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不能明说的,因为“万法空相”,只有不执着于明确的“相”才能“开悟”。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而如果用语言说出“法”来,那就是着了“相”了,就不是法的本来面目了。所以佛祖要“拈花微笑”,只能启示而不能明说。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一切自知,一切心知。这句话现在变成了“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的通俗意思了。禅修中,自心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自心即是真我,明白了真我,才能断去执念,才能见性。
“真我”就是原本的我,就是生命的属性。找到了生命的属性,才能确实认识自己的生命。当你认知到、体验到生命的永恒相时,就会发现自己原本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你自然就会“没有挂碍,没有颠倒梦想”。如此“行深般若”下去,便会完全没有执着,而定慧圆明地到达“究竟涅槃”。禅理是甚深微妙的心法,语言所能形容的着实有限,无法尽数表达其真谛,心法需以心悟,悟后实在无可说。佛理认为,人的语言是有局限的,它不能表达出所有感悟到的东西,一旦付诸语言便失去了它的真相,也就着了相,也就没有了真相。因此,禅宗主张的“道断语言,不立文字”即植根于此。
禅定有三个阶段:离执、去执、无执。离执禅定,讲究不受外物影响,自心不起妄念;去执禅定,靠自心反省来实现,这就是古德讲的“止观”法门,破除我执,让自心的本来面目当下显露;无执禅定,人到了无执境界,那就已返回到生命的源头,所谓“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物我一如”的境地。此时,无六尘缘影,自心便见本性。然而,自心所见,只有自知,也没有语言可以表达或传授。慧能六祖强调自悟自修,说“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语中“各自”的意思,就是要自己观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自心只自知。参禅者当知,“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只有一心参悟,才能断除种种障碍,证得如实说的智慧。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