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走入真实生活,去寻访祖国的角角落落。他们或是去偏远县乡支教,或是去考察河流生态,或是去拜访非遗传承人……他们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当知识与力行结合,他们体会到了怎样的青春滋味?又对社会与未来产生了哪些新的想法?2024年9月,澎湃新闻推出“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特别策划,记录年轻的模样、成长的脚步。
从三合校园高处看高高飘扬的国旗
在宁夏西吉县的深山中,我们的支教所在地三合九年一贯制学校并不显眼。它始建于1929年,有着近百年的历史,见证了西吉、宁夏乃至中国基层教育的变化。2005年,原三合乡与西吉县平峰乡合并为新的平峰镇,三合的行政级别降为村,三合中学也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村级中学。2023年,三合中学纳入小学部,更名为“三合九年一贯制学校”,覆盖三合孩子们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8月29日,第一次来到三合的我们,都惊讶于学校的美好宁静:一棵百岁老槐树静静地立在红墙低瓦前,腰弯弯的,风吹过就飘下几片绿叶。站在办公室门口就能看到国旗昂扬地飘着,背后是磅礴的黄山沙土。学校内外都很安静,只偶尔有车从校门口的国道驶过,带起尘土飞扬。
随着行政等级划分的变更,这所近百年的老校学生人数越变越少,也越来越留不住年轻老师,复旦研支团的支教老师逐渐负责起了毕业班的主科教学。
远眺三合
前年,三合应届毕业的15名学生中有12位上线普高,3位去了职中继续念书,研支团第24届的两位队员承担了英语、数学和物理的全年教学工作。“一群临近退休的老师,和各类帮扶的支教大学生,守护着这些孩子最后的受教育权。”这是三合上一届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刘汇在朋友圈记录下的一句话。
今年,我们是复旦大学第26届研支团,接下守护这所农村学校的交接棒,负责起八九年级一共只有11个学生的数学物理教学工作,并继续对接资助、有序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飞得更高,飞得更轻松快乐。
如何快速从学生转变为支教老师是我们两个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学长学姐告诉我们,第一节课要立规矩,要树立好教师的威严。进入教室,顾老师努力收敛平日的温柔,板起脸,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姓氏,让孩子们介绍各自的优缺点,询问他们暑假如何度过。期待回答的是看书、学习,但从孩子们嘴里蹦出的是“放羊”、“打工”。
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收到学生真诚的祝福
我们了解到,随着教育扶贫政策的深化,西吉县人民对受教育程度的重视度逐渐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