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的著作中,描写苏州城市情况的甚多。如白居易诗:“黄鹂巷口鹦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更是脍炙人口。诗中的乌鹊桥和枫桥在《平江图》上都有标记,遗址尚存。白居易的诗中还有“七郾八门六十坊”,“红阑三百九十桥”;而《平江图》上有六十五个坊,三百五十九座桥梁。图上还刻有报恩寺塔(今北寺塔,城北接近城墙的那座塔)、定慧寺塔(今双塔)、天庆观(今玄妙观)等著名的塔、寺庙、道观。
不少资料证明《平江图》不仅记录了宋代城市形制,还反映了隋唐苏州城的概貌。使人更感兴趣的是今天苏州旧城范围,以及河道城墙、街道的布局和《平江图》所示仍基本相符。今天若漫步古苏州街道,诵念这些古朴的名称或赋吟前人的诗句,会激起你对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苏州古城美景
二、水乡呈特色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是太湖水系和大运河航运的要冲,商业、农业与手工业十分发达。长期来,苏州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献记载:吴郡号为泽口,
“因震泽(即太湖)巨浸”“东注入城门,纵横交流,居民赖以灌濯,凡舟楫舆贩,悉由是而旁通焉,……”。
《平江图》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网地区的城市内外河流纵横的特点。《平江图》上清晰表明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它通过水城门与城内的河道相通,西面一段护城河是隋唐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
苏州古城城市内河图
城内的主要河道,东西向三条,南北向四条,俗称为“三横 四直”。还有许多小河,一般与城市的街道平行,形成一条街道一条河的格局,这在城北部分尤为明显。这些河流大都由人工开凿,河道两岸都砌有坚固的石驳岸,岸边有的还设有木石栏杆。河流是城市内外与四乡农村联系、货物运输的命脉,城内居舍常常是前门临街、后门沿河,门前宅后设有水埠码头,有石级踏步通至河面,以便航运、汲水和洗涤。临河依水的民居,粉墙照影,蠡窗映波,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水乡风光。唐人诗云: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舡载绮罗”。“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
小船穿梭在城内河巷港汊之间图
直到解放后的六十年代,苏州城内水运量,还要比陆运量多,小船舢舨今天仍可穿梭在城内河巷港汊之间,把应时鱼鲜以及稻米柴草之类运送到城市各个角落,把城市垃圾运送出去,摇橹的吚啊声,演奏出轻快的乐章。
对于多雨的江南城市,河道对城市排水作用特别明显。史书曾记载:
“支川曲渠,吐纳交贯,舟楫旁通,井邑罗络未有如吴城者,故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
这是极好的佐证。苏州古城,历经数次兵灾,有时甚至基本被毁,后来又在原址上重建,而未舍弃旧城。原因是建筑物虽毁于兵灾,可是作为苏州古城骨架的河道尚存或稍加整修后即可使用;重建城市时,河道又能发挥运输与供应的作用。河道的开挖形成或填塞湮没非一朝一夕所为,使城市格局变化甚少,造成今天的苏州城仍有当年《平江图》上的情景。
三、繁华说平江
从五代到北宋,城市经济有了发展,手工业空前兴盛,逐渐有了“行”的组织,以利于原料和产品的集散。南宋有行 四百,《平江图》中就有以鱼行、果子行、丝行、鹅栏、鸭舍等命名的街、巷、坊、桥。当时,有了固定的集市,图中有西市、利市和榖市等命名的坊桥。
平江府城是宋代江南官僚、地主、高利贷者集中的地方,也促使府城繁华喧闹。宋《吴县图经续记》记有:
“当此百年之间,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
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平江图》上标有供达官贵人、豪绅、雅士寻欢作乐的“跨街楼”和私家园林。如城南建于五代的“沧浪亭”,曾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私宅,当时又称韩园。城西南还有“南园”,东面有杨园,胥门内有百花洲。某文记有:“酾池为治,积土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名木,名品甚多”“岁每春纵土女游观”。说明当时园林已有相当规模。
《平江图》上记有一百三十九个寺观,较大的寺还建有高塔,如城北报恩寺的北寺塔、子城东面定慧寺的双塔、城南瑞光寺的瑞光塔。寺观均占府城的显要位置,用地也大,高耸的宝塔、巍峨的殿阁,构成了府娀的主体轮廓。
据《吴县志》记载,淳熙十一年(1184年)平江府有“户十七万三千四十二,口二十九万八千四”,居住了近三十万人口。居民住处称为坊里,《平江图》上刻着65个坊表,作为坊里划分的标志。图上坊表都是跨街建造,又不设门扇,说明坊表仅是街坊的名称和起一定的装饰作用,和唐代的坊里制度不同。
总之,座座坊表,屋脊鳞比的民居,喧闹的商市、作坊,歌舞升平的酒楼,香火缭绕的寺观,以及树影婆娑的园林,描绘出古城平江一片兴盛和繁华景象。
四、严密设城防
平江城南北长、东西短,城墙周长近二十公里。吴国时筑起了夯土城墙,为取土顺势挖了护城河,设置了二条防线。隋朝开凿大运河时,疏通、扩大了城西护城河。
平江有城门五座(即盘门、葑门、娄门、齐门、阊门),每座城门旁边有水门一座,所以水门也有五座。城门这个内外来往道口,是稽查、防守的要地。城门上建城楼,用来暸望和守备。有的城门外又加设瓮城,如盘门,瓮城门开在另一侧,进城须经过二个转折,二道关口,并全暴露在城上侧射火力的攻击之下,在当时是很有效的防御工事。
苏州古城城门与水门图
宋代已使用攻城火炮,平江城在土墙外面再包一层砖,是内土外砖的城墙。城墙上筑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射击用的堞墙,这些都标明在《平江图》上。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赫连城的马面,认为马面密,城墙可减薄,敌人攻城也难。若马面短而疏,敌方便于抵达城下。《平江图》上有五十余座马面,与排列整齐的雉堞相配合,防御设施完善。
府城中央有衙城,称为子城,为府城衙门之所在。相传子城也是为伍子胥所筑,经考证,至少唐代已经修建。子城内有府院、厅司、兵营、教场、库房、庙宇、住宅和园林。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子城四周有城墙,墙有城壕,是南宋一般州府城常用的布置形式。
修复后的苏州古城相门城墙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传统的地图画法。从平面位置上把府城各类构筑物的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作了简练生动的描绘,能清晰地看出城市面貌。此图有一定的比例尺度,测绘水平较高,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料。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