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面,重庆与贵州早在2011年就曾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里提到了,支持重庆綦江、万盛和贵州遵义开展渝黔合作先行区建设。
此外,今年9月26日,重庆两江新区还携手贵州贵安新区,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再加上,备受外界瞩目,由重庆与贵州等地共建的中新南向通道,以及乌江航道复航、涪陵贵州码头港等项目,可以预计的是,渝黔两地区域合作水平有望在短期内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然而,重庆区域合作在东面目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纵然,有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作为支撑,重庆与湖北(至少鄂西地区)还是迟迟不来电。
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不过渝鄂两地似乎只是局限于生态旅游方面的合作。比如,今年7月4日,重庆、湖北签署了2017年鄂渝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备忘录,双方表示要全力推进长江三峡全域旅游发展,共同打造长江三峡全域旅游示范区。
事实上,自2010年伊始,一年一度的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成为了渝鄂两地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载体。
2
渝鄂拥有区域合作的基础
那么,重庆与湖北为什么没有达成区域战略合作意向呢?
是双方缺乏合作基础吗?
显然不是。暂且抛开重庆、湖北共有的长江三峡这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不谈,两地在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等产业领域有着比较大的合作空间。
几天前,轰动资本市场的重钢重整案,背后就有宝武钢的身影;而著名的微车品牌东风小康,是由东风汽车联合重庆小康工业集团推出的。
此外,重庆与湖北的交通网络已初步成型,为渝鄂两地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悉,连接渝鄂的高速公路,目前建成通车的有渝宜(昌)、黔(江)恩(施)高速,在建的有,万(州)利(川),规划的有十(堰)巫(溪)高速等。
铁路方面,则有宜万、渝利铁路;在建的有,郑渝高铁;规划的有,渝武(汉)高铁。
当然,不要忘了重庆、湖北之间还有长江黄金水道相连。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长江经济带已布局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中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和中三角之间规划了次一级的皖江城市带。不过,在中三角、成渝城市群之间长达1000多公里的沿江带上,缺乏次一级的城市群。这是沿江经济发展的“谷地”,亟须开发。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旦重庆与湖北签署了区域战略合作协议,不仅能更好地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对于相对落后的渝东北和鄂西地区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也会起到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难道是因为双方在人文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没错,决定一个经济区或城市群最终能否成功,区域内文化相通、人缘相亲是最起码应该具备的条件。因为,只有这样互相之间才能形成价值认同,进而提高区域的凝聚力。
分属吴语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点。同样的,近年来,川渝、渝黔区域合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与此有很大关系。
那么,重庆与湖北是否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呢?
宜昌清江巴文化
很多人一提到湖北,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其实,在湖北西部一些地方,比如宜昌、恩施等地,与重庆一样同属巴文化的范畴。相对应的,这些地方的语言、饮食、习俗等,都与重庆几乎相差无几。这为重庆至少能与鄂西地区实现深度合作提供了保证。
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重庆全境、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
3
宜昌版三峡城市群备受冷落
其实,近些年来,渝鄂两地也在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始终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据媒体报道,2015年1月24日,来自高校、企业的1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湖北宜昌,共同探讨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在湖北与重庆之间应培育新的省级城市群—三峡城市群。
三峡城市群示意图
据悉,三峡城市群主要包括湖北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湖南张家界、岳阳和常德,重庆万州、开州、云阳、巫山、巫溪、奉节等地,国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700万人。目前,三峡城市群已成湖北的省级战略,并呼吁纳入国家战略。
专家对此表示,以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为中心打造三峡城市群,不仅能加快破解长江经济带发展交通瓶颈,充分发挥长江水道的“黄金效益”,还能黏合上游重庆和中游武汉的发展,优化整个长江经济带经济布局。
此外,我们注意到,在提出建立三峡城市群仅仅过去四个月,宜昌方面就接待了由万州区委副书记、区长白文农率领的万州代表团,颇有趁热打火的意思。
然而,让宜昌方面始料未及的是,重庆方面对三峡城市群似乎并不感冒,至少从网页搜索显示结果几乎全部是湖北或者宜昌媒体报道,就可以判断一二。
既然,渝鄂两地具备区域合作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湖北方面又在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虽然我们曾多次强调,直辖后,除了主城外,在很长时间里,重庆发展重心都是聚焦于以万州、涪陵为代表的三峡库区,还先后出台了多个扶持政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重庆经济重心由西向东转移。
事实上,地势相对平坦、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交通优势明显的一小时经济圈,将是重庆未来重点发展的区域,也是决定其未来能否跻身一线城市的关键。
因此,不论是成渝城市群还是渝黔合作先行区,都是以一小时经济圈为中心,开展的区域合作。
此外,具体到万开云,虽然也有向东发展的现实需求,不过既便如此,三峡城市群的吸引力也不足与已纳入国家战略的达(州)万(州)城镇密集区相比较。
按照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达万综合通道建设,促进万开云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向东开放的走廊。
当以万开云为代表的渝东北地区,在资金、政策、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
其二、由宜昌主导的三峡城市群缺乏普遍认同。
在中三角、成渝城市群之间长达1000多公里的沿江带上,缺乏次一级的城市群,但是这并不表示,大家必然会接受由宜昌主导的三峡城市群。
三峡城市群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摊子铺的太大,与想当龙头的宜昌综合实力不相匹配。虽然,作为“中三角”与“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重要的节点城市,宜昌GDP连续十年位居湖北省第二,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和洛阳,居第六位。
宜昌
不过,3000多亿体量的宜昌要撬动起1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多少有点自不量力。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拥有渝蓉两座万亿级城市的成渝城市群,其面积也不过是18.5万平方公里。并且,这一区域的亲密程度要远远甚于三峡城市群。
此外,我们注意到,三峡城市群里既有巴文化、又有湘楚文化(岳阳、常德、张家界),还有荆楚文化(荆州、荆门、神农架),这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很难进行融合的,即便是有一天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不能在外界的作用下,做到文化趋于统一。而这一点对于区域合作来说,是很致命的。已经流产的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就是最好不过的例子。
当然,宜昌版三峡城市群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它让外界意识到在中三角、成渝城市群之间需要有一个次级城市群作为支撑的同时,也让渝鄂两地看到了双方开展区域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不过,作为未来渝鄂区域合作重要载体的三峡城市群,要想获得广泛的认同,保留文化相通、人缘相亲,且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宜昌、万州、云阳、开州等地,并把三峡城市群的主导权交由重庆和湖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只是,如果三峡城市群只保留巴文化色彩,恐怕不会轻易得到以楚文化发源地自称的湖北支持。
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