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璐)博饼是厦门人中秋不可或缺的活动,关于博饼的起源,各家说法不一。跟着我们一起看看,地方史专家龚洁怎么说。
龚洁。
博饼是闽南特有的中秋民俗。身为厦门人,您或许熟知博饼规则,却不一定知道它的来历。有人会说,“博饼有什么来历?不就是郑成功发明的么?”然而,厦门博物馆原馆长、地方史专家龚洁先生,在中秋来临之际做客晨报,告诉大家,博饼存在的时间可能比你所知道的还久远。
隋唐时期就开始博状元
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大家不难发现,博饼奖项的设置,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博饼文化与科举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博饼的“鼻祖”,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龚洁先生说,根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中秋过后往往要举行“秋闱”会考。于是,士子们发明了一种游戏,预卜考试能否夺得状元。游戏的“主角”是一块大饼,饼上写着“元”字,代表状元,几个熟悉的举人凑一桌,掷骰子夺饼。
这样的玩法,被考中进士的士子们带到了宫廷,成了上层人物娱乐的工具。相传,“四红”被确立为状元,源于唐玄宗。一日,唐玄宗和妃子们一起玩骰子夺状元饼,五个骰子都定下来了,其中有三个四,而最后一个骰子仍在旋转。唐玄宗喊着:“四!”果然又是一个四,凑成了四个四;后来,四个四就被定为状元的代表。全国各地的举人到长安“吸纳”了这种玩法,将它带回自己的家乡,这个游戏就渐渐演变为流行于民间的游戏。
直到清朝,这种玩法在士子之间还很盛行。清康熙年间蒋毓英所编的《台湾府志》卷六记载:“中秋是夜士子逆为燕饮赏月,制大饼一块,中以红朱涂一‘元’字,用骰子掷以夺之,有秋闱夺元之想。”
博饼脱胎于明代状元筹
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状元的游戏也在慢慢演变。
康熙和乾隆时的博饼规则为:谁掷出四红(骰子中有四粒都是红色的四点),谁就算夺得状元;一秀、二举、三红和状元都可以拿奖品,也就是说,这时候,奖品就不仅仅是状元专属了。这个规则,跟我们今天的博饼规则基本一样了。
有人说,我们今天的博饼是郑成功部下发明的,但是,龚洁先生查阅与郑成功历史、活动相关的史志,读遍了郑成功家族的八部手抄家谱,并没有找到其发明博饼的直接证据。
“博饼应是脱胎于状元筹,而非郑成功发明。”龚洁先生说,在明代中期就流行于民间的游戏状元筹,与博饼规则相同,应是博饼的“前身”。
状元筹,由63根筹子组成,质地有象牙、竹板、木签等,共有192注,最大状元32注,最小秀才1注。状元筹的玩法由“场谱”规定。龚洁先生收藏着一块象牙“场谱”,中为月兔捣药图,下方书刻规则:“状元四红合巧得,五子一色夺,全色全收。榜眼、探花分相不同马军得,会魁三红得,进士四聚得,举人二红得,秀才一红得”。
据了解,状元筹在民间通常是做行酒令、赌博之用。成书于明代隆庆到万历年间的《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吴月娘扫雪烹茶应伯爵替花勾使》中,就有描写玩状元筹的片段,其中的描写与“场谱”所述规则对应。
用状元筹赌博如今在福建宁德等地仍然盛行。龚洁先生查阅资料发现,厦门地区在民国初期也曾有过禁用状元筹赌博的报道,其中提到“在中秋及春节前后,有摊贩挑着担子,带着状元筹摆摊供人赌博”。
【研究发现】
同安“对堂”规则源自状元筹场谱
“状元插金花”大还是“六红”大?在研究中,龚洁发现,不同地区状元筹的玩法略微不同,这可从“场谱”中看出端倪。
在厦门的同安区,“对堂”对应的点数不只是“一、二、三、四、五、六”;三个五三个六、三个一三个二,也被看作“对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跟状元筹“场谱”中的“榜眼、探花分相不同马军得”对应的。“分相”指六骰中各三颗的点数相同,“不同”指的是六骰为顺子,“马军”则是六骰恰为四、五、六三对。因此,同安地区里独有的“对堂”,实则源于“分相”。
【延伸阅读】
珍贵象牙状元筹 鼓浪屿尚存一套
龚洁先生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一位印尼华侨就有象牙质地的状元筹。早年,这位印尼华侨家中中秋博饼,都以这套状元筹代替会饼,全局结束后再根据所得筹换取月饼。 20世纪50年代,三套状元筹中的一套被卖,一套掉进了水井里,留下这最后一套,现藏于鼓浪屿一家银行保险柜中。
这63支状元筹,有两支以骨牌代替,其余保存完好。“状元”,上刻“状元,四红合巧得,五子一色夺,五红夺三及第,六子全收。三十二注”。
【众说纷纭】
郑成功部下巧设中秋会饼
记者发现,博饼的由来,厦门市政府官网的说法是:三百多年前,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中秋节前后,士兵们思念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宽慰士兵思亲之念,便与兵部衙堂的属员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
而百度、搜狗等也显示是郑成功命部下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