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城南东,有几条以河漕为名的胡同值得一提,据学者们推测,这几条胡同应该是元朝末年开凿金口新河中的一段水道。虽然这一工程没能实施完成,但干涸的河漕却给城南留下了南河漕、北河漕、东河漕、西河漕、大石桥、三转桥等曲里拐弯的胡同。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编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所记载的城南胡同(包括街巷),大大小小有340余条,其中城南东有胡同140余条。在200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典(修订版)》中所列街巷胡同(不包括已成为交通枢纽的大街)约为700余条,其中城南东的胡同约280条。胡同的数量可以见证北京城市的发展格局变化。
城南胡同展示普通民居
由于北京是几百年的帝都城市,封建等级分明,达官贵人大多居住在内城,而普通商人、小手工业者,以及清朝时的汉官则只能居住在外城,也就是城南。因此在房屋建筑上,也受到规制约束,走在城南的胡同里,虽然胡同两边也是一个个的四合院,却很难见到有广亮大门的深宅大院,大多是如意门的小院落。然而即便如此,《旧京琐记》中所描写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格局依然具备,并形成了城南特有建筑模式。这里既不同于江南园林的秀美景致,更有别于王府大院的蔚然肃穆,而呈现出自然和谐的市井气象。这里的一切透着一股挥不去、抹不掉的“京味儿”,成为解读京城历史文化的鲜活实物。
新革里四合院,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以前是五进的院子,但现在只是一进院。其院落为确保四合院的标准格局,从西侧进去后要先通过一个小跨院,绕到东南角处进入正院,正房座北朝南,庭院开阔,种着些花草树木,是绝项的居住、休闲之所。
薛家湾胡同24是规制较高的四合院,这从它那高高的台阶和门楣的装饰就可以看出来。西打磨厂街45号,是最标准的北京四合院,也是城南少有的保存完好、形制完整、做工精细的四合院佳品。
北京城南,尤其是前门地区,商铺、店面多,所以在鲜鱼口、大江胡同、布巷子等处的建筑很多是前店后院或上宅下店,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小门楼,小院落,显现出普通百姓用房的精致。
城南的胡同因水系原因走斜了,使得四合院的对称轴不能象内城四合院一样为南北向,院门也不能开在东南角了,但在建筑时,仍然遵循“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理论”。
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与居住人群有很大关系,由于前门地区有会馆多、商人多的特殊背景,使这一带的四合院从建筑上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在布巷子、大江胡同及小江胡同一带会看到一些二层阁楼式的四合院,以满足往来人多,商住结合的需求。这种格局应该说是城南特色。
城南民居中的另一特色是会馆多,形成了试馆、同乡会馆、商务会馆聚集的会馆街区,其建筑考究,且带有各地建筑风格。座落在长巷头条和二条的福建汀洲会馆,院落格局与北京四合院没多大区别,但梁身雕花以植物、动物做装饰,略施淡彩的形式,则完全显示了福建本土喜欢木材本色的素雅装饰风格,可谓当时南北建筑文化交融的典范。
胡同是民俗文化的源泉
根据语言考证,“胡同”二字是由蒙语“Hottog”音转而来,意思是水井。乡有乡井,市有市井,胡同中延续了几百年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城南特有的市井文化。
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们用手里不同的响器和高亢的吆喝声,唱响了一曲曲胡同交响曲,构成了老北京胡同的一绝。不论春夏秋冬,胡同里的吆喝从早到晚不间断,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台北京民俗风情剧。“唤头”响剃头的到;大铜锣一敲,小孩子们高兴地跑出来看耍猴的;木头梆子一响,家庭主妇赶紧出门打油……,老北京生活中的一个个画面在胡同中一页一页地展开了。
门墩和门楼是四合院建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造型纹饰不仅是一种雕刻艺术,也是一种民俗,“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干什么?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早上起来梳小辫儿。” 这首童谣在民间流传了多久,已无人知晓,但却流露出老北京对门墩却情有独钟,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都刻在了门墩和门楼上。
草厂八条9号院门口的青石门墩为方形,顶上卧一狮子,为主人守门,履行“随手关门”的职责。中层为方鼓,鼓心四面雕菊花,下层包袱角雕有梅花,显示出这家主人崇尚高雅的君子之心。
奋章胡同18号门前的一对门墩分别雕刻着蝙蝠和鹿的纹饰,表达了主人祈盼福禄临门的心愿。
八仙的神话传说已深深地植入老百姓的心中,其形象也作为吉祥图案用在不同物品的装饰中,但在门墩的雕刻中,不可能把八仙的全部形象反映出来,于是,人们便将八仙手中所持法器雕在门墩上,称其为暗八仙。我在草厂九条就拍到了这样一对刻有暗八仙纹饰的门墩。因为道教中将这八件法器作为八宝的符号,所以这样的纹饰又叫“八宝吉祥”,寓意消灾灭祸。
在草厂七条32号门前是一对青白石的抱鼓石门墩儿,整个鼓面雕有一个绣球;下层包袱角用梅花形堆成钱眼儿,下坠一枚钱,底座上还雕有如意头,表示出吉祥如意在眼前的寓意。
老北京的年节岁时风俗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融入到了胡同中。每到春节前后,胡同里家家户户贴对联、请门神,大年三十晚上胡同里更显热闹,各家门楼前都要挂上一挂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正月十五到了,孩子们手里挑着灯笼在胡同里跑来跑去,人们成群结队到前门外逛花灯。据《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北京“悬灯最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
庙会是北京的又一种民俗形式,城南的胡同里庙宇多,庙会也就多。有名的精忠庙曾有过正月十五满列纱灯的记载。
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被京城人称为“蟠桃盛会”的蟠桃宫庙会,摊贩云集,日用百货、风味小吃、摔跤戏耍无所不有,胡同巷子里游人如织,《天咫偶闻》中描述这里是:“春波泻绿,堧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扬春风,凡三里余。……一幅活‘清明上河图’也”。
南岗子的娘娘庙从农历四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举办的庙会,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以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例,庙期自晨至夕,人们分南北两路奔南岗子。北路向南走磁器口、三转桥、石板胡同、迎门冲、东半壁街;北路向南走左安门大街、万柳堂、阎王庙街、珠营等。车如流,人如海,马路、便道均临时支搭席棚,集市,吃、玩、耍样样俱全。各处观众甚盛,鼓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各民间花会也纷纷前来表演技艺,附近住户和商店都在自家门前放上高凳或用木板搭起看台,登高观看。
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神农氏的诞辰,崇文门外东晓市的南药王庙香火最盛,前来烧香上供者络绎不绝,其中以妇女居多,所以庙外便形成了临时集市。
每到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三日,位于东花市的灶君庙,循例要开三天庙会,京师各大饭庄及饭馆的厨师都要来这里祭祀灶君,庙内唱戏“酬神”,庙外为市,也是一番热闹景象。
胡同是北京人时代生活的横断面,是历史名城、文化古都的名片。
作者:好阿姨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