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是最大的小偷”,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再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记忆淡化了、许多人走散了,而最令人心痛的,莫过于有些家人,再也见不到了。
旧照片,或许就是我们“用科学对抗遗忘、抵抗逝去”的方式:泛黄的人像、复古的背景、2G的画质、搞怪或呆傻的pose、没有门牙的咧嘴笑(下文就有两张哦)……每次翻看这些旧照片,甚觉时光遥远岁月匆匆。以及,当时与自己一起拍照的家人,是在身边还是在遥远的城市?现在过得好不好?中秋有没有见到呢?
于是,在这个中秋,天涯共此时的一刻,我们征集了 10 张与家人有关的旧照片以及 10 份关于这张照片的回忆。
在征集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看似啼笑皆非、细想却让人黯然的小障碍——大部分人的老照片都在故乡,当被问到你有无小时候跟家人一起拍的老照片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我微信上问问我爸妈”;还有一些人翻遍相册、发来十几张照片,其中没有一张与父母的合照,因为父母恰好是镜头对面那个人。
也有一些人完全忘记了拍照当时的情形,因为这一次征集,重新与家人开始交流:“我忘记为啥要拍照了,得去问问家人”……“找老照片”“问问爸妈”仿佛成为一个契机,让一些中秋没有回家、或者许久不与父母联系、或者很少与父母聊起往事的人,共同回忆往事、感慨流年。
这个中秋,你有没有跟家人一起过?或者也可以一起翻看一下旧相册中的老照片,重拾回忆,让回忆成为自己继续前行的力量。
祝愿大家中秋快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星冰乐
凤凰网读书编辑,天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
我现在都记得这家照相馆的样子,小时候去太多次了,每年我妈都带我去照一次相,照相馆里的叔叔阿姨也都和我们很相熟。那些年我穿过清朝格格的袍子,戴过塑料假花编成的花环,拿过公子哥才有的折扇,还换过各种颜色各种样式的纱裙子。拍照技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和无成本的年代,我妈能这么干真是又浪漫又明智啊。
这张照片里,我和我妈都没笑,尤其额头上点着小红点的我,今天看起来似乎还有那么一丝骄傲劲儿,是啊,小时候,我总说小时候,小时候的我们总坚信未来的自己无所不能,会成为顶顶厉害的人,科学家、大明星,而现在过了30岁,才猛然发现,自己已和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成了暮气沉沉的中年人。好了,这块儿先按下不表了,怀念小时候ヽ(✿゚▽゚)ノ
现在换我来安排这份仪式感了,这几年的中秋或国庆假期,我都会用拍立得拍一张我和我妈的合影,90年代末千禧年初的照相馆,记录了作为小女孩的我的一天天长高长大,现在的一次成像照相机又记录了迈进中老年的我妈的一天天年华老去。妈妈,你要一直陪在我身边啊!
你说的对!
脸盲症患者
这张照片据说是在我三四岁时拍下的,但是我对照片里的场景毫无印象,它就在十几年后,突然掉进了我的时间线里。关于这张照片的一切内容,都是来自我妈妈的回忆。并且,每隔几年,她对这张照片的说法,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就像是用这张照片来记录她的遗忘速度。
根据2021年的最新说法,这是一场生日饭局,寿星是一位经常被提到的亲戚,但是我始终不知道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我们究竟是什么亲属关系,应该是一位亲密的远亲。照片上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人。根据我妈妈的反复辨认,其他人都被判定为“你的表姐”。而至于我自己,甚至看到这张照片的第一眼,都认不出来哪个人是我,我见到这张照片时还以为不知道是谁送来的,但是我家又很少有亲戚的照片,所以去问了我妈妈。我妈说:“这不是你嘛!”但妈妈指着的那个小姑娘跟现在的我长得完全不一样,不过我对自己 3 岁时长啥样完全没有印象。
这也许是被我妈妈虚构的一段记忆。
巴巴罗萨
凤凰网读书编辑,没有特别多的话想说
和很多小孩一样,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那些爸妈不在身边的日子,由姥姥把我牵着、哄着,见证着我的每一场哭闹和每一寸成长。而且相比姥爷,我更亲姥姥,以至于发明了一套“爱憎分明”的称谓——姥爷凶巴巴的,就叫“坏姥”,姥姥宠我,得叫“好姥”。作为孙辈的老大,我这个创举后来形成了某种传统,即表弟、表妹至今都还是这样喊他们的……
姥姥也算是传奇人物,那个时候最会干农活的妇女,可能比当“读书人”的丈夫更有威严。比如她年轻时就会抽烟,抓一撮碎烟草,放在纸里,一捻,好像所有事都能如此气定神闲。她还很有艺术天分,爱唱歌跳舞,会扒谱子,扒完就在表妹的电子琴上叮叮咚咚地弹,特别“起范儿”。
这张照片上还是姥姥健康时候的样子,后来她身体每况愈下,有一年几乎同时做了两场大手术。手术把人带回来,也把人的爱好都剥夺了:从此声音变得沙哑,她便不再愿意在公开场合唱歌;路过广场舞她会停下来看,但从不加入;她脖子上永远戴着夸张的珍珠项链,当然不是为漂亮,而是遮盖疤痕——我想起她从医院回家那天,脖子上还插着根管子,支吾着想逗我表妹开心,结果小孩吓到了,哇一声哭起来,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时光对待老人真的很残忍。
其实姥姥还是那个“好姥”。她有了点晚年肥,肚子软乎乎的,手心永远温热。她也并没有变得不爱讲话,反而拉着我唠宋家子的王桂琴、五家子的她九爷的时间是越来越长了。每次通视频,那个把隔着手机对话当喊山一般操作的老太太,又让人心疼,又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也有一些“坏姥”的地方,比如她坚持在小区里种菜、捡纸壳,一会儿没人看着,人就没影了,还不带手机。今年舅舅家的小妹妹出生,她又张罗着去照顾,目前已经很会搭乘和换乘公交了。但怎么说呢,还是希望姥姥多对自己上心,少为我们操心,多运动,少乱跑,而想要实现这些,就得常联系,多见面,把我花给自己的时间多分给她一点,再一点。谢谢姥姥陪我长大。
布而何思
局外人
这是我三岁左右的照片,拍摄于90年代初东莞企石镇一家三星级酒店的花园长廊。酒店1992年开业,应该是镇上第一家三星级酒店。总经理是重庆人,听父亲说,开业时从重庆装了几辆客车的人来到这家酒店工作。父母也是偶然间认识一位重庆老乡,才有机会从工厂出来,进入酒店。
后来,父亲从普通职员做到了人事经理,母亲则是酒店超市的店员。慢慢的,他们把亲戚也带了进来。我大姑曾是中餐厅的大堂经理,叔叔在洗衣房工作了快二十年,大姨夫至今还在那里工作,但因为酒店经营低迷,他还干着一份兼职。还有不少亲戚在镇上工作,过年才回老家。
我的童年基本上就是在酒店度过,被父母的同事们看着长大,酒店的园丁、司机、服务员都对我疼爱有加。我现在还经常梦见小时候,那边算我的精神故乡。
我家里有两本相册记录了那些珍贵时光,这张照片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我自己以外,还有很多父母与同事的合影,也有很多大人抱着我的照片,可惜我都没拍下来。
每次回老家,我们都会翻看这些照片,那是他们的青春。只是照片里的那些人,基本都断了联系。到现在,每回见到还在那边打工的亲戚,还是会问起酒店的情况以及镇上的变化。我期待着有出差东莞的机会,也和一个同样在那里长大的小学同学约好,一定找机会回镇上看看,到酒店在同样的位置拍一张照片。
仿生斯派克
凤凰网读书编辑,梦想成为一位AI
小时候不理解照片,觉得相片里面的人一动不动,所以我总怕自己被拍进照片里面,怕被拍进照片后我就不能动弹、不能出去玩了。而当时相机又不多见,买胶卷、冲相片都要花钱,为了让每一笔钱花得超值,所以每次拍照片我爸就一定要让照片中的氛围足够划算,每次当镜头对准我,他就变成了氛围党,各种调动我的情绪,于是相册里面就留下许多像这种摆着稀奇古怪pose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爸爸带着我去叔叔家里,为叔叔家的弟弟庆生时拍摄的。当时我大概四五岁的样子,第一次进城见多年不见的叔叔婶婶,他们家当时已经住上楼房,这是我第一次进入楼房里,所以更加紧张了,所以当叔叔把镜头对准我的时候,我突然吓哭了,于是我爸爸就各种做鬼脸逗我笑、教我比耶。我本来哭得脸彤红,一下子破涕而笑……现在再看这张照片,觉得构图还是不错,画面足够简约、人物也比较突出,而旁边的桌子、桌子抽屉上的小把手、地上的热水壶,这些细节也满满的复古感。
如今父亲人已中年,我也已经出嫁,很多时候节假日要在夫家与娘家之间权衡,所以全家人的大合照、尤其是我与父亲的合影越来越少。并且,偶尔跟父亲在一起时,他面对手机屏幕的中年脸庞一旦不笑,就好像格外严肃而忧伤,反而很多时候是我主动要求他配合我摆pose……
仍安
初级北漂,胆小的冒险家,伍尔夫的死忠粉
很多时候觉得童年是一场不能被描述的梦境,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它是否真的存在,才能评判它幸福与否。今天看到这张照片,看到小时候过生日时吹蜡烛的自己,才意识到每一年按时过生日的心情、吹蜡烛的仪式感、画框以外家人们的注视,都可以是永恒的。而镜子上的映射也证明了这一切的真实性。
画面上是2岁的我,在姥姥家吃的“生日晚宴”。没有什么稀有的食材,但那些普普通通的家常菜此刻却显得格外珍贵。餐桌上有我爱吃的菠萝什锦水果罐头和油焖大虾,那是20世纪末尾的甜。海绵蛋糕上是厚厚的奶油和草莓果酱味的“祝你生日快乐”。小时候过生日妈妈都会拍照片给我,长大了之后才发现过生日时陪在身边的很少是妈妈。甚至连生日本身也可以被遗忘,也可以在考试、上课或者工作中变成极平常的一天。希望我们到老了也会记得在微弱的烛光中许愿的那种心情。
八岁
普通打工人,试图与自己和解中
这大概是在我十岁左右时拍的照片,是我姥姥姥爷祝寿时拍的,中间假小子一般的那个短发女孩就是我。因为姥姥和姥爷生日相近,每年总是一起过寿。拍照的人应该是我三舅,以往他每年都会带相机来拍大合照和每个小家庭的全家福。
我手机里只有这一张小时候的照片,并不是为这张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是去年跟前任聊起像是男孩子的小时候的自己,找来这张照片给她看,因此保存下来了。小时候的性格打扮更像是男孩子,慢慢长大了后,自我和家人也催促着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女孩子”。但是仍然不喜欢照片里大多粉粉嫩嫩的样子,现在更都觉得“中性”更适合自己。
我小时候不是很喜欢去姥姥家的大家族聚会场合,因为家里人特别多,而且比较讲究,就得很有礼貌,打招呼时要非常准确地称呼出来。而现在姥姥姥爷过生日已经没有以前热闹了,我们这些小孩都长大了,哥哥姐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大都在外地,很难赶回来的。而家庭聚会从看着小孩子打打闹闹的热闹到比较工作薪资,催促结婚生子的场合,下意识的让人逃避。
不过我基本每次回老家都会去姥姥家一次,虽然依旧抵触这个大家族的亲戚。姥姥家那边的大家长都是很很厉害的人,所以对我的说教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