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8日晨,我从山西太原乘坐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大同云冈石窟一日游游览车前往应县。早在2011年10月我就去过应县木塔、悬空寺、云冈石窟,此次重游是陪妻儿游览。
到达应县,来到应县木塔前。一日游留给应县木塔的游览时间不到1个小时。十多年前,我到应县因时间关系,加以不能登塔游览,只在景区山门栅栏外远眺一会儿,有点遗憾。为弥补往日遗憾,这次我抓紧时间进景区游览。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是古代应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应县佛宫寺为“前塔后殿”的布局,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因时间关系,我只游览释迦塔,塔后佛殿之类未履及。
近前而观,释迦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释迦塔塔顶为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释迦塔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释迦塔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释迦塔为纯木结构,据说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仰望释迦塔,最醒目的是塔檐高悬的匾额。其中,“峻极神功”匾额为明成祖朱棣造访应县木塔时所题,并悬挂于木塔顶层当中;第四层“天下奇观”匾额为明武宗朱厚照题。第三层南面正中竖匾书“释迦塔”三个大字,为全塔最古老匾额,乃金明昌六年(1195 年)旧物。据说释迦塔内外共有54 块明、清及民国时期制作的匾额和楹联。
走进释迦塔,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据说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为保护释迦塔,游客只能进入一层参观。
进入塔门,迎面就看到高11米的释迦牟尼彩塑佛像。门额照壁板上的三幅女性供养人象据说是辽代当朝的三位萧太后画像。
门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为金元间遗物。
一层顶上斗拱和天花板也极其精美。
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当然游客是看不到的。经考证塔供奉的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而释迦塔得其二,殊为难得。
出塔,绕塔环视,仰看檐下斗拱,一眼望去,全是各种斗拱的交替铺陈。
应县木塔为国内现存“八大辽构”之一,辽代建筑相比宋金而言更接近大唐,或多或少承袭了唐风的粗狂硬朗和大气磅礴。释迦塔的设计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建筑形式,广泛采用斗拱结构,据说全塔所使用的斗拱多达480朵,按样式划分有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伫立释迦塔,见麻燕在释迦塔塔檐和太空间不时翻飞、起落。据说夏天释迦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这些麻燕以释迦塔木构件的蛀虫为食,对释迦塔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释迦塔能屹立至今900多年,小小的麻燕居功甚伟。
释迦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烈度在5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应县木塔能千年不倒,其中建筑结构的奥妙、周边环境的特殊性,加上人为保护的因素等,值得古建专家们探索总结。
释迦塔现状还是有令人忧虑之处,据说民国时期应县木塔二到五层的夹泥墙被人为拆除,拆改为格扇门,原因是嫌宝塔不够“玲珑”,有损风水,此举被梁思成称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灰泥墙壁原本可避风雨,将其拆除不仅毁坏了可贵的古壁画,而且改变了古建筑的承重构造。二层屋檐已明显下沉,柱子向内倾斜,部分柱子倾斜严重,不少木构件出现开裂、劈裂、脱榫、被压碎等情形,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东北。对应县木塔开展及时有效的保护加固势在必行。
释迦塔所在的基台上,还有木塔建成后天上落下坠在离塔10公里外桑干河里的陨石。这块名为云汉石的大青石则是建台开挖地基时出土的,这些多少有点天人感应的玄妙。
离开应县木塔,前往恒山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距今有1500多年,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原名“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 “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悬”又与“玄”同音,改名为“悬空寺”,成为北岳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来到金龙河东岸,对岸翠屏峰半山腰崖壁上的悬空寺,如同浮雕镶嵌在峭壁间,又似有有凌空欲飞之势。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以西为正,寺门向南开。据说悬空寺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
过河近前观看悬空寺,体会其悬、奇、巧的美学特点。
“悬”在于悬空寺殿阁40间看上去悬挂在悬崖峭壁间,俚语云“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表面看上去就靠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其实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是以半插崖壁里的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那十几根支撑的木柱有根本不受力,只给人以心理安慰作用。
悬空寺的“奇”在于建寺设计与选址,处于深山峡谷崖壁悬空寺建在一个凹进的庞大崖龛里,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悬空寺免受雨水冲刷,雨水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在琼楼仙阁似的悬空寺前挂上了一排排晶莹的水帘,泻入谷底。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峡谷东西两侧高大山地和南面突出的山脊遮挡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的阳光,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的景象,有利于千年悬空寺能完好保存。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布局的因地制宜、匠心独运。寺院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而是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层叠错落,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仅152.5平米的面积建有山门、钟鼓楼、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大小房屋40间。建筑构造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等,形成重重叠叠,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
如此巧夺天工,难怪令人叹为观止。唐代诗仙李白的“壮观”手迹镌刻在了寺下岩石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天下巨观”也镌刻在溪谷巨石上。
由于在悬空寺只停留一个小时,时间紧张,排队登寺参观来不及,加以我十多年前已登临过悬空寺,我没有入寺,只在寺外徜徉,观寺看山临水。金龙河水从恒山水库大坝旁的涵洞里奔流而出,形成一道瀑布,给悬空寺景区增添了一道景点。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金龙河上游修建的恒山水库拦截了上游的泥沙,使悬空寺与河谷继续保持较大高差,对悬空寺景点的保护起到了较好作用。
离开悬空寺,在附近一家饭店用完午餐,便前往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10月我第一次到云冈石窟,基本上走遍了三区对外开放的洞窟,这次随旅行团出游只能浮光掠影,挂一漏万。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公元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止,前后60多年。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进入云冈石窟景区,景区导游带队乘景区交通车直接到了云冈石窟精华的中区游览。
先来到第五窟和第六窟,这是一组双窟。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的。
第五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遗憾的是现在佛像前设置了阻挡围栏,游客无法近前仰看大佛全貌。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
来到第七窟,此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伎乐天人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造型是研究中国音乐的珍贵资料。
来到昙曜五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虽是初创时期的佛像,细部雕刻未必完美精致,但艺术震撼力却是最强的。
尤其是第二十窟的这尊高13.7米的释迦坐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第二十窟窟前带据说大约在辽代以前就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近千年栉风沐雨,这尊佛像不动如山,依然静坐在云冈,成为云冈石窟艺术的象征,令人止不住回头张望。
离开云冈石窟,回返太原。车过广武和雁门关附近,又看到山峦上那一带时断时续的明长城遗址。
车停忻州顿村服务区,顿村是传说中东汉末年貂蝉的故里,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闭月”。千年流芳,眼前顿村一带的山色与晚霞似乎也因貂蝉而有了几分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