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长城保护员用无人机、大数据守护长城
张鹏:“翱翔”山海护雄关
一架无人机盘旋而起,奔向山峦。
开启GPS、打开记录软件、连接数据共享传输……10月17日,“80后”长城保护员张鹏爬上山海关长城的烂石十五号敌台,操控无人机进行监测巡护。由远及近、定格拉开,监控屏幕上,盘踞于山海峰峦间的长城雄姿尽显,蜿蜒墙体之状貌尽收眼底。
“10月份,气候好、假期长,是‘长城游’的好时候,游客们和长城的接触非常频繁。我们利用无人机增加巡查长城的频率,这非常有必要。”张鹏介绍,所拍摄图片的时间、位置等信息会迅速传输进文物系统数据库。通过与之前拍摄的资料进行精准对比,可以迅速判断长城墙体的状貌近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要不要进行预防性保护。这些数据对于长城“强筋健骨”起了很大作用。
河北,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启动长城保护修复的地方。秦皇岛境内,滨海长城、平原长城、高山长城、河道长城等集中存在,长城资源得天独厚。为了弥补基层专业力量的不足,秦皇岛市部分县区率先成立长城保护员队伍,居住在长城脚下的张鹤珊等村民成为首批长城保护员。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成为主力。相比于张鹤珊那一辈人的徒步巡查,懂技术、懂网络的“80后”张鹏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长城保护员2.0版”。“长城保护在走向深入,专业性越来越强,对科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精细。2.0版,实现了两代长城保护员巡护长城的接力守望,是顺应时代需求的‘科技版’。”张鹏说。
交谈中,张鹏总爱自称“土著”,但他绝对不土。不仅不土,还很高端。
变色镜、迷彩服、专业户外装备、无人机……在山海关,张鹏这一身装备很是惹眼。但在数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长城爱好者,甚至爬野长城还摔伤过。然而对长城的热爱,却始终不减。从单纯的喜欢,到购买长城资料,再到实地拍摄,再到自发参加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一步步走来,人们逐渐知道在山海关区有个痴迷长城的小伙子张鹏。
张鹏操作无人机在巡查长城。 张鹏供图
2017年,张鹏考取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也就在这一年,他正式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在文物专家老师们的传授和培训下,走上长城保护2.0版之路。
秦皇岛长城以雄奇险秀著称。出山海关关城,东北方向8公里外,在两山对峙的峭壁峡谷间有一处“倒挂”胜景,名为“三道关”。自涧口仰望,三道石砌长城从崖顶逶迤而下,直插谷底,又依山背奔腾而上。接近75°的陡坡,给人工巡护出了难题。
“无人机优势在于对长城进行全方位拍摄,能飞到人难以攀爬的地段,发现肉眼难以观察的地方。”10月18日,张鹏操作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往三道关上空飞驰而去,迅速传回清晰的长城墙体影像。他告诉记者,这些影像可实现前后方的即时共享,随时记录状况、发现问题,已成为文物部门开展长城保护的参考。
“这是信息标注软件,提供每次巡查长城段落的基本信息,包括长城各单元位置、名称、周边自然环境等;这是巡视状态记录软件,记录长城是否出现自然或人为毁损情况及保护员巡查轨迹……”张鹏拿出手机演示。他告诉记者,山海关区境内长城约27公里,长城两侧十多万居民生产生活与长城息息相关。为高效地保护长城,长城队员们摸索了一整套报备、巡查、监督、反馈体系。针对单独进入山林的风险,队员们还将巡视状态记录软件与GPS定位功能相结合,这样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实时监控保护员所处位置,及时发现风险、提供支援,极大地提高了巡护效率。
近年来,张鹏一直担任山海关区长城保护员团队的队长,定期组织长城保护员进行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除了运用新科技进行巡护,队员们还要结合大数据、专业应用软件等,更好地服务长城保护和宣传长城工作。
“长城保护员2.0版,就是年轻化、知识化、科技化和专业化。”张鹏说,长城保护员来自民间,具有灵活应变和接近民众的优势。长城保护员2.0版,是用科技装备起来的青春力量,能够让长城在当代年轻人的精心守护下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科技力,青春心,“翱翔”山海之间,守护长城雄关。(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