、文化体育等新兴业态。重点培育商务飞机租赁、私人飞机维护与保养、通航娱乐休闲、航空人才培训、应急救援管理、机场管理、维修维护等产业;引进航空业知名企业,发展航空材料、小型航空器加工、无人机等高端制造业。加快航空小镇建设,努力打造中心机场圈、商业服务圈、制造配送圈、旅游产业圈等多功能复合型产业的临空产业园。
第四节 提升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全面提升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我县产业园区承接、服务大项目能力,打造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特色果蔬加工产业新城;引导薛楼板材工业园优化存量、提升质量;积极探索共建合作园区。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围绕“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建设思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新建扩建一批园区输电、变电设施;加快建设一批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和供水管网,不断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
引导园区错位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为重点,引导各园区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集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砀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果蔬加工、机械电子、先进环保等产业;薛楼板材工业园重点发展板材家具制造业、高效物流产业;高铁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科技中介、房地产、餐饮娱乐、健康养老等服务业。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按照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思路,以核心技术攻关、关键产品研发、生产服务配套为突破口,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园区转型和产业升级。支持经济开发区、薛楼板材工业园走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并举之路,着力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坚持“统一布局、拓展空间、突出特色、完善功能”规划原则,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清理低端产业,对产业层次低、占地多、贡献小的企业和闲置土地进行清理,推进企业“腾笼换鸟”,释放发展空间。
提升园区服务水平。紧紧围绕服务园区企业、服务园区职工、服务园区发展,以科学规范管理为目标,从标准化管理模式着手,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全面规范服务制度,创新服务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工业园区激励机制,落实服务责任,强化服务监督,切实调动园区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健全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加强园区业务培训,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做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
第六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
重点围绕黄河故道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抓手,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到202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4%;农村居民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1.5%以上,力争达到 16000元;水果总产稳定在170万吨,粮食总产稳定40万吨。
第一节 加快推进“数字果园”创新工程
依托黄河故道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借力“互联网+”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加快实施“互联网+果园”行动计划,增强水果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水平,实现水果产业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全力提升砀山酥梨品牌影响力,因地制宜发展其他特色水果,打造全国水果生产强县。实现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全覆盖。形成独具特色的全国水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拥有有机水果生产、研发、配送、质量追溯、品牌建设、营销推广为一体的产业升级体系。到2020年,砀山梨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总产量达到120万吨;黄桃、苹果等其他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50万吨。
精心打造“数字果园”六大系统工程。通过果园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全程控制及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提升水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专家在线咨询系统,在物联网查看果树生长环境数据、视频图像信息,实现水果专家的远程诊断分析,提供生产建议。通过社会化信息服务系统,结合物联网、“互联网+”,对外发布生产管理、科技推广、产品推荐、市场流向、食品安全、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产业技术研发、物流配送、管理咨询、质量追溯和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通过农业电子商务系统,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京东、苏宁易购、淘宝等“砀山馆”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和贮藏配送能力,建设全国性水果交易中心。通过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质量可追溯,提高消费者对砀山果品的认知度,提升砀山果品及其加工品的品牌价值。通过农业拓展系统,促进百年梨树认领、农事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农庄度假、梨乡农家乐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
加快推进果园标准化建设。按照“规范化建园、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完善果园基础设施(路、沟渠、桥涵、机井、电)建设,引进绿色防控新技术及果树新品种,对老果园进行更新改造,推广果园省力栽培新模式,引进果园耕作植保新型机械设备,建设果园保护设施及节水灌溉设施,建设适宜机械化操作管理的标准化果园。重点围绕园地管理、树体园相管理、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标准等研究制定《砀山标准园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果园档案,实施以规范整形修剪、园相整齐一致、节水灌溉栽培、绿色有机生产的果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落实技术承包责任制,确保标准果园建设科学管理技术到位,全面提高果园的标准化水平。
强化技术引进推广及人才培养。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强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我县水果科技含量,增强果农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引进“数字果园”类技术人才,按照“数字果园”技术规范加大果农培训力度,通过点对点传授、面对面讲解、疑难问题互动解答等方式,进行防病治虫、树形修剪、施肥的全面培训,全方位培管,不断提高了果农的栽植和管理技术水平,强力推进“数字果园”建设工程。
第二节 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按照“规模生产构建基地、基地建设支撑产业、产业集聚形成优势”的思路,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着力稳定粮食生产,规范发展生态养殖,优化瓜菜结构,提高农田耕作技术水平,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济。
着力稳定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扩大专用小麦、玉米种植,建设小麦、玉米高产攻关核心区10万亩和5万亩,提升粮食品质。加强土地流转力度,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集中,发展规模种植;实施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98 %以上,粮食总产达到40万吨。
适度发展生态养殖。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改良优化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殖。依托金昌、兴达、永泰、泰森、田丰等公司,发展牛羊、家禽等食草型养殖产业及生猪养殖产业。以强英、圣沣和皖北畜禽等公司为龙头,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绿色无公害品牌,完善绿色生态养殖产业链。依托砀山百万亩果园,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家禽养殖等林下经济,实现种养结合生态互补。严格防控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经济。到2020年,生猪出栏量50万头,肉羊80万头,家禽800万只,肉奶蛋产量持续增长,总产达到15万吨。
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依托世界最优质的黄桃种植条件,高标准建设黄桃种植示范区,着力提高黄桃品质,进一步提升砀山黄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白桃、油桃、苹果等地方主导水果以及葡萄、大樱桃、草莓、猕猴桃等优质水果。到2020年,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50万吨。
优化发展精品瓜菜。加快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农业设施,优化瓜菜品种,提升瓜菜品质,重点发展大棚西瓜、甜瓜、辣椒、西芹、白花菜等精品瓜菜。到2020年,瓜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瓜菜总产稳定在140万吨。
提高农田耕作技术水平。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农机装备,积极开发和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建设农机示范区和农机化服务组织,努力提高农机化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19.83万亩。
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力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土地集约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生态循环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黄河故道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把农业项目整合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效一片。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打造智慧家庭农场。以推进标准化生产为重点,推广绿色防控、新型生物肥料农药、新型设施材料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到2020年,争取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2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8—10个。
第三节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线补水工程进展,统筹考虑水利设施的布局,提高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和调配能力,促进水利与城乡亲密融合,让水为砀山经济社会发展增色助力。
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基本解决城市和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完成故黄河、顺堤河、复兴河、苗城河、阚沟五条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实施固口、殷庄、周庄、薛口等23座中小型水闸加固和重建工作。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强基本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以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为重点,新增蓄水能力2500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30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田20万亩。加大道路、机井、沟渠、桥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9.83万亩任务,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线补水工程。抢抓“南水北调”东线补水的历史机遇,强力推进“南水北调”东线补水工程。组织开展配套工程土地预审、环评、水保、防洪影响等前置工作,完成科研成果报批;组织开展配套工程水厂以上输水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研究配套工程筹资方案,千方百计筹集工程建设资金,新修完善固化干渠、提水站、蓄水等设施,确保“南水北调”东线补水工程造福子孙万代。
第四节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为方向,着力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多门类建立专业协会,全方位发展农产品经纪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项目争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鼓励农民组织农民股份公司,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适时推进村级股份公司试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以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为重点,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平均每年培训1000人,力争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0个示范带头人。到2020年,农户入社率达90%以上。新增2家国家级合作社,5家省级合作社。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以大宗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为重点,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技术研发和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新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实施“互联网+”工程,鼓励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建立县级电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快打造一批砀山的“淘宝村”、“淘宝乡”和“淘宝街区”,形成县乡村互联互通的网络创业平台。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 220 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全县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2家和18家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实施品牌化战略。坚持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思路,积极培育生产、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集群。重点打造砀山酥梨“年份梨”品牌,大力宣传、保护白腊园油桃、蒋营黄桃、程庄西瓜、许氏清真牛肉、梨花鸭、黄桃罐头等砀山品牌,实现品牌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强英、圣沣、皖北、田丰、泰森、兴达和天丰等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围绕一村一品建立产业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组织企业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争创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20年,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农产品“三品”认证总量超过60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7万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0.15万亩。
深化土地制度综合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地、宅基地确权成果。积极探索农民权属市场化改革,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以承包经营权转让抓手,加快探索农田、农宅、农房的租赁交易,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最终实现户户有权属证、户户有股份、户户有交易、户户有增收,实现城乡自由流动。加快土地整治项目整村推进,统筹实施村庄合并、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切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2020年,完成全县各镇空心村土地整治任务,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
第七章 适应新常态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探索新思路,优化我县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生活性服务业优质化、新兴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壮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流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重点产业,积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加快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9.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5%,全县限上流通企业超过130家,建成一个产值超50亿元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科技、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加快砀山物流园区建设,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依托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一批货运枢纽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形成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物流产业巨头,加快高速物流园建设,依托高速出口区位优势,建设区域最大的水果农产品交易物流园,辐射合肥、徐州、菏泽、郑州等大中城市,半径达到200公里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鼓励和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我县水果深加工、板材家具等重点产业相结合,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专项工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依托中心集镇便利交通条件,支持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到2020年,培育本土1A级物流企业3家、2A级物流企业2家、3A级物流企业1家、引进4A级以上企业1家。
商务服务。发展环境友好型、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支持会展、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策划、职业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引进知名企业总部,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砀山设立区域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旅游和会展服务中心、中介服务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大力培育本土总部企业,鼓励现有优势企业扎根砀山,加快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支持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和质量提升战略。完善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服务业机制体制创新,促进政府部门、公共机构转变工作方式,逐步引导本地有关单位开展外包商务服务。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金融服务业。支持砀山农商行做大做强,引进一批国内外金融企业来砀山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和外资等参股。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促进金融业务信息化改造,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支持股份制经营,规范发展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公司。优化网点布局,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向乡镇延伸。扩大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责任保险等覆盖范围,初步形成险种结构合理、商业与政策性保险相结合、覆盖城乡的保险保障体系。加大对企业挂牌、上市工作的扶持培育力度,支持宇宁生物科技、科技食品、熙可食品、兴达罐业、汇金木业、汉森木业、双鹿车业、耐得电器等企业尽快挂牌或上市。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金融服务。到2020年,砀山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300亿元,力争在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8家。
科技服务业。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的跨领域融合、跨区域合作,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现有科技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全链条的科技服务。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服务,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支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知识产权服务。推进科技咨询机构、知识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水平。支持各类出版机构、新闻媒体开展科普服务。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
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砀山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落户砀山。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推进砀山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淘宝、京东帮扶站、苏宁易购服务站等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推进规上企业入驻1688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支持本地生产型企业和百货商场、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等传统流通企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促进转型升级。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订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加强电商专业人才培训。到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60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50%以上。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为目标,重点发展旅游、商贸、住宅与房地产、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旅游业。以“世界梨都、果海之城”和黄河故道为依托,以梨文化、生态旅游为主线,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充分利用黄河故道湿地、百万亩梨园等自然资源,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重点建设国际自行车骑行基地、影视基地、航空小镇,打造集湿地科普观光、知青和黄河文化体验、婚庆度假旅游、影视摄影、运动健身赛事五大主题产品于一体的砀山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搭建乡村观光游平台,依托梨树王风景区、梨树湾景区、古黄驿站风景区、突山风景区等资源,集聚发展观光、娱乐和采摘于一体的观光休闲旅游;依托曹庄镇区和回民许庄,打造“伊斯兰风情驿站”特色旅游景区,集聚发展伊斯兰文化展示、农家乐的文化观光旅游;继续举办好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和酥梨采摘节,唱响“梨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特色民俗文化名片,全力打造书画、戏曲、民俗等特色文化产业名片,突出文化底蕴特色,提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砀山黄河故道”品牌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安徽省旅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到2020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打造中国梨文化农业生态主题公园,成为国内外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商贸服务。加快七彩世界、徽商新光彩大市场等重点商贸流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社区(镇)商业、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能源商品供应、再生资源回收五大商业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城区社区商业中心,规范发展社区商业业态,提升服务功能。支持本地壹度便利、好又多等优势流通企业利用参控股、联合、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开展“互联网+”行动,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农村商贸,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五进工程”、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等商贸民生工程,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流通体系。到202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限上商贸企业突破100家。
住宅与房地产业。加快主城区商业地产开发,对砀山主城区进行改造提升,建设一批高档小区和城市综合体,改造棚户区和老城区。积极引入房地产知名企业和商务公司,高标准发展高铁新区楼宇经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适应不同保障对象、分层次、多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步伐,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建立和完善住房建设规划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住房管理责任。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范围、丰富内容”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色小镇建设。紧紧围绕环境美生态好、村庄美居住好、乡风美生活好的“三美三好”目标,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建设美好乡村房地产体系。“十三五”期间,房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
社区服务业。加强城乡社区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各种便民家庭服务、婚丧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文体健身娱乐服务、婴幼儿教育服务、残疾儿童教育训练和寄托服务、养老服务、避孕节育咨询、优生优育优教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扶持创办社区服务实体,不断壮大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开展面向社会,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以及便民利民服务;形成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积极构建“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社区服务”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体系。
健康养老产业。以健康宣教、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干预、生物医药保健、医疗器械、美容整形等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健康管理咨询机构,采用PPP模式,大力发展体验式健康产业。唱响砀山县长寿之乡的金字招牌,依托黄河故道梨园风光及周边的田园环境和气候条件,面向养生养老人群,以省级双养示范基地为目标,以双养社区作为城市配套,都市菜园作为田园生活、长寿街作为双养商业配套,着力打造以养生养老为主体,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双养度假综合体,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成2个2000人左右和5个1000人左右的养生养老综合体,90%以上的镇(园区)和80%以上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第八章 加速新型城镇化打造城乡新面貌
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海绵城市”理念,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规划、各专项规划及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城乡新面貌。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引导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着力推进主城区、经济开发区和中心镇联动协调发展,不断壮大乡镇经济实力,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立足砀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以“老城突破、新区提升”为抓手,努力把砀山打造成为四省七县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一节 提升主城区功能品位
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增强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主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主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2万人以上。
改造提升老城区。实施《砀山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围绕中心城区天圆地方古城改造工程,改善城区居住环境,提升城区承载功能。启动并实施三年(2016-2018)棚户区改造计划,重点实施“规划覆盖工程、片区改造工程、品位提升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基础设施工程、景观绿化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城市管理提升工程”八大工程。强力推进片区改造工程,整体规划设计推进老城东北角片区、西南角片区、西北角片区、环城河东南角片区、老汽车站片区、陇海铁路沿线片区等大片区拆迁改造,成规模开发建设,彻底改变城市面貌。实施雨污水管网工程,完善排水管网,新建一座日供水能力5万吨的净水厂,利用中水补充利民河水源。强力推进主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完善建设梨花广场、环城河公园、翡翠公园等;建设果林公园、环城河景观带、利民河绿廊、东湖公园、北郊森林公园等工程。2020年,主城区绿化率达到45%,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县城。
推进“四区”联动建设。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模式,强力推进老城区、政务新区、开发区、高铁新区“四区”联动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功能,突出抓好公共交通、城市路网、医院、中小学校、商业服务网点、体育健身、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政务文化区、文化休闲区、生产服务区、仓储物流区、商贸综合区、生活居住区。引进知名房企,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构建数字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大城管”格局,深入开展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城市“三城同创”活动,结合全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促进城区网格化治脏治乱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走向常态化,全面改善城乡环境。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公园、广场等地下建立大型储水池、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排水体系,实施雨水截留工程。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完善供排水、排污系统,新建、改建输水、配水管网90公里,新建开发区日处理5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1座、中水回用及污泥处理处置项目。加快实施排水分流改造和排水干管及雨水出水口管道工程,实现中水回用到利民河。
第二节 建设特色小城镇体系
高端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错位发展,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按照连点成线、集中成片、突出特色、彰显个性、挖掘内涵、提升品位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心镇和小集镇。到2020年,小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占总人口比重为20%。
推进小城镇建设。立足小城镇现有基础,提升李庄、周寨、关帝庙、玄庙、葛集五个中心镇规模和功能;强力推进李庄镇“镇当县建”新模式,形成与主城区互补互促的新格局,进一步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稳步发展朱楼、曹庄、程庄、唐寨、赵屯、官庄、良梨七个一般镇,注重集约开发和生态保护。完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农民建房,严格控制和查处“小产权房”开发行为。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培育集镇产业支撑,促进集镇可持续发展。
发展城镇特色产业。突出小城镇特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围绕果蔬、畜牧、板材、粮食加工农业产业集群,突出“一镇一品”,全力打造国家级标准果园、省级果园、标准菜园。引导李庄、葛集、周寨、玄庙、关帝庙、朱楼等建成工贸交通型城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物流业;支持官庄、良梨、唐寨、玄庙、葛集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
整治镇村综合环境。采取“点片”管理模式治理镇村综合环境,完善落实目标责任、考核监督机制,对问题突出的镇、村(居)进行连片整村环境整治,促进环境治理“常态化”。建立环境治理保洁的奖惩制度,全部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理办法,打造一个“干净、有序、优美”的城乡环境。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构建公共交通体系,畅通绿色慢行系统。围绕“四凡”目标,以清垃圾、整环境、增绿量、建机制为重点,落实“三清”、“三改”和“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严禁秸秆焚烧,加大“增绿、增彩、增果”工作力度,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第三节 加快美好乡村建设
按照《砀山县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要求,强化村庄布点规划引领,强化资金、土地、激励保障措施,按照“积极改造空心村,适当合并自然村,有效保护特色村”的思路,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全面实施美好乡镇建设;2016-2017年完成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建设,同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实施美好乡村建设整县试点工作,到2018年底80%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确保美好乡村建设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实现。
因地制宜加快中心村建设。坚持一切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贯彻实施《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集镇社区型、产业带动型、田园风光型”三种模式建设中心村。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村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建设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与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相结合,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治安、社区保洁等互助服务,适当配备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0年80%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要求,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节 健全城乡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交通路网体系,形成以高铁、高速、国省道为框架,县、乡、村公路为枝节的交通网布局,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十三五”期间,实施县乡公路和乡村道路畅通工程,力争完成县乡公路442公里、乡村道路761公里。
加快县域公路建设。着力实施G310、G237、S101北段、S223砀山段等道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东升南路、健康路下穿陇海铁路扩孔、梨都大道上跨陇海铁路立交桥工程,构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按照“四好农村路”的要求,优先推进撤并建制村道路硬化建设,消除断头路、等外路和无铺装路面,逐步建立健全乡村互联路网体系,全面提升县乡公路等级,保证每个行政村都有一至二条不低于4.5米宽的乡村道路。适当推进乡镇等级客运站和建制村招呼站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
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抢抓郑徐高铁建设机遇,立足加快建设现代化高铁新区,完善砀山高铁站配套设施建设,在主城区及周边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站场,谋划建设“砀山-徐州”城际铁路、“合肥-淮北-砀山-菏泽”高速铁路,努力实现铁路与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与转运,构建对省城合肥2.5小时辐射圈、对徐州市、宿州市1小时辐射圈。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全县公交系统建设,逐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IC卡智能交通,努力形成以城市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车为辅助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县城客运站建设工程,筹备建设公交停车场、公交首末站及农村客运候车亭和招呼站。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建设,倡导低碳绿色交通模式。
第五节 保障城乡能源供给
全方位提升主城区和中心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等市政公用设施体系,保障城乡能源供给。
完善供排水系统。加强供水保障,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形成较为完善的主城区和中心镇的供排水体系。新建、改建输水、配水管网90公里,改建日供水能力1.5万吨水厂2座;新建日供水能力2.5万吨水厂2座。到2020年,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70%,主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加快排水系统建设,鼓励中水回用,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90公里,加快实施城市排水分流改造和城市排水干管及雨水出水口管道工程,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
提高供气供热能力。积极争取引进西气东输五线,推进城市气化工程,形成多气源供气的格局。完成输气管道建设,规划建成中压管道300公里,推进LNG站建设,提高城市燃气储备和供应能力。到2020年,加快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和热源厂建设,努力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力争覆盖主城区及部分中心镇。
增强供电保障能力。加快建设砀山县电网工程,新建赵堤口22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朱楼(高铁新区)、良梨、程庄和砀城110千伏变电站共4座,新建赵楼、杨庄寨、曹庄、玄庙和权集35千伏变电站共5座,新建35千伏线路28条、改造35千伏线路9条,改建10千伏线路78条,改建公变台区860台。加大智能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扩大电网承载负荷,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电力供应水平。推进光伏分布式发电站和地面电站建设,建设村级光伏电站60座、用户光伏电站10000户。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为我县提供充足电力资源。
第六节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步伐,促进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突出信息网络宽带化、政务管理高效智能化,努力建设“智慧砀山”、“数字砀山”。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使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工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加快“三网融合”发展步伐。抢抓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机遇,重点加快建设城市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平台的整合与建设,逐步实现信息网络到社区、进家庭,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鼓励电信企业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积极配合、平等协商,做好IPTV传输系统与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对接,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加大对三网融合产品和业务政府采购力度,引导全社会开发信息资源,促进内容产品创新和业务形态创新。
第九章 坚持绿色发展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环境保护与修复,推进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继续维护与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争创国家级森林城市和一批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打造“花海田园城,满眼皆风景”的生态文明新家园。
第一节 打造坚固生态屏障
以“护林、护河、护地、护环境、防污染和气象监测”为建设重点,打造坚固生态屏障。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7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故黄河河流水体力争达到III类水质标准,利民河的河流水体力争达到IV类水质标准,保证居民饮水安全;控制大气污染排放物,保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在300天以上。
以“护林”为重点,加快黄河故道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在黄河故道、县城北部等植被控制区实施人工造林,以栽植高效生态林木为重点,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乱砍滥伐执法处罚等生态林管护工作,持续推进林分较差的生态公益林升级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完善天然林保护力度,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在G310、G237、德上高速砀山段、陇海铁路沿线、郑徐高铁砀山段建设一批绿色生态景观走廊,铁路绿化率达到100%,国道、省道、县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乡村道路绿化率达到85%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50%以上。
以“护河”为重点,加强水源保护地生态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精神,全力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要求,开展县域水系,尤其是对故黄河、复新河、苗城河、阚沟、顺堤河、利民河、东洪河、文家河等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各类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的综合治理。重点提升岳庄坝水库周边、河流流域、公路两侧、旅游景区的环境整治水平,禁止一切污染水源的行为。
以“护地”为重点,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依法拆除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的非农设施和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抢栽抢种抢建行为和新生违法建设,对在耕地和基本农田盗挖盗运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以“护环境”为重点,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等污染物排放,控制大气污染。加快黄河故道湿地建设,提升自然生态保护水平。强化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县境主要河道水系生态功能,以中心镇绿化和中、小型水库保护为重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扩大生物活动空间。
以“防污染”为重点,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态农业产业园、休闲观光产业园等。产业集中区要实施集约化和低碳化发展,加强重点污染监控,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工业三废要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以“气象综合监测”为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具有气象观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人工增雨防雹、农业气象科研、农网信息服务、气象科普教育、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皖北一流的县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平台,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应用能力。
第二节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设施
以“垃圾、固体废物和城乡污水”为重点,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地下管网建设、垃圾转运与处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工作。到202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和末端治理”并举的四原则,鼓励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和资源综合利用。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将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实施区域扩大到全县,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格局,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密闭化,在各镇建成规范的垃圾转运站,并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处置方式,全面完成城乡垃圾处理厂扩容,提升垃圾发电厂的日处理容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健全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设施。加大防治固体废物污染投入力度,健全全县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设施体系,深化开展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固废处置利用管理方式,推进重点领域固废源头减量化。建设危险废物安全收运处置体系,严格危险废物的管理,杜绝危险固体废物排放。
加强城乡污水收集系统与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砀山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强化截污纳管工程建设,完成县全部规划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新建李庄、周寨等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县重点镇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在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达标入网,完善工业园区废水收集处置系统。严格整治涉及水污染的行业和企业,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产品、技术和工艺设备。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规范污泥处理和运输,减少臭气扰民。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第三节 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以“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建设生态工业体系、促进服务业低碳绿色化”为重点,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和服务,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加快推广应用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集中处理、生态化处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建设生态工业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完善果蔬加工等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系统,改进落后的、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优化升级全县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核心竞争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生态工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着力建设一批低碳示范试点骨干企业,促进低碳型工业快速发展。
促进服务业低碳绿色化。提高商贸业整体水平和运行质量,努力使传统商场卖场转型升级,坚持安全、健康、环保理念,转向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和发展绿色餐饮和绿色酒店建设。改造传统房地产业,努力推行节能、环保建筑的建设和改造。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扩大优质生态环境带来的收益。依托高速高铁双高带动,打造现代化生态商贸流通体系。
第四节 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以“节约保护水资源和加强管理”为重点,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和水资源管理。
节约保护水资源。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控地下水超采,严格实行取水许可。提高用水效率,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果蔬加工类企业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工业水循环利用的新技术,加大高耗水行业的水污染控制,大力发展节水冷却技术和节水工艺,推进污水回用工程建设。结合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和国家级标准化果园要求,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健全城镇用水管理体系,加强全民节水意识,鼓励重复利用,提高污水处理率。运用经济杠杆节约用水,建立合理的水费体制实行计量收费。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加强节水观念。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和设备。提高污水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中水引入环城河和利民河循环利用。
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规划管理,实施取水许可,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落实考核监督制度,着力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
第五节 可持续利用国土资源
以“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为重点,推进集约使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用地,管理生态用地,使国土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
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大力推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节约集约土地利用。规范土地资源利用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土地要素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节约利用土地评价考核体系,建立砀山县土地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节约集约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建设用地。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确保各类基础和支柱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及民生项目的用地,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闲置地,进行土地增减挂钩治理工作,拟在全省搞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新建工业项目建筑容积率不低于1.0,建筑密度不低于40%(不含道路)。
实行生态用地功能性管理。制定与落实生态功能区,保有一定规模与比例的园地、林地和具有生态功能的水域,并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协调一致,因地制宜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十章 发展社会事业构建民生福祉共享新典范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注重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