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名家学唱戏、到北京路快闪表演《满江红》、观看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这个夏天,39名孩子在粤剧艺术的陪伴下,度过了9天充实的粤剧夏令营,收获满满。
8月7日—15日,由广东粤剧院携手广州市船说少儿文化基金会共同打造的“我是小粤迷”首届广东省青少年粤剧夏令营落下帷幕。业内专家认为,以粤剧为主题进行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是一次对传承与传播粤剧创新且有效的探索。
39名营员脱颖而出
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8月15日下午,夏令营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了结营仪式暨汇报展演活动。青少年们展示了刚硬有力的军体拳、粤剧水袖、把子、毯子、地面组合等基本功,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春日郊游》等朗朗上口的小曲、《小放牛》《宝莲灯·沉香练武》等折子戏片段,有文有武,让台下观众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9天粤剧夏令营的历练,让39名小营员得到了成长。
这39名学生从全省2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他们近距离学习、领略粤剧艺术的魅力,学习粤剧表演课程。参加夏令营的孩子有的零基础,有的有表演经验,不约而同都对夏令营课程十分热情。
就读于广州市荔湾区詹天佑小学的刘睿姿,自小喜欢跟着妈妈听粤剧,跟着外婆去私伙局。这次夏令营,让她如愿跟专业老师学到了许多基本功,表演功力有了极大提高。她说:“这次夏令营让我深刻体会到粤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学好基本功很重要!此外,每天还有书法、茶艺的课程,学到了很多其他传统文化,很开心。”
就读于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的潘俊杰自小喜欢粤剧,参加过各类粤剧比赛,对于这次夏令营期待已久。没想到开营两天后,他身体不舒服。不过经医生看诊后,他及父母都愿意克服困难继续参加活动,回家休息半天就回来了。他说:“排练《满江红》时,我把道具扇子想成了一把刀去奋勇杀敌,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要有这种精神。”
最终,在夏令营征文比赛中,张艺涵营员获得了一等奖,叶美辰等4名营员获得了二等奖,刘睿姿等5名营员获得了三等奖;在优秀小组评比活动中,第1小组在团队纪律、团队合作、团队学生生活、活动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获得了优秀小组称号;曾宝谊等9名营员获得了优秀营员的称号。
在优秀营员代表发言中,曾宝谊、叶睿洋均提到,能够参与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十分开心,9天充实快乐的夏令营生活给了他们别致的精彩体验,对粤剧、对广府文化有了更深一层认识,更热爱粤剧了。
“小名角”不容小觑
快闪表演吸引市民
此次夏令营,以课堂教学与游学体验相结合、粤剧艺术与国学文化相糅合、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熏陶相融合。
广东粤剧院安排了“粤剧名家探营”活动,让营员与粤剧名家近距离接触。广东粤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岑海雁、黄春强、吴泽东及优秀青年演员玉龙、陈华生、王春仁、王科等先后前往营地,现场为孩子们的粤剧排演进行指点,提出指导和建议。
除训练粤剧基本功之外,孩子们还观看了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前往北京路参加粤剧快闪《满江红》表演。快闪表演展现了粤剧青少年昂扬的精气神,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拍照。
此外,夏令营还安排了剪纸、书法、茶艺、“粤语讲古”等非遗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小营员们更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参观广州塔、正佳极地海洋世界等活动,则让营员们对广州的知名城市景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对传统艺术的兴趣爱好,弘扬粤剧传统文化。”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说,在本次夏令营中,有粤剧潜力的苗子不断涌现出来,有粤剧基础的人才在表演技术水平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
“首届青少年粤剧夏令营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甚至可以说超出我们的预期!”广州市船说少儿文化基金会理事长关茵妮表示,希望搭建一个既可传承又可展现粤剧和岭南文化的平台,培育粤剧新苗,让传统文化深入年轻一代。
◎专家点评◎
既发掘后备人才,也培育观众群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
以粤剧为主题进行的青少年夏令营,是传承与传播粤剧的另一种非常有效且受欢迎的方式。此次夏令营口号是“我是小粤迷”,目标是“传承粤剧 培育新苗”,希望通过夏令营在全省发掘粤剧新苗,培育粤剧戏迷。因此,此次活动既是粤剧后备人才的发掘,也是粤剧观众的培育,是人才和观众的双重传承。
39名孩子的入营,带动的不仅仅是39个家庭对粤剧的关注,还有选拔时200多个孩子家长的关注。孩子们的快闪活动,得到的则是整个社会的关注。通过夏令营,将粤剧与孩子、家长、社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