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梅
鸦片战争以降的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急速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期。随着社会矛盾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的兴起,以救国救亡、改造社会为己任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用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论为武器,提出男女平等、兴办新式女子教育的主张,从而引发了中国女子教育的革命。
晚晴有识之士借助《申报》等媒体发表论说,围绕女子教育的合理性及重要性展开激烈的探讨,向已经存在几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公开发起了挑战。据笔者统计,到国人自办的女学兴起之前,仅《申报》围绕这个问题就连续发表了四十多篇论说,强烈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流之见”等传统观念,从各方面为女子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寻找依据,对促进新式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一、女子受教育天经地义、于史可证
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认为“天下古今有才之女,无不咏风花雪月之词,习为几巧淫亵之语,以致丧贞失德者有之。一言有才之女,多流俗不偶,故不如无才之为愈也”,[1] 而“男子以天地四方为己任,宜有大经济、大学问素裕于心中,以故而读书穹理,以故而博学无方。”[2]而且如果“妇女皆出外就学,姑无论其学之未必成也,即成也而所谓酒食之议,浣濯之役,一切所琐屑应为之事,试问将委之何人,岂女子皆令其奋发有为,而男子反使之躬亲琐务乎?”[3]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男子读书时必要的,女子的职责就是做好家务,如果让女子外出就学的话,反而会做出伤风败俗之事,有害无益,所以有才不如无才。这些观点显然是为维护封建礼教辩护,遭到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极端错误,之所以出现伤风败俗的事情,是风俗或女子不识字造成,而不是女子收教育的缘故。尽管部分顽固守旧势力认为中国妇女失学日趋拘陋,事诚足羞,主张女子应当受教育,但是他们要求仍以旧的妇言、妇容、妇工、妇德“四德”为主要教育内容,目的依然是“相夫教子”。[4]可见,他们所赞成的女子教育实质依然是传统的女教。倡导兴办新式女子教育的论者严厉批驳了此种落后观点,明确指出新式女子教育并不是传统女学的翻版,女子不仅要接受传统的教育内容,还要学习西文、西语、音乐、体操、医术、算术、蟹行书、化学、史学及天文地质航海测量等,[5]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振兴国家的目的。
除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外,社会有识之士还积极为女子教育的合理性寻找依据:一是从道家的阴阳说来说明其合理性。《申报》早期刊登的女子教育论说,基本上每篇都以乾坤关系喻男女关系开头来说明女子教育的合理性。如1892年刊登的《论振兴女学》一文中指出:“乾之德曰刚,坤之德曰柔。其秉乾刚之美者则为男子,其秉坤柔之美者则为女子。男女之并重犹刚柔不可偏胜,乾坤之不可偏倚也。使必重男子而薄女子,则是有刚不必有柔,有乾不必有坤,岂天地生人之本意哉?”[6]即表示,男女生来就是平等的,互相依存,不可偏倚,因此,让女子同男子一样接收教育是天经地义之事。一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论证。1876年刊登的《论女学》一文对“子”做了明确的解释,认为古人所说的“子”是儿子和女儿的统称,并不是仅指男子。[7]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男女都一样,无轻重、卑尊之分。而且古人还非常重视女学,“上自王后及公侯之夫人,莫不受学周礼。云以阴礼教六宫,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教九御,是也。如女史、女祝、女巫,则各以职业为学,如男子之专艺而守官者然。下至委巷之女亦莫不有师傅云。贤而四十无子,则为人间女师”,[8]女学如此兴隆,国家才能如此强盛。可见,国家的兴盛和女子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棣华书屋主人在《论女学》中也指出“教男而不教女,则十人只做五人之用,是得半之道也。”[9]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古人,摈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在重视男子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新式女子教育,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
综上可见,当时发展新式女子教育的阻力是相当大的,社会有识之士用上天造人之意和古代圣贤作据,可减轻阻力,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及女子思想的传播。
二、女子受教育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一)有利于社会移风易俗
晚清社会缠足、溺女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侮辱女性尊严,损害女性权利,影响民族素质提高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有识之士认为女子无学无识是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女子教育是从根本上移风易俗的重要途径。
1、破除缠足恶俗。在中国封建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女子足小为美,足小才能嫁出去。因此,女孩子长到六、七岁时,父母不是让其上学,而是忙着裹缩其足,限制足部生长发育。女子缠足之后,举步维艰,行动不能自如,身体渐弱,容易生病,不利于子女的成长。所以女子缠足不仅伤害到自己的身体,还会影响到孕育后代。论者指出:“诚能振兴女学校,令女子幼而入塾,凡男子有用之学皆可择宜而学,十年以后,天下无不读书识字之女子,即无不知道理之女子。己身所缠之足悔莫能追,他日生女岂肯尤而效之,将见不令而行,二十年后中国永无缠足之女子。所谓清其源者,此也。” [10]就是说只有让女子读书识字,使她们自己明白缠足的危害,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陋习,从而使女性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得到彻底地解放。
2、破除溺女陋习。传统观念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男孩能延续香火、传宗接代,长大以后如能入仕,还能光宗耀祖、显本家之门户,而女孩则没有出身显家的希望,于是有女之家恒以养嫁为累,而贫苦者竟至生女而“溺之”、“货为妓者”或“鬻为婢”。[11] 晚清时,虽然官府也严令世人不要溺女、卖女,有识之士也极力呼吁,但仍屡禁不止。论者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女子教育的缺失。如果让女子接受教育,等她们学业有成,“或为女学山长,品重席珍,或著书立说,传之后世,皆足以鲜亲扬名。即不然一技一艺,堪为糊口之资”,[12]也就是说,如果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光宗耀祖,自食其力,那么世人就会明白生男生女都一样,也就不会将女儿溺死或卖为婢、为妓,这样,溺女、卖女现象自然就会不禁而止。
3、渐绝僧尼诱引之风。烧香拜佛的人中,女子居多,论者认为这是女子不读书或读书甚少造成的。由于女子受教育的程度低,不辩是非,容易被邪说迷惑,就会皈依朝拜或加入教会。而且男女混杂在一起,还容易做出伤风败俗之事。论者认为要改变这种风气,为今之计就是让女子接受教育。女子学习一定的知识后,自然就能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减少甚至不再烧香拜佛,从而从根本上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4、渐绝夸多斗靡之风。论者认为女子每天的工作就是刺女红、司酒食,无他事扰其心思,精力才智无所用,就会注重吃穿打扮,互相攀比,衣服“由布而绢,由绢而绸而缎,首饰“由银而金,由金而珠而翠”,论者认为这些都是女子闲居无事所造成的。虽然此观点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女子无学也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论者认为,如果让女子读书受教育,“则夫妇相庄,俨如师友,各有所事,而一切外好不足以分其心。荆钗布裙何贵珠绸哉?而夸多斗靡之风可以渐绝”。[13]所以,让女子受教育,提高她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自然就不会把心思花在攀比之上,这种社会现象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5、渐除撒泼猛戾之习。论者认为中国妇女不读书,不明事理,就会出现“或衍期而慰父母,或既嫁而薄翁姑,或以姑妇而形勃谿,或以妯娌而生罅隙,或挟贵而庸奴其夫”,[14]“甚有为人后室而虐待前妻之子者,怂恿愚夫求与兄弟分产者;又有乡间蠢妇骂邻里者,抛头露面打街骂巷者”[15]等现象。论者认为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而言,这些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指出只有让中国妇女人人识字、读书,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才能改变这种现象。
上述观点虽有将女子无学的不良影响夸大之嫌,但女子不受教育确实也是导致上述不良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他们这样说的目的是为发展女子教育寻找合理的根据,应值得肯定。
(二)是治家再造新国民之要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女子不受教育,就容易不明事理,使家庭关系紧张,男子无心工作,进而影响国家的发展;如果让女子接受教育,知书达礼,“一家安,则天下安。”[16]
从夫妻关系方面看,如果女子自幼同男子一样学习,那么她在闲暇时,可以和丈夫“讨论古今,相友相师,”[17]丈夫自然不会再出门闲逛或赌博。丈夫出远门做官或经商,家书一纸鱼雁传书时,如果不识字,必要请人代书,而夫妇之间的体己话就不能说;相反,如果女子自幼读书识字,“则不难亲自作书,至刻下电报风行,更可造作密电,千里而外,心心相印”。[18]如果女子学而所嫁之男子失学,“则枕席之规箴更胜父师之约束,循循善诱,则为之夫者自顾须眉有惭巾帼,不禁积惭思奋而恐后争先”。[19] 可见,女子读书识字益于夫妻间的沟通,促进夫妻间的感情,还有利于增长男子学识,从而对国家尽心职守。
从子女教育方面看,母亲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别人无法替代。在怀孕时就有“胎教之法”。孩子生下来后,和母亲朝夕不离,“故子之行为,母必先知,善则劝励以成之,恶则告诫以阻之。……故其子成立之后,必能克家,其女遣嫁之后,必能宜室。天下皆能如此,则士之子恒为士,而士习断无不端。民之子恒为民,而民风断无不厚。”[20]可见,母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国,受传统观念影响,名门大家、乡绅世族之女,从小并不教其读书识字,只教其如何料理家务,所以结婚生子之后,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可以将子女照顾得很好,但惟独读书这方面无能为力,只能让孩子到老师家学。老师教得怎么样,孩子学得如何,母亲并不知道。“即使指帝为虎,以亥为豕,母氏亦无从知之。” [21]这样就会耽误孩子的成长。如果“诚使天下之为妇女者皆先识字,则随时可以指点,时时可于解说,熏陶涵育无时,或休有不期文理之通而自无不通者”,[22]“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垂母教,即国储贤才”。[23] 因此,使女子接受教育不仅是“一时之中国计,为万世之中国计也”。[24]
后来随着女子教育思想广泛传播,民智日益开化,部分有识之士对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提出了更为进步的观点“国家之强弱以教育之有无为衡,教育之盛衰以国民之程度为断。顾造就国民,尤要在国民之母……欲国民教育之发达,必先注重女子教育”,[25]也就是说女子是国民之母,女学是立国之本,只有办女学,让女子接受教育,才能培养出健康有才能的国民,将女学的重要性提升到强国保种的高度。
(三)是女子自立、国家富强之本
中国古代女子,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做主。如果幸运,对方家境品德才能都好,那么一生享受荣华富贵;如果对方很贫困,就会被生计所困;如果所嫁的男子性情暴戾,或者只知饮酒下棋不问家事,或者别有所欢,那么女子的处境就更为艰难。论者认为女子在婚姻中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教育,经济上不能自立。
从经济学的“生利分利”说看,中国的女子自幼不入塾读书,不能生利自立,导致“未嫁则仰食于父兄,已嫁则仰食于夫婿。”于是有的论者发出了“其父兄夫婿既已全力赡其身家,又安得余力以及于他人乎”[26]的感叹!中国人口总共四万万,妇女占一半左右,她们没有职业,不能为家为国谋利,即为无用之人。即使在一半能执业的男子中,还有十之二三的人不知自好者。“待食者如此之多,谋食者如此之寡,由人而及家,由家而及国,以一人而养数人,且有养数十人者。中土虽地大物博,安得而不贫,国安得而不弱?”因此,中国出现“国虽富而贫,兵虽强而弱也”的局面是必然的。他们认为“使中国省会城镇设有女学堂,聚贵贱贫富之女子一教之,与男子一视同仁,学成而后,皆有以自立于当世,可使中国民数之众有益无害,不致为废材弃物,则国可以富,兵可以强矣”。[27]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和中国女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设女学,让女子接收新式教育,自立自强。
有的论者还指出,在格致制造业上“女子心静而专,转有特过男子之处,……或用此心思制成一器,必有大用”。[28] 也就是说,如果让女子读书识字,女子的细腻等特征将也许会使其在格致制造业方面做出比男子更大的贡献。还有的论者从人才的角度对中国由强变弱而西方国家由弱变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西方只所以强大而中国之所以贫困并历遭侵略,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人人识字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妇女识字又是先决条件。因此,让女子接受教育无论是对女子自身而言还是对国家而言,都非常重要。
三、结语
纵观《申报》等关于晚清有识之士对女子新式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的探讨,深入剖析女子教育在家庭及国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将其从对女子个人成长、家庭团结和睦及子女教育问题逐步上升到国家民族富强的高度,将女子教育同强国保种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主张在当前国力衰弱、内忧外患之时,中国应摒弃 “女子无才便是德” 等封建传统思想,学习西方国家,兴办新式女学让女子接受教育,才能振兴国力,实现国家民族的富强。这些探讨为封建守旧的思想界吹进一股新风,极大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更大范围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式女子教育产生发挥了巨大的舆论先导作用,为新式女子教育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注释
[1]《书论女学后》,《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十三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313页。
[2]《中西女塾说》,《申报》光绪十六年二月初五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36册第271页。
[3]《女学堂论》,《申报》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73册第689页。
[4]《兴女学议》,《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68册第427页。
[5]《与人论创兴女学事》,《申报》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三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72册第89页。
[6]《论振兴女学》,《申报》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43册第121页。
[7]《论女学》,《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初五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285页。
[8]《女学堂议》,《申报》光绪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32册第27页。
[9]《论女学》,《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初五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285页。
[10]《论劝戒妇女缠足以先广女塾以清其源》,《申报》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53册第283页。
[11]《书论女学后》,《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十三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313页。
[12]《论女学》,《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初五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285页。
[13]《书论女学后》,《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十三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313页。
[14]《申论中国妇女宜皆读书识字之益并拟中国宜设女学校开女科第颁女法律》,《申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55册第131页。
[15]《书论女学后》,《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十三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313页。
[16]《中西男女轻重不同说》,《申报》光绪十一年九月十六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27册第701页。
[17]《振兴女学议》,《申报》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三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56册第433页。
[18]《申论中国妇女宜皆读书识字之益并拟中国宜设女学校开女科第颁女法律》,《申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55册第131页。
[19]《论女学》,《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初五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285页。
[20]《论设女教以端士习》,《申报》光绪二年九月十六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9册第421页。
[21]《论中国欲人人识字必先以妇女识字为始并推言妇女不读书之害》,《申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55册第95页。
[22]《论中国欲人人识字必先以妇女识字为始并推言妇女不读书之害》,《申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55册第95页。
[23]《论女学》,《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初五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285页。
[24]《论中国欲人人识字必先以妇女识字为始并推言妇女不读书之害》,《申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55册第95页。
[25]《论地方官宜注重女子教育》,《申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83册第427页。
[26]《女学堂余议》,《申报》,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34册第241页。
[27]《女学堂余议》,《申报》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34册第241页。
[28]《论女学》,《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初五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8册第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