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还有两个别名叫渎川、胥江。古镇中有一条古老的小河缓缓流过,名为“香溪”。香溪,不仅是河水的名字,也是木渎的雅称。
甪直——甪端说VS像形说
「甪直」,古称甫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曾说:“府东巨镇,首推六直,原名甫里。”然而,为什么“甫里”又叫“甪直”?
甫里本是吴淞江边的一个村落,人们依水而居,渔樵耕读,怡然自得。因村落方圆刚好一里,故名“甫里”。而关于“甪直”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甪端说流传最广。
甪端,古书《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独角,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之语,保佑地方风调雨顺。还作为镇墓之兽,驱邪避祟,扶正消灾,被称为“神兽”。相传,秦始皇统治时期,甪端遭宫廷追杀,疲于奔命逃难于此,它见甪直是处风水宝地便留了下来,成为甪直的保护神。
现在进入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甪端”的雄伟石雕,不过那终究是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市镇内几条主要河道形似“甪”字而得名,现基本被大众认可。
同里——“富土”拆字而来
同里的名字,好记又好听。其实同里曾名“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而改富土为同里则另有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浙江富阳一带灾荒不断,不少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垦荒种地。辛勤劳作加上风调雨顺,而使物产丰饶,人们安居乐业,就将这里称为“富土”。直到隋炀帝即位,许多地方交不上“皇粮”。于是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缴三斗粮,限十天缴清,违者将处以重罚。
富土百姓得讯,焦急万分,便请教镇上一姓金的秀才。限期已到,催粮的钦差来到富土。金秀才不卑不亢向钦差解释,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土。钦差到街上巡视,见到都是“同里”,绝无半点“富上”痕迹,只好罢休。原来金秀才关照众乡亲用拆字法,将“富”字一拆为二,上去一点,拆田连土,便成为“同里”二字。而当时的书写习惯与今日不同,是竖写的,因此化险为夷,躲过了这一劫难。同里同里,同为乡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亲切,因而沿用至今。
由于同里与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乱之灾,成为富绅豪商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
千灯——原名叫“千墩”
千灯,这名字,给人感觉暖暖的,似乎千万盏灯火点缀民间,摇摇曳曳,其间连缀着历史的纵深感,仿佛借着灯光,一眼能窥到长河之尽头,古朴、真实的独特气韵。
其实,千灯原来叫“千墩”。据载,昆山城东南36里,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改名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为该地土墩上长满了一种草:“根可以做红色染料,也可以做药材,这种草称‘茜草’。”所以,在那时把“千墩”易名为“茜墩”。
后来,人们都觉得叫茜墩、千墩都有点不妥,应该用这个“灯”更好。这个“灯”字,象征着光明的使者,象征着辉煌,象征着富裕,“千灯”之名就由此而来。
黎里——梨花深处有人家
黎里,曾是吴江七大镇之一,又名黎川、梨花里、禊湖。这些名字听着看着都好美。
唐代前,因着小村四面梨花开,得名梨花里。后因黎姓官员整修河道造福于民,水镇众人感恩其德,更村名为黎里。"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几百年前,袁枚的吟唱,写尽了这里的美意,也让黎里这座小镇,蒙上了桃源般的神秘色彩。
锦溪——灿烂若锦带
锦溪,如锦。锦溪,以溪得名,它是江南一隅的小镇,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纷落英,朝夕的阳光熙暖地映照着“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
这里湖荡密布,古桥联袂。“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江南的水乡古镇很多,但像锦溪这样直接以水色为名的也是少见。
光福——吴王养虎之处
光福,地处苏州西太湖半岛,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美称。
据民国《光福志》记载:“光福镇,古虎溪地,相传吴王养虎处。”所以,那时光福被称为“虎山”、"虎溪"。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
有古镇情结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一丝丝浪漫因子。这些一个个连名字里都透露着温婉的地方,似乎天生就带有一份惬意、缥缈的意韵,怎能不让人留恋……
*部分图文素材来自苏州文广旅局官微、木渎发布、同里旅游、甪直发布、情调苏州等,看见苏州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