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美国卡车的印象是尖头设计,有超大尺寸的卧铺,都像擎天柱一样。实际上美国卡车不仅囊括尖头卡车,平头卡车也是美国卡车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顺带提一下,其实擎天柱最早的动画原形是一辆平头卡车。所以在美国,平头卡车的地位并不比尖头卡车低。
1981年,万国推出了全新系列的平头柴油卡车以取代老旧的TranstarII。该系列车型采用了更大的驾驶室、车门和挡风玻璃,发动机也演变成了以经济性为主的小排量机器,该车被命名为万国9000系列。1988年9000系列经过第一次改型,成为第一个在北美销售的平地板平头卡车。直到1998年,9000系列宣布在北美地区停产,不过纳威司达-万国将模具出口,在海外生产的日期截止到2017年。
前脸进气格栅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的格栅为等腰梯形状,格栅造型为横条状。下半部分的格栅为长条形,车灯安装在格栅的左右两端,左车灯旁边的是万国的LOGO,空滤进气道位于前面板的右侧。前脸为封闭式设计,机油加注口、防冻液加注口和雨刷器水壶都要从其他部位进行加注。最下面是全钢制保险杠,结构简单,设置了四个踏板。
车灯部位特写
挡风玻璃中下方设置了一个铝制的把手,方便驾驶员清洁玻璃。虽说是平头车,该车还是采用了双玻璃的设计,毕竟那个年代双玻璃在美国卡车上是主流设计。而且双玻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维护起来比较廉价,碎了一半换一半。上面则是美国卡车的“大帽檐”遮阳板,车顶上安装的是示廓灯和气喇叭。
驾驶室左右两端设有凸出的转向灯,但由于车辆情况比较差,已经不知道是否是原厂转向灯。
立式大烟囱排气管安装在驾驶室的右后侧
虽说采用平头设计,但是底盘的布置还是有些类似尖头卡车。车轮安装在驾驶室最前面保险杠后方,基本上美国卡车都采用这种布置形式,雷诺马格农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由于车桥前置,驾驶员都是从驾驶室后面的登车踏板上车,车门尺寸也受到了限制。
润滑油加注口位于副驾驶登车踏板的后方,位置非常的奇特。
车轮后方安装了一组支架式踏板,再往上是一个内凹式踏板,驾驶员通过驾驶室侧面的扶手踏着这两个踏板进入驾驶室。而下车的时候则是踩着车门下面、车轮上方的踏板下车。两孔式轮圈独具特色,非常有美国卡车的风格,另外一侧的轮圈应该是后期更换的。
驾驶室后面设置了三组扶手,下面还设置了储物舱。
虽然有弹簧减震,但是驾驶室与车架基本上可以说是硬连接。
车门厚度较薄,但车门的质感非常好,给人一种很厚重的感觉。车门内板采用铆钉固定在车门上,内部也只有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车窗玻璃升降。
由于采用了平顶的驾驶室,在加上美式卡车内饰的布置,驾驶室内部显得非常紧凑压抑。方向盘采用了超大尺寸的三幅式造型,但是这种方向盘握持感特别好。座位的设计相比当今的卡车就有些反人类了,靠垫高度非常的低。
座椅采用机械减震,座椅后面是雨刷器喷水罐。
方向盘的空隙特别大,特别方便观察后面的仪表盘。仪表盘采用对称式设计,一共分为四个区域。左侧大表是发动机转速表,右侧则是车速表,美国速度单位以英制为主,所以车速表外圈是英制车速MPH,内圈小数字则是公制车速KMH。
仪表盘左半部分区域
仪表盘右半部分区域
仪表盘左右两侧还设有长条形和圆形的封闭槽,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挖开来设置额外的仪表。整个仪表盘采用了模块化面板,利用十字螺丝固定在中控台上,拆卸仪表非常方便。
发动机启动按钮位于仪表台左侧区域下方
中控台为凸出式包围设计,左半部分是功能按钮区域。
右半部分是PTO取力器开关和制动手柄
伊顿的变速箱档杆,该变速箱一共有9个挡位,档杆前面是挡位布局图。
挡杆还是比较精致的,顶部贴有伊顿富勒的标志。
该车曾经运载的是特种上装,虽说上装已经拆卸,但驾驶室内的操纵机构还保留着。
由于驾驶室内部非常紧凑,导致该车的视野也比较狭窄,但相比长头卡车要好了不少。不过美国卡车的后视镜让人很难适应,其后视镜位置安装在靠近车窗中部的位置,如果要观察副驾驶后视镜需要完全扭过头。相比之下日本的设计理念就人性化的很多,外摆镜利用余光就可以观察。
后方设有卧铺,卧铺下面是车辆的储物仓。
底盘采用了长轴距的载货车,应该是用来搭载特种上装。油田系统特别喜欢购入美国卡车改装成特种车,所以说在国内可以看到很多退下来的美国卡车底盘,他们行驶里程不长但是车况却一般,和运营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前桥特写,采用了少片簧悬挂。
电瓶盒安装在发动机的后面,这种结构实属少见。由于车辆型号比较稀少,且发动机无法观察,所以无法得知该车的发动机型号。
变速箱外壳特写
后桥采用冲焊桥,并且加装了I型稳定杆。
6×4的驱动形式,悬挂应该是瀚瑞森的产品。
北美的平头卡车和我们常见的欧式平头卡车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也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的用车特点。目前万国9000系列在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还有部分在使用,而且车况良好,如果有喜欢的车友可以去边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