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境内,和陕西交界,这里是古代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拥有非常灿烂的古代商业文化气息,这里保留了古代的建筑物,成为游客必去的观看景点之一,下面给大家分享碛口古镇自驾游最佳路线以及详细的攻略。
终于,动了去碛口的念头,决意这个周末前往。老婆很高兴,不论目的地,只要是离开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她大约都会高兴,这也许是旅行的某种本质。念念不忘的是故土,魂牵梦绕的是远方。
一家三口收拾行装!早七点从阳泉曲出发,翻山进入国道。五岁的女儿问:“爸爸,咱们要去哪里啊?”我老婆答:“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孩子听了很高兴。
领教了运煤大卡车的霸道,遭遇了狭道车祸造成的拥堵,承受了中阳钢铁厂的呛鼻浓烟,以及军渡破路的颠簸。
当车子钻出山沟,一眼望到巍巍山峰间奔突流转的滚滚黄河时,我顿觉心中一凛,疲惫感一扫而空。舟车劳顿也是旅行的一部分,一路的周折苦累都是必要的铺垫。选了这么一条道,只为亲自走走沿黄公路,领略晋陕大峡谷的壮美。
军渡桥头享受了雪糕,继续北行。路虽窄,好在车不多,除孟门段正在动工绕了一段土路,一帆平顺。对岸高山连绵起伏,间或几个村落散在山脚岸边。
黄河随路的转弯时隐时现,河滩上许多挖沙的场景。我和老婆感叹,真是靠啥吃啥。
不久看到路旁有招宿的招牌,原来是李家山到了,看表,将近十一点。我们决定先去李家山。踅摸良久,找到了上山进村的路,将车停在路口,准备徒步进村。没爬几步,遇到一个背包的中年大哥向我们问路,寒喧中得知是隔壁邻居山东人,于是相伴而行。山回路转,才发觉这山路盘旋山间遥不及村落,又是将近正午,大汗淋漓。看着孩子晒得通红的脸,只好折身路口开车进村。
捎上老婆孩子和山东大哥,车一直开到村顶,找个空地停好,便有个七八十岁的偻背老头拄仗过来。我才看清旁边枣树上挂着“停车5元”的纸板。又有个五六十岁的老奶奶脸上掬着笑胳膊上挂个桶凑过来问:要导游吗,不贵,十块钱儿!扬了扬手中塑料袋,说:还送一袋酸枣!酸枣诱惑了老婆。便招呼山东大哥和我们一起随导游游览,邻居大哥言语间并不乐意,于是分道扬镳。
老奶奶的导游很有特色,一口方言,学生背书一般,念着已编好的顺口溜,七字一句,朗朗上口。真是念得比说的好,说的比唱的好。孩子听得很新鲜,好奇地打量这位发音新奇的奶奶。我预感这导游怕是整不出什么干货,安抚了一下钱包,所幸不贵,权当是听声儿。
很快导游词穷了,几处大概是背不上来,重复努力数次,终于不背了。
我联想到我那几个发愁背书的学生。
词穷理不屈,老奶奶停止背词改为拉家常,拉家常改为探口风——今中午你们吃饭吗?
我家里能做饭!鉴于老奶奶真诚而又狡黠的模样,实在比较可爱,饭的价钱也算公道,我们应承了她。
此时我们走到了能全览村落的地方,老奶奶端指介绍:
李家山就像一只凤凰,我家就在东边翅膀上,中间凤身是东财主的院子、天官庙,还有废掉的小学校园,西边凤翅是西财主家房子……
老奶奶毕竟土生土长,加上我预先做了功课,很快搞清了村庄“两沟四面坡”地形状况。
从风水学讲,李家山村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效果。
典型的黄土地貌、幽雅的自然环境、层叠的窑洞大厦、浓郁的黄河风情、纯朴的百姓人家……
每年吸引着许多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前来采风、创作。吴冠中先生有言:“李家山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李家山村于2009年1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看过东财主家华丽精美的大门,赏过吴冠中画过的“布达拉宫”,留下元宝路为背景的幸福合影,我们厮跟老奶奶去她东边凤凰翅膀上的家吃饭。
路上老奶奶介绍,村子西边住的是财主,我们东边住的是穷人。我想起《李有才板话》中“西边吃烙饼,东头喝稀饭”的村谣,觉得好生奇怪,财主都喜欢住西边?山路逼仄,仅容一人通行,坍塌处甚至背着女儿跳跃而过(我还年轻),七拐八绕,到了。
果然是住在东边的,院门简陋,院内狭小。老奶奶安排我们砖拱窑炕上休息喝水,院门洞下吹风纳凉,自己做饭去了。我们仔细打量这窄小却整洁的窑洞,被墙上照片吸引了目光。照片中一个红衣妇女斜着脑袋站在院子里,灿烂地笑着。
我转头目询老婆,老婆说,应该是老太太年轻时候,照得真好。又找到几张,姿势或放羊或看报纸,都很有艺术感,显然是出自专业摄影师之手。问老奶奶,果然,有个摄影师来过两次,还住了几晚。老奶奶自豪地复述那摄影师的话:“他说我们这里很美,原生态!”原生态三字加重音。
饭好了,院门洞里支一小桌,我们坐边上一边吹风一边开吃,味道虽一般,奈不住五脏庙空。老奶奶不失时机拿了俩葫芦向我孩子兜售,孩子巴巴看着我俩爱不释手,只得顺从其愿买下。无奈的我们,倒霉催的孩子。
饭毕,和老奶奶告别,别离是惆怅的。依依不舍挥手中,老奶奶又提出她家的豆其其(一种食物,黄豆加工)是无污染纯天然食物,可以考虑便宜卖我们几斤。这次孩子没资格提出要买,我也本能谢绝了。老奶奶有些许失望,仍热情地为我们指点出村的捷径。这谢绝给依依惜别的场景增添了几分感伤。沉默不语走出老远,老婆突然说:为什么不买几斤,你妈爱吃。我嘴硬,没回头,心里却早反悔了——不过十来八块,为什么死犟着不顺老奶奶意愿买下呢?
正午2点,循原路出李家山,继续前行。大约三四里的路程,转过一个山峰,碛口就豁然在眼前了。黄河与湫水在这里汇集,麒麟滩河道旷阔,大同碛上裸石遍地,骄阳下十数人在岸边浅滩戏水。卧虎山端局于黄河右侧湫水北岸,古镇老街沿着卧虎山脚左右展开,绵延数里。古居依山而上,最高处,古老的黑龙庙盘踞在山顶,沉默远眺着对岸。对岸的陕西丁家湾正大兴土木营造着现代古建,据说是在开发黄河漂流的新项目。
从清代乾隆年间到解放初年,碛口几起兴衰,一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中心、水陆运输中转中心。据说鼎盛时期,码头上的货船每天少则几十艘,多则二、三百艘,拥挤时三排货船并列平行排列于岸边绵延数里。大小商号有380多家,各类货物源源不断地沿黄河顺流而下,到碛口后再由骡马、骆驼转运至吴城、晋中、京津、汉口等地,而丝绸、茶叶、烟酒等日用品则从这里起运销往西北。当时的碛口,码头的搬运苦力有两千余人,负责转运的骡马、骆驼有上千头,仅西头村的“运输专业户”陈家就有骆驼三百余峰。“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 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当地人流传的顺口溜描述了当时的繁荣。(本段来自引文)
寻得一个停车场后,去找一家客栈。沿街一个个院落沿着山坡层层叠叠向上延伸,13条垂直于主街的小巷串连起山居与主街的交通。依“驴友之家”的招牌钻进一条小巷,据说叫半月巷。脚下是逼仄的石板路,左右是粗朴的红砂石墙,未几步得见店门。老板领进院子,指着左手一间下房说:“就住这间吧,窑洞,冬暖夏凉,还能洗澡!”老板的广告词针对性强、立竿见影。我们本就浑身粘汗难忍,听闻有热水能洗澡,迫不及待住了进去。刚洗完澡休息一会,女儿叫嚷着要下河玩水,挨到四点日头西斜,我们下了河。
黄河水量居然这么小,仅及河道的一半。二碛涛声不闻,激流险滩不见。老婆带女儿脱鞋下河,在浅滩嬉戏,小孩很开心,踩着水花咯咯地笑,大人很遭罪,晒得胳膊疼。好不容易才将小祖宗哄上岸来。打听岸边一老汉,河水什么时候会大些?老汉摆摆手又伸出两根指头:“大不了哩,都被上游引走哩,北京引了一支,太原引了一支!……”语色间颇有忿然。
旅店背后就是古街,不足十米宽。街道两旁是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我们住的客栈就是孔祥熙“祥记烟草”的一部分,还有祁县乔家的“大德成钱庄”、贺龙120师的“新华商行”等等。商铺不用门扇,而用长条门板,大概为了防盗,店内被隔断为前后两个空间,一半经营商业,一半生活起居。不时有精美的砖雕照壁、木雕梁枋、石刻狮子映入眼中。我看过平遥古城的明清建筑,看过老家的砖劵窑洞,对这种建筑形式难免审美疲劳。碛口特色在于材料不同——红砂岩石,组合不同——窑洞明柱瓦檐,地势不同——依山势高低错落。
小孩当然只对商贩各种新奇的小商品感兴趣,瞅瞅这个,摸摸这个。沿着西市街一路溜达过去,大同小异。一直走到古码头,此处位于大同碛上游,河面开阔,显出一点黄河的磅礴气势。几条破木船漂在岸边等游客光顾,几个船夫闲坐在岸边抽烟。
我们随人流爬上一座原名“四合堂”的客栈,二层高高的廊阁正好可以远眺黄河。女儿拿着街上买来的口琴说:“爸爸,我要为黄河唱首歌。”于是对着黄河吹起了口琴。这廊阁叫做“听涛阁”,这楼名唤“望河楼”,名副其实。从这里看黄河,河干上下游数十里一览无余,整个碛口码头尽收眼底。已近6点,凉风习习,斜阳入楼,老婆坐在阁楼里,身染昏黄,临风观景,已是陶醉了。我听着孩子吱吱呀呀不成调的口琴声,望着古码头横竖的木船和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心旷神怡。下得楼,回看客栈,细细品咂了门上的这幅对联:
碛化祥云客无俗士清风爽,
口凝瑞气栈有雅情古韻承。
呵呵,作为客人的我,被狠狠地抬举了一把,心里很受用。
往回走,准备上黑龙庙,这是碛口最后一个重要景点。到中市街时,黑龙庙已在头顶上方了。女儿说,我脚疼。我说,自己走。她说,爸爸,我真的脚疼!无奈,买一支雪糕,她的脚不疼了,高兴地跟着继续走。沿小巷拾阶而上,山不高坡却很陡。途中粗粗看了几个当铺、商会什么的院子,没多停留,要赶在一根雪糕被吃完以前一鼓作气登上山顶。有的石阶因地制宜,借巨大的山岩就地琢刻成型,风寒雨蚀失了棱角,显出年代的久远。
很快来到山门,一个妇女胳膊下携着一捧香来兜售:“买点香吧,里面有财神爷,保佑你发财!”我一个矫健的步伐躲过了,妇女又贴了上来,我又一个凌波微步滑脱了。妇女很生气,我很得意。“进庙不买香!甚的个后生咧!”她在我身后恨恨的嚷。
黑龙庙山门就真在眼前了。
物阜民熙小都会,
河声岳色大文章。
这是碛口当地人崔炳文写在庙山门两侧的对联,传诵已久,吸引我去碛口的正是这对联。它还有个横批,据说是山西名人傅山路经所题——神宫宝地。有名人古贤背书的地方总被凡人不断探寻,譬如吴冠中之于李家山。
走马观花在庙里绕了一圈,没有什么惊奇的发现。有两通古碑,可惜才疏学浅读不懂。几个老汉坐在偏殿的台阶上,面前摆着三弦或者二胡之类的乐器,等着有人往面前编筐里投钱。正转悠着,忽然,悠扬嘶哑的三弦响起来,庙里的老汉开始了弹唱,沙哑的曲调和着微微涛声,在卧虎山上空缭绕。陕西对岸人家真能听到吗?
爬到庙门一侧的钟楼之上,摸摸这口老钟,向下俯视,黄河滔滔自北向南,湫水潺潺由东向西在大同碛交汇。苍茫暮色,大同碛上波光粼粼,苍山、浊水、二碛、古镇遥相呼应,塑造了碛口独特的地貌风光,正是“物阜民熙,河声岳色”的写照。
“山因水而秀,水因碛而险,镇因碛而生,庙因镇而兴”, 曾经的碛口,已被洪水冲毁了两道街,“物阜民熙”早已不比当年, “河声岳色”才是亘古的本色。
出庙门,孩子缠着又要买个竹制的弩弓。我们确认无杀伤性后买了一支,希望动能不要大于1.8焦耳。回客栈,有些店铺已经准备打烊,老汉老妇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谈一天的生意。也有几家正在动工,崭新的梁柱、椽抟已经架了起来,想要乘一波旅游的商业东风。一个石匠坐在路边石堆中,一手锤一手錾,默默凿刻着长方形的红砂岩石。老婆女儿站在石匠旁看了很久,女儿问:“爷爷为什么要砍这个石头啊?”“因为他要用石头盖房子。”唏嘘着生活的艰难,继续往客栈走,一招牌引起了我的兴趣。
招牌上写着几句唱词:
碛口名妓冯彩云,万家店里把身停。
如今修成新窑洞,住宿淋浴留客人。
价格便宜农家店,进入此巷是客人。
我明知道这只是个噱头,但还是鬼使神差顺着巷子走进去,失望,只是一个简陋的院门,挂着“住宿20元”的牌子。
家住陕西米脂城,
市口小巷有家门。
一母所生二花童,
奴名叫彩云
冯彩云在碛口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据说碛口上至老汉老妪下至三岁娃娃,可能都听过她的名字。一个米脂女子,为了生存辗转漂泊到碛口,结了个秦晋之好,最终却以二十七八的芳龄香消玉殒在碛口这个销金之地。她是如何在风月场中逢场作戏,又是如何在富商巨贾身边左右周旋?无从可知。上网查资料,新版的冯彩云的故事中,把她塑造成一个侠肝义胆除暴安良的形象,不仅低估了人性的复杂,还侮辱了读者的智商,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碛口记住了她。她活在街头巷尾的闲谈里,活在民间艺人的弹唱中,绵延不息。
李家山的东财主李登祥、西财主李德峰,西湾村的创建者陈师范,寨则山村的陈懋勇、陈三锡,这些富商巨贾在历史长河中逐渐隐去了身形,模糊了面目,静静呆在族谱里,被当地人泛称为“财主”,只留下一个符号;而冯彩云以一个风尘女的形象却在碛口老弱的口口相传中越发的清晰起来、鲜活起来。也许在碛口某个黄昏的深巷逛逛,那个明眸皓齿的女子,会身姿绰约地款款向你走来。
而碛口,以无数富商巨贾气魄吞云的姿态展开了两百年波澜壮阔的辉煌画卷,最后,却以一个柔弱女子哀婉悲戚的传奇故事落下了逐渐衰亡的的句点。噫!
一夜难眠。
第二天起床,匆匆吃了早饭,出发。
孩子问:“我们去哪里?”
我和老婆回答:“去下一个好玩的地方。”
孩子兴奋极了:“我们去好玩的地方喽!”
在去往西湾村的湫水河畔,新修的柏油马路一马平川,巍峨的卧虎山和黑龙庙在后视镜中渐行渐远,终于不见,新一批的游客正在乘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