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金湾点击“关注”识别二维码
三灶,三灶!
如今的三灶,
已经是拥有十余万人口,
以航空、生物医药、新能源
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格局的
现代宜居小镇。
三灶科技园
居住在三灶的市民,
向外人介绍起自己家乡,
往往会透着自豪的称自己是“三灶人”。
三灶全景
然而,
三灶地名究竟因何而来,
恐怕就极少有人知道了。
其实,
一个名称就是一个特殊的符号,
其背后必然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
小金就给大家“扒一扒”,
三灶地名那些事。
你会发现,
如今流行的三灶地名传说,
都并非空穴来风。
以“灶”作为地名,在中国并不多见。甚至有人觉得,以“灶”命名有点俗气。但实际上,灶是用来烹饪食物的器具,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对于“三灶”名字的由来,在三灶民间有多个传说版本。比较集中的,有“海湾石灶说”、“烽火天灶说”和“香炉如灶说”三个版本。
对此,小金专门采访了曾任三灶镇委书记多年,退休后专注三灶历史研究的王定一老书记。王定一认为,海湾石灶说相对可信度较高。
下面
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个版本的具体说法
▼
版本(一)海湾石灶说:
古丝绸之路上的“服务区”
榄坑村
如今的三灶榄坑村,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填海成为一片陆地。但在很早之前,这里有一座命名为“军民团结桥”的小桥。而这座桥所在的区域,在古代是一个天然的海湾。
据当地村居讲诉,此桥可能是团结桥(大坑桥)
当时,这里风平浪静,水秀山青,很多捕鱼和跑运输的,就在此停靠,补充淡水,生活做饭。
据说,这里有一块巨石,石面平坦,上面有三个天然的凹口,好像三个小灶,在上面做饭十分方便。很多海上作业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但都不知道这个岛叫什么名字,大家都称之为“有三个灶那个地方”,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叫三灶岛。
虽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但却与三灶岛古丝绸之路上的“服务区”的“历史地位”不谋而合,互相印证。
在古代,三灶岛整个东南面都向着南海,这向海一面有着草堂湾、莲塘湾、长沙湾、黑沙湾、碧青湾、牛仔湾、木头冲沙滩、横石基沙滩等一连串的海湾和沙滩。在这些海湾前面不远处就是国际大西水道,也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
横石基沙滩
这些海湾都具备德国学者普塔克所说的“西航路”(即大西水道)上船舶停靠点的五大条件:“海湾能够保护船舶,使其不受风暴侵害;森林的树木可以被充分利用来修补船只;该地区拥有可供应淡水的资源;位于岩石和山丘之间的隐藏地可用于存放货物;位处偏僻的山谷,则适用于建造小房子”。
“海湾石灶说”的另一个佐证,来自多个版本的《香山县志》:
三灶山……三石形似名,与横琴相对……
嘉靖《香山县志·卷一·山川》
三灶山……三石形似,故名,与横琴相对……
康熙《香山县志·卷一·山川》
三灶山在县西南二百里海中,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
道光《香山县志·卷一·山川》
只不过,书中对于“石灶”往往是一笔带过,对于“三石”的大小、形态都没有详细记载。
小金琢磨,如果那时能开启“天眼模式”,可以预知未来,古人知道如今三灶在珠海经济版图上,已经成长为工业强镇,曾几何时的海边石灶,已经相继涌入航空工业通飞、汤臣倍健等知名企业时,恐怕就不会如此忽略三灶的存在了。
版本(二)烽火天灶说:
“日防夜防 家贼难防”
黄竹山
相传古时候三灶岛上的民众,在大环山(即今天的黄竹山、观音山的连体)、茅田山和拦浪山三座大山的顶上筑了烽堠(烽火台)。
拦浪山
若发现山贼或海盗前来劫岛或者官军前来清岛时就点起烽火,大家都往深山密林里跑,或者就地隐藏在山洞或石罅之中。
茅田山脚
山顶的三个烽火台一烧起来就像三个大灶在冒烟,老百姓都说这是“天灶”。
这三个“天灶”是老百姓的信息台、敌情台、保命之灶,就冲这一点,大家都管这个岛叫三灶岛。
实际上,这个说法,与古代时三灶岛地处边陲海防的客观事实关系密切。
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消息的高台,是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康熙《香山县志·卷一·山川》云:“(三灶山)与横琴相对,皆抵南蕃大洋。”就是说三灶岛面向南海,从海上出去可以直接到达东南亚诸国。
反过来,南蕃诸国的船只随时也可以开到三灶来。
因为三灶是海防重地,封建朝廷陆陆续续设置一些海防设施。如:道光《香山县志·卷四·海防》云:“三灶沿海山旧皆有烽堠。”道光《香山县志·卷三·营制》云:“三灶炮台兵二十名在本营西一百十里。”
实际上,海防不仅仅是防范外敌,更是防范“自己人”。
从明朝洪武到清朝康熙,海防都采用“虚其地”“内迁50里”的措施,要在这些海岛和沿岸制造无人区。所以,官兵经常上来清岛;同时,古代广东沿海海盗山贼十分猖獗,三灶是匪患贼乱的重灾区。
这就导致,古时的三灶岛民上除了抵御南蕃诸国外,更重要的还有防范“自己人”。
不少老百姓不愿意离开海岛,因为海岛已经成为他们的故土。于是大家互通消息,躲避盗贼和官军。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走贼走兵”。
版本(三):香炉如灶说:
朝不保夕寄神灵
三灶街
现在,三灶最繁华的区域,莫过于三灶街周边了。
但在古时候,这里名为牛婆墩。
清朝的时候这里是一个海湾,乾隆版《香山县志·卷一·坊都》中,记述当时三灶岛已经有了十三个村庄,其中牛婆墩就是一个。
牛婆墩就是说这里曾经是一个栓牛、圈牛的土墩。
据说,当时有一位村民到海边去捕鱼。平时一网下去就能抓到不少的鱼,可是今天却是网网抓空。后来竟然网上一根干柴头。这位村民把这根干柴头扔到水里去,再下网时拉起来的竟又是这根干柴头。他默默地说,干柴头呀干柴头,我的家里人还等我抓鱼换米回去煮饭。如果你今天能帮我抓到鱼,我就把你当神仙来供奉。
说来也怪,他再撒出一网,拉上来的是满满一网的鱼。他把鱼拿到街市上换了米,就要把这根干柴头搬回家,可是这根干柴头却像长了根似的,他怎么也搬不动。人们都围上来,都说这根干柴头是神仙变的。
后来,村民们在牛婆墩建了一座庙,庙门前安装了三个大香炉。每当烧香的时候,紫气腾腾,青烟袅袅,就像三口大灶在烧火。
这座廟被口口相传,就叫“三灶”庙了。后来,人们也就把这个牛婆墩改叫三灶街,把这个岛叫三灶岛。
这当然是个传说,但也说明,当时三灶的居民,面对海盗、官兵的围追堵截,使用着低下的生产工具,生活朝不保夕,只能寄希望于神仙了。
听完这三个故事,
亲们有啥感想?
欢迎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