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肇庆市,古称端州,广东省辖地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广佛肇经济圈、广州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被评为三线城市。全市下辖3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另设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3 个功能区,总面积约14897.45平方千米,肇庆市常住人口413.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9.37万人,城镇化率为53.09%。
肇庆市地处广东省中西部,是东南沿海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肇庆城区的七星岩,素有“岭南第一奇观”的美誉;鼎湖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星湖风景区为中心,沿西江、绥江溯江而上,盘龙峡、“天下第一石”、千层峰、广宁竹海大观、燕岩等景点次递展开,构成了千里旅游走廊的绚丽画卷。
肇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广府宜居山水城市,既是岭南土著文化和西江文化、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肇庆扼两广之咽喉,有着“岭表南来第一州”之誉;历史上曾五次成为岭南或大西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朝设置广信;隋朝置端州;宋朝(1118年)设肇庆府;明朝至清朝,肇庆是两广总督府驻地;明清之际,是南明永历王朝首都。
【行政区划】
肇庆市辖3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端州区面积 152.30平方千米,人口 36.43万。辖4个街道。鼎湖区面积 552.39平方千米,人口 15.38万。辖3个街道、4个镇。高要区面积 2185.62平方千米,人口 76.66万。辖1个街道、16个镇。四会市面积 1262.96平方千米,人口 49.12万。辖3个街道、10个镇。广宁县面积 2380.00平方千米,人口 59.33万。辖15个镇。怀集县面积 3573.01平方千米,人口 81.41万。辖18个镇、1个民族乡。封开县面积 2723.29平方千米,人口 39.83万。辖16个镇。德庆县面积 2002.80平方千米,人口 38.41万。辖1个街道、12个镇。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聚居在广东地区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畲族、黎族等 [68-69]。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秦朝前,现肇庆区域属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时所置四会县为广东省4个最早建制县之一,区域含现高要区、四会市和广宁县的全部及怀集县的一部分,还包括今江门市东半部、佛山市三水区西半部;隶南海郡。德庆县和封开县域属桂林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区域所设置的广信、高要、端溪、封阳等县隶属苍梧郡;四会县隶属南海郡;统属交趾刺史部。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行政区划承袭西汉,改属交州。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此区划属广州。四会县隶南海郡;广信、端溪、高要3县隶苍梧郡。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四会县隶南海郡;广信、高要2县隶苍梧郡;端溪县隶晋康郡;统属广州。东晋元熙二年(420年)置封兴县,属晋康郡。 南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分封阳县置开建县。梁天监六年(507年)九月,高要由县升郡,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梁普通四年(523年)析广州置成州,治所梁信县。 隋朝废郡置州。开皇三年(583年)广信改称苍梧县;开皇九年(589年)置端州,高要废郡改为县,端州辖高要、端溪等4县。开皇十年(590年)改成州为封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信县为封川县。大业三年(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大业五年(609年)肇庆境设17县,分属5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废郡置州,信安郡复称端州,辖高要等2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全境设20县,分属7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端州为高要郡。至德三年(758年)废高要郡,复置端州,仍以高要为治所。 五代十国时期,肇庆区域属南汉,四会、怀集、化蒙、洊水4县隶兴王府;端溪、悦城等4县隶康州;高要县隶端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 宋朝,肇庆区域属广南东路。开宝五年(972年)废平兴县入高要县;废康、泷、勤等州置端溪(并晋康、悦城、都城入端溪,治今德庆县)、泷水2县,端州辖高要、端溪、泷水3县。熙宁六年(1073年)端溪县从端州分出,复置康州;原属广州的四会县划入端州,端州辖高要、四会2县。元符三年(1100年)改端州为兴庆军。政和元年(1111年)高要县、四会县隶兴庆军;怀集县隶广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端溪县隶康州;统属广南东路。政和三年兴庆由军升为府。政和八年(1118年)十月兴庆府易名肇庆府,辖高要、四会2县。绍兴元年(1131年)康州升为府,称德庆府,辖端溪、泷水2县。 元朝,今肇庆区域称肇庆路,属广东道。至元十六年(1279年)肇庆改“府”为“路”(辖高要、四会2县),置总管府,隶广西道[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属广东道]。至顺元年(1330年)设5路8县:端溪、泷水2县隶德庆路;高要、四会2县隶肇庆路;封川、开建2县隶封州路;怀集县属广西两江道的贺州路;新兴县属新州路,统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南昌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怀集县改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贺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之贺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复称肇庆府,属广东布政司。肇庆府领5县1州:高要、四会、新兴、阳春、阳江5县及德庆州(辖封川、开建、泷水3县)。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高要地置高明县;成化十四年(1478年)置恩平县。嘉靖五年(1526年)析高要东面部分置三水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析四会西北的太平等4都置广宁县。万历五年(1577年)划高要西部置东安县。万历十年(1582年)肇庆府领1州11县:德庆州(辖封川及开建县),高要、四会、广宁、新兴、阳春、阳江、高明、开平、恩平9县。时怀集县属广西布政司梧州府。 清朝,沿袭明制。肇庆府为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雍正八年(1730年)封川、开建2县改隶肇庆府;肇庆府辖德庆州和高要、四会、广宁、封川、开建、新兴、阳春、阳江、高明、恩平、开平、鹤山12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怀集县由梧州府改隶平乐府信都厅。 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废府设绥靖处,现肇庆地属肇罗绥靖处,怀集县属广西省梧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6月广西废府置道,怀集属苍梧道。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设6道,其中粤海道驻番禺县,辖30县,属粤海道的肇庆区域设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川、开建、新兴、罗定、云浮、郁南10县。 1949年10月18日高要县肇庆镇解放,高要县属西江专区管辖。11月11日西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机关驻肇庆镇城中路174号(丽谯楼西侧);11月20日肇庆镇改为肇庆市(县级市)。西江专区辖肇庆市(县级)和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川、开建、新兴、罗定、云浮、郁南10县。1950年3月西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广东省西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肇庆市并入高要县改称城关区。同年9月广东省西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广东省人民政府西江区专员公署,辖区不变;城关区改称肇庆镇。1951年5月政务院批准广西省怀集县委托广东省西江专区代管;1952年3月政务院批准怀集县正式由广西平乐专区划归西江专区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肇庆地区,将肇庆市升为地级市,设立端州区和鼎湖区,肇庆市辖端州、鼎湖2区和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开、怀集、新兴、云浮、罗定、郁南10县。肇庆市人民政府驻城中路49号。1992年9月至1993年11月,云浮、罗定、高要、四会县撤县设市(县级),由肇庆市代管。1994年4月,罗定市、云浮市、郁南县、新兴县从肇庆市划出设云浮地级市。 201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高要市撤市设区。至此,肇庆市辖端州、鼎湖、高要3区和广宁、德庆、封开、怀集4县,代管四会市(县级)。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东部和东南部分别与佛山市、江门市接壤,西南与云浮市相连,西部及西北部分别与广西的梧州市、贺州市交界,北部和东北部与清远市相邻。土地总面积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31%。
地形地貌
肇庆市地势西北高,南部和东部较低,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呈西北往东南倾斜走向。中低山丘陵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1%,山地和丘陵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怀集、东北部的广宁和西部的封开与德庆等县。平原和河川水域占总面积的19%。岩溶地形发育较好,形成石林、溶洞、孤峰等地貌,如端州城区的七星岩、怀集县的燕岩、封开县的白石岩等。1000米以上的山有40多座,主要山峰有大稠顶、北岭山、鼎湖山、百册山、烂柯山(斧柯山)、螺壳山、三宿山、麒麟山,其中位于怀集县北部新岗林场境内的大稠顶是全市最高峰,海拔1626米;海拔最低点位于高要区金利镇士隆村,海拔1.4米。境内还有两条喀斯特岩溶地带:一条由怀集县的梁村镇、桥头镇向封开县的金装镇、渔涝镇延伸;一条从肇庆城区的七星岩往南偏西走向高要区。
气候特征
肇庆市处于广东省中西部,受南亚热带季风影响,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由于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和地理环境影响,境内丘陵、盆地、谷地、台地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形成多样化的气候。
水文水系
肇庆市主要为西江和绥江(北江支流)流域,西江流域的河流有西江、贺江、渌水河、罗定江、新兴江,绥江(北江支流)流域的河流有绥江、中洲河、凤岗河、古水河、桃花水。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肇庆市拥有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29.98万人;在校生109.56万人;毕业生27.72万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92人,在校生999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6.19万人。
文化事业
肇庆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2个,文化馆9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 9 个,博物馆15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2个,非国有博物馆3个)。全市有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1.6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1.60万户。 肇庆市共有档案馆10个,馆藏档案201.62万卷,其中综合档案馆9个、馆藏档案77.82万卷,专业档案馆1个(自然资源档案馆)、馆藏档案123.80万卷。 主要博物馆:肇庆市博物馆、中国端砚博物馆、肇庆市端州区博物馆、星湖博物馆、文宝斋翡翠博物馆、封开县两广源流博物馆等 国家一级图书馆:肇庆市图书馆、端州图书馆、鼎湖区图书馆、高要区图书馆、四会市图书馆、广东省广宁县图书馆、广东省德庆县图书馆、封开县图书馆、怀集县图书馆等
医疗卫生
肇庆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18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68个,卫生院9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5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卫生监督机构7个,村卫生室2125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在岗职工3.69万人,比上年增长2.7%,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835人,注册护士13358人;拥有医疗床位21012张,其中,医院15724张。全市90家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20人,床位3133张;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4人,7家卫生监督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7人。 三级医院: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肇庆市中医院、肇庆第二人民医院(肇庆市妇幼保健院)、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怀集县人民医院等
【交通运输】
公路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689.9千米、密度为4.6千米/百平方千米,途经肇庆高速公路7条,分别是G80线广昆高速、G94线珠三角环线高速、G55线二广高速、G78线汕昆高速、S8广佛肇高速一期、S14汕湛高速、S59怀阳高速国道:途经肇庆的国道有G234、G321、G324、G355、G358线,里程638.91千米。省道有S118、S266、S350线等21条,里程1555.78千米
铁路途经肇庆市的铁路有广茂铁路、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广佛肇城际铁路,铁路营业里程336.1千米,其中高速铁路里程201.5千米、城际铁路里程50.6千米、普通铁路里程84千米。截至2023年2月,广湛高速铁路、珠肇高速铁路已动工建设。2024年2月,广东城际完成广佛肇城际铁路运营交接,肇庆市境内的佛肇城际铁路站点将支持羊城通刷卡乘车、广州地铁乘车码。
航运肇庆市有西江、北江、绥江、贺江等主要通航河流,通航里程691千米,其中西江肇庆段225千米达到内河I级(3000吨级)标准,北江正进行III级(1000吨级)航道升级。截至2021年,肇庆市港口企业23个,船舶412艘,完成水路货物周转量24.08亿吨千米。有码头泊位59个,其中3000吨4个、5000吨3个,重点码头有肇庆港、三榕港、马房港、高要港、德庆港、封开华润水泥码头等,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789.1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7.59万标准箱。
【旅游资源】
肇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1000多年旅游历史。星湖、西江小三峡、德庆盘龙峡、封开白石岩、大斑石、怀集燕岩、广宁竹海、四会贞山、鼎湖砚洲各具特色,星湖(含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最负盛名。唐以来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千年诗廊”,与宋城墙、梅庵、德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山川毓秀,物产丰饶,金、玉、木、石诸材俱备,能工巧匠代有其人。端砚被誉为我国“文房四宝” 之珍品,四大名砚之首。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熏。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观宽顽何足云。”这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所写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要市盛产蒲草,高要草席生产有4000年历史,以草细柔软、编织精美为各阶层人士喜爱,色泽鲜艳、质地柔软、织花美观、虫蚁不蛀、冬暖夏凉而驰名。那时,编织草席的原料一-蒲草,主要出产于七星岩四周的沥湖、野塘之中,但1956年在七星岩四周建起了一个浩瀚似海的大湖之后,就再没有看到这种蒲草了。现今,编织草席的蒲草主要来源于西江南岸高要市的白土镇,莲塘镇和金渡镇一带,它细长、光洁、柔韧,有“赛龙须”之美誉。蒲草晒干后,要经过挑选、舂平、漂洗、染色,然后方可编织。现肇庆市郊和高要等地从事肇庆草席编织的有近10 万人,每年编织的各款草席达17o多万张。肇庆草席,以功用划分,有睡席、枕席、沙发席和包席;以花色品种划分,有白席和花席。肇庆花席颜色鲜艳,花款繁多,有蝴蝶、花鸟、连环扣、二龙争珠、双凤朝阳、心心相印等如意吉祥图案,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艺画屏。肇庆草席向以细密无接草者为上品。 肇庆的牙雕、玉雕、竹编和工艺扇也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剑花、蛋花、肇实、首乌,还有紫贝天葵,都是名优特产;清蒸文(山乃)鲤、清蒸麦溪鲤特色名菜,肇庆独有;天下粽子肇庆有,肇庆裹蒸天下无,民间美食,天下无双。 肇庆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怀集的“贵儿戏” 是我国稀有的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鱼龙舞、雄鸡舞、麒麟白马舞、十二月采茶歌,400年来至今传唱在田垌村圩。 在肇庆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化、龙母文化等等异彩纷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迹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4年国务院公布肇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风景名胜】
星湖风景名胜区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是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和ISO14000国家示范区。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北依北岭山,南临西江,东距广州市100公里,水陆交通方便。本风景区由七星岩和鼎湖山两大景区组成,总面积20.61平方公里。七星岩景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北郊4公里。鼎湖山景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郊18公里。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由七星岩和鼎湖山两大景区组成,总面积20.61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天溪十景、云溪十景、宝鼎园。
龙母祖庙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从东晋以后,史书杂说,碑记庙志,斑斑可考,经历两千年,可为全国最古老的庙宇之一,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逢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期,在龙母庙都举行大规模的民间祭祀活动,肇庆市属各县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地区前往参拜者多时超过十万之众。 一连十数日,龙母庙前石牌坊广场上,香客云集,香烟缭绕,昔时还有"祭青蛇"、"摸龙床求子"的习俗。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位于广东省德庆县西北部,距县城约28公里,整个生态旅游区占地3万亩。这里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古木葱茏。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黑桫椤遍布其间,是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 峡谷空气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米12.5亿个,是南中国最大的天然大氧库。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成功开发了勇士漂流、瀑布观光、峡谷品氧、全国最大的水车群、全国最具风情的山顶木屋度假村、熏衣草木屋王国酒店、盘龙天堂度假酒店、高空滑索、森林水世界等等生态休闲型旅游产品。
德庆学宫
德庆学宫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城镇朝阳西路北,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旧址在子城东五里紫极宫故地,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迁于今址。元至元元年(1264年)被洪水冲毁,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是岭南乃至中国南方现存最古老的孔庙。 原德庆学宫形制甚备,建筑群占地约3900平方米。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而北有石栏、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殿、尊经阁,还有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和附属建筑尊圣义祠等。2000年后,逐渐修复了泮池,重建棂星门、大成门等毁坏的建筑。 1996年11月,德庆学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风景区
龙山景区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占地面积129.3公顷,距县城50公里,省道S266线在景区门前经过。 景区以石灰岩溶岩景观为主,主要由以石钟乳、石笋、石幔组成晶莹璀璨、变幻莫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精工细琢、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如"双狮迎客"、"海底龙宫"、"观音莲台"、"绵羊拜客"、"江南秀色"、"凌云宝塔"、"八仙贺寿"、"瑶池仙境")的双龙洞和白石岩,洞中有潭,洞顶平滑如天花板的龙泉洞;白鸟园,民族风情表演,点缀别致的龙山草坪,设置幽雅的龙山花坛,满池荷花的荷香池、游鱼成群的龙山湖,遍布垂柳绿树的沿湖幽径,迷人的松涛小林、桃花岛、小松岛、观音山、龙石山、狮子山、金龟山、龙山大佛等景点构成,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古迹】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l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崇禧塔、宋城墙、阅江楼、丽谯楼、文明塔、黄岩洞、泰新桥、高要学宫、德庆学宫、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鉴故居等300多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古迹。据考证,肇庆还是粤语的发源地呢!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最近,又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七座岩峰布列,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构成一座奇丽的山水盆景,享有“岭南第一奇观”、 “人间仙景”之美誉。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鼎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博物馆”。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今肇庆封开(古称广信,取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设管辖岭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长达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庆为两广总督府驻地长达183年。1583年9月,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鸣钟、日晷和世界地图等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来到肇庆,并于1585年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绘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宋元符三年(1100年),端王赵佶立为皇帝,即宋徽宗。因端州曾是他的封地,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赵佶亲笔题字改“端州”为“肇庆”,设肇庆府,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
少数民族文化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的下帅壮族瑶族乡是广东省七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肇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特色文化有壮瑶山歌、春牛舞、采茶舞、马舞、竹竿舞、牛王诞等。 春牛舞是怀集县壮族瑶族乡以及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起源于清朝光绪二年(1874年),从广西贺县(今贺州)传入,主要流传于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及周边村落。春牛舞一般在逢春节至元宵其间或耕田前夕出演,它是一种运用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利用怀集当地的民歌唱腔,借鉴师公的唱赞形式的综合表演。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大节,俗称“牛王诞”。这个节日的由来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壮族的祖先在打猎中生捕一头野牛,经过驯养后变成家牛,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这头牛生下一头公牛犊,公牛能耕地犁田,繁衍成群,逐步代替了人力拖犁之苦。壮族人民为了感恩和铭记这头公牛犊的功德,于是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给“牛王”贺生诞。
西江文化 西江地区作为岭南开发自西往东空间推移的第一站,文化发生比许多地区要早,故封开、梧州一带有“初开粤地”之说(转见广东省科学院丘陵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主编:《广东山区国土开发与治理》第85页,广东省科技出版社,1990年),后来又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中心。西江文化体现了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山地文化与水上文化相结合、现代先进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要特征。 西江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产生于西江流域特定地理环境之内。西江流域在广东境内包括封开、郁南、怀集、广宁、德庆、罗定、云浮、新兴、高要、四会、肇庆等县市(原肇庆地区),分属西江及其支流贺江、新兴江、罗定江、绥江等流经范围。这些河网比较稠密,且多为河流中下游,与北方南下交通线联系非常方便。其北可溯桂(漓江)、贺江通荆楚、中原;南下北部湾出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西联滇黔,与大西南沟通;东可直下番禺。 以广信(封开)为中心的这个水陆交通网络,非常利于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先进文化,融合、吸收为西江文化的构件,故广东春秋到战国晚期墓葬发现的青铜器主要分布在西江沿线附近,显示受楚和中原文化影响所致。秦始皇进军岭南,在湘漓二水分水岭间开凿兴安运河(灵渠),首先打通与岭北交通。西汉初南越国与巴蜀的枸酱贸易也是假道西江上游河道,东下番禺的。此外,还有“从涨海(南海)出入”的海道,其中最重要一条是经南、北流江,从合浦徐闻港出发的海上交通线,《汉书·地理志》记载颇为详备。这都成为历史早期西江文化发展先于其他地域文化的一个优势所在。
古广信文化古广信文化,又称广信文化,即广信县(今广东封开、广西梧州一带)的文化,两汉时期的苍梧郡广信县地处离水与郁水的交汇处,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广信县即是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汉代统治者对此地亦颇为重视,将交趾刺史部始建于此地。同时,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广信县成为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点,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及岭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产生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汉代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粤方言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广府文化形成于广州府地区。广府人主要自唐宋时期经粤北南雄珠玑巷迁入,因此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一直处于广东省的领先地位 。广府文化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肇庆高要地区是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分布地区之一。 迎春花市是广府年俗,春节临近,肇庆人素有“行花街”的传统。大人挑对联,买年桔,小朋友寻找美食与玩具,迎春花市承载了满满的年味。 肇庆市粤剧团始建于1960年,历史悠久,成绩斐然。曾获中国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艺术节等多个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坚持开展送戏下基层、到农村、进校园、开办粤剧培训班等惠民活动,弘扬、振兴粤剧艺术。 醒狮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每当新春佳节尤其是元宵节,随处都可以看到醒狮队到每家每户拜年贺岁。锣鼓一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闻声而动,纷纷出来摸一摸狮子,沾沾狮子的旺气,祈求新的一年阖家幸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方言 肇庆市主要流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广府话(俗称白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府片,分布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第二部分是罗广片(又称勾漏片),分布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和肇庆高新区。全市总人口90%以上使用粤方言,但各地又有地方色彩,在语意、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怀集县就有“上坊话”与“下坊话”之分。客家方言以四会市最多。怀集、封开2县部分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壮语及标语。使用壮语的主要居住在怀集县西北部的下帅壮族瑶族乡和中洲镇的部分村庄,属壮语北部方言,因与操粤语的汉族同胞交往密切,故又与壮语北部方言有所区别。全市操标语的分布在怀集县永固、诗洞、桥头、大岗、梁村等镇和封开县河儿口镇、金装镇、长安镇的一些村寨。改革开放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肇庆语言也发生变化,学校普遍使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逐渐成为公务活动的主导用语,辖区百姓可用普通话与非粤方言民众作简单交流。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德庆的德庆学宫祭孔活动、“雄鸡舞”(又称凤鸡舞)“蝴蝶舞”(又称“舞蝴蝶”),封开的“五马巡城”“麒麟白马舞”,怀集的“春牛舞”“壮狮舞”“龙鱼舞”,流传各地的“舞龙”“舞狮”等。 民间戏曲以怀集的“贵儿戏”最具特色,被列入中国的稀有地方剧种。 传统手工技艺有端砚制作、草席编织、玉石雕刻、花灯扎制、古法造纸等;裹蒸、疍家糕、竹篙粉、大船糕等食品加工技艺远近闻名。
文物古迹肇庆市有文物古迹300多处,其中梅庵、德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肇庆古城墙、七星岩摩崖石刻、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6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0处。鼎湖山庆云寺建于明朝,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 肇庆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端砚制作技艺和悦城龙母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个:端州区的端砚制作技艺、肇庆裹蒸制作技艺、疍家糕制作技艺、包公传说,鼎湖区的中秋节(烧番塔),高要区的金渡花席编织技艺、高要春社、加冠命字、端午节(金利龙舟习俗),四会市的四会玉雕、古法造纸、贞仙诞、四会民歌,广宁县的广宁玉雕,德庆县的悦城龙母诞、雄鸡舞、德庆学宫祭孔活动,封开县的五马巡城、麒麟白马舞、封开采茶戏、封开山歌,怀集县的龙鱼舞、贵儿戏、春牛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肇庆市七星岩传说、高要家具制作技艺(大湾红木家具传统雕刻技艺)、广宁县“舂白糍”等51个。
【特色餐饮】
肇庆的的餐饮主要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市大湾镇麦溪鲤(鲩)、文鲤、鼎湖上素、肇庆裹蒸、 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 肇庆裹蒸 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工制作而成。 肇庆裹蒸有三大特点: 第一、一般粽子,用竹叶包制,呈四面三角形,而肇庆裹蒸,则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第二、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公斤。 第三、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开水,直至糯米、绿豆、肥猪肉溶化为止。 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肇庆裹蒸,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肇庆城乡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 目前,市面上的肇庆裹蒸品牌有“鼎湖山”、“裹香皇”、“皇中皇”等,价格由三元至十二元不等。
【肇庆特产】
端砚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于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更是不少人心头之结。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