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动物园门口前的广场,同行友人指着大门口的喷水池和花坛又惊又喜:“十几年前来的时候就有了,相册里还有站在那拍的照片,都发黄了,没想到还在。”
不仅如此,继续往里走,据说连门头、一些建筑和设施、甚至一些动物的居所,都相差无几。
对友人来说,可能在上演一场回忆杀,于我而言,仿佛 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股浓浓的复古味。
怪不得不少故地重游的人会说:“过去这么久了,变化一点也不大。”
根据资料显示, 深圳野生动物园占地60多万㎡,28年来,既没扩建也没缩减。
对比起隔壁占地130万㎡且还在扩建的广州长隆野生动物,规模和格局都显得有点不够看。
当然,这事出有因。开园之初,其所在的西丽湖片区还是偏僻之地,而今,已经高校、科研基地环绕,是深圳有名的大学城和科学城。
就当下而言,深圳野生动物园所处的区位太好了,好到有些“尴尬”,受限于城市规划和发展,完全没有拓展的可能,甚至有人称其就像“钉子户”,十多年来,搬迁的传言不断。
不过,抱着“感觉不太大”想法的我们,走走拍拍还是花了一整天的时间。
建议不想太劳累的朋友,可以乘坐园内观光车(20元/位),不限次数。
|| “放养” or 部分“放养”?||
虽然不是第一次到动物园,但能和各式各样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物“奔现”,还是有些小兴奋的。
毕竟,这里除了一些常见的动物外,还有国宝-大熊猫!多少人斥“巨资”就只是为了一睹它们的憨态,又有多少人一进来就直奔熊猫馆而去。
朋友告诉我,和记忆中相比,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多了不少。她来的时候,猴子还在猴山上,海洋天地还没开业,自然也还没13年才“海归”大熊猫。
但逛下来,我不禁对“放养”的概念产生了疑惑。
动物园的官网里是这么写的:“野生动物园的设计、建设跳出了国内城市目前普遍采用的笼养模式,各种动物可以在开阔地带自由活动,使它们回到原来的生态环境。”
诚然,有一部分动物展示还是可圈可点的。例如进门不久就能看到的金丝猴岛和长臂猿岛,四周只有半人高的围栏,没有铁丝网,猴子们活动的空间也足够大,上蹿下跳看起来还挺欢乐的。
单从活动空间来说,大熊猫、长颈鹿、犀牛、狮虎等区域也算比较宽阔。
但有一些动物的居所就不太如人意了。
如各种禽类,大多还是铁丝网里关着;如大象等动物脚下踩的是水泥地;更为让人觉得可怜的是金钱豹、黑豹等中型猛兽,仍挤在空间不太大的铁笼子里,里边就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或者树桩,显得有些单调和简陋。
是土地受限、经费不足还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从现场踩点情况来看,官网中的介绍只能说实现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