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座水孕育而“最江南”的城市。长江奔腾,太湖浩瀚,大运河穿城而过,水可壮阔,也可温婉,带来源源不断、千古不竭的文化活力,也带来繁华胜景、商旅人气。今天,水关系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更关系到它的发展与未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苏州在上海大都市圈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正在推进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发展文旅产业,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绽放“双面绣”的魅力。
在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日新月异,百舸争流。似乎美中不足的是,作为中心位置的苏州古城区域,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无论是与昔日的辉煌,还是与今天其他市(县)区相比较,差距明显。千年古城能够风华正茂吗?当然能!关键是在变局中开新局,持正创新,锲而不舍。
一座创新春潮涌动之城,同时又保留了一座面积为14.2平方公里的古城,与宋《平江图》(1229年)相对照,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基本相符,为世界罕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国家既定政策,又是精神家园、城市福祉。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古城会越发显露出弥足珍贵和难得的独特价值。到2025年,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而且从城市发展整体出发,向全域性文化旅游融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也是一个重大创新和重大机遇。
换个时空和苏州古城保护的视角,70年前也就是1951年新春,苏州籍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有一句建言:“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两年后,也就是1953年1月他向苏州市人民政府递交的《苏州市文化建设计划书》中用白话文又说了一遍:“苏州城墙筑于公元前五一四年,距今已二千四百六十五年,实为全国最古的一座城池。城墙虽累经修葺,而城址则寸步未移。推其所以经历了长时期而不移动的原因,乃是运河环城”。顾先生揭开了苏州古城的奥妙,如果不是这个“河道所环”、“运河环城”,苏州古城可能早就没了,或者说不可能寸步未移。这是其一,说明今天我们抓古城保护仍要牵住八个字的“牛鼻子”。
其二,翻开老先生的计划书,他说到新苏州的城市建设远景,“应以历史性和工业化结合为原则,用历史的眼光保存旧有优良文化,用工业的眼光创造新的适合于实用的文化”,“含有现代意义的古迹,是应当尽先着手的。例如干将坊是纪念干将、莫邪的,我们古代的冶铁业以吴、越为最早,干将又为冶铁工程师中留名最早的一人,应于其地建立牌坊一座,表示我国先进的冶金工业的光荣历史。又苏州公园的前身是秦代的会稽郡治,项梁起兵反秦,率江东子弟八千人西征,……应于其地立一纪念碑,表示我们民族的革命精神”。
其三,他说的“旧有优良文化”,用今天的话讲,即“优秀传统文化”。一个环古城河重点,一个面上,文化自信,文心化境。当然,顾先生不可能预测到开放、聪明的后代,在全国最早采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形式推进工业化和产业链,也不可能预测到70年后,苏州真的会提出江南文化和苏州制造两大品牌,与他不谋而合,而且各就各位,互相拉动,比翼双飞,进入一个新时代。顾颉刚是文化学者,我们不能以专业的城市规划的角度去要求他,作为历史学家,他对苏州古城保护的意见乃真知灼见。
苏州的古城保护,主要是:新中国诞生后对苏州园林名胜的大规模整修,改革开放起步时国务院第一次对一个地级城市苏州批准其城市总体规划和庆祝苏州建城2500年活动,迈入新世纪苏州启动环古城的整治和风貌带的保护。苏州古城最大的特色就是水,“仁山智水”,古时它曾因水而兴盛,今天我们仍然能依靠水而让它再度繁荣。审时度势,做好、做美“水文化”这篇文章,其推动江南文化品牌建设和古城保护的标志意义不可低估。“文旅融合”,非在“链”字上下功夫不可,补链、扩链、强链,形成格局和载体。今年五一假期,苏州旅游在全国排名上升,但也应看到自己的不足,网上说,华东最热门的十个景区,上海、无锡各两个,并列第一,苏州一个也没有,大景区建设方面有落伍之感。现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运河文化带”工程,昭示着新时代即将迎来水城辉煌,而其中的环古城河提升文化旅游内涵,就是让古城挂上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
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古城河保护的回顾
2002年,为迎接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环古城风貌工程项目,目的是将环古城河打造成为“历史画卷、绿色项链、黄金游线、景观精品、交通走廊、防洪屏障”。其精华则体现在“金阊十里、盘门水城、吴门商旅、都市驿站、城市山林、枕河人家、宝带长桥、运河风光”。如今一、二十年过去了,回头审视,我们认为该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民生得到改善。环古城河两岸的街巷民居大都是各时期的草创建筑和违章建筑,年久失修,地势低洼,又受运河轮船噪音影响,苦不堪言。通过建设,居民们搬入新居。此举深得人心,也为日后环古城河建设减少了拆迁成本。
(二)美化了环境,改变昔日脏乱差的状况。环古城河按照“绿色项链”的要求,沿岸绝大多数地方都进行了绿化,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率,也为居民营造了许多生态、健康活动绿地。
(三)启动了水上旅游观光项目。苏州环古城河水上观光游览凤凰涅槃,苏州水城风貌重新被世人认识,至今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由于十分强调了“绿色项链”,以至于出现“绿化掩盖了古迹”的现象,如今沿环古城浏览,可见随着树木的长大,城墙古迹许多被遮掩。从广济桥往上津桥的运河古道视线,刚改革开放时一批批日本人来苏州“寒山寺听钟声”,往往汽车经广济桥见景叫停,纷纷下车,咔嚓咔嚓拍摄声一片,典型的江南文化味。现一侧的杨柳疯长,多年不修枝,将半座上津桥挡住,美丽的视线廊消失。
(二)两岸缺乏临河建筑和商旅设施,水陆之间缺乏互动。在胥门、葑门、娄门、齐门、平门等地段,至今还没有多少规划和建设相关的文旅休闲设施。原先设想的“金阊十里、吴门商旅、枕河人家”的蓝图,也还只是纸上谈兵。
(三)水上游览项目举步维艰,深入不下去。“水上游”的品质得不到提高,加上两岸缺少景观,且又无法上岸活动,故环城河旅游项目难以发展壮大。
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尽管苏州拥有了历史最悠久、距离最长远、环境最幽雅的护城河风光带,但在水上旅游的实际利用和知名度方面,与杭州、绍兴、嘉兴、南通、扬州、徐州、济南等诸多兄弟城市相比,也是相形见绌。五一假期网民说苏州山塘街游船,周围夜景黑乎乎的,都不如无锡南长街的游船有看头。
二、在环古城河两岸挖掘历史内涵与提升商旅人气的构想
环古城河工程是一项大工程,两岸的风景如同珍珠串起来,需要顶层设计和认准目标持之以恒,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进一步定位。当初环古城河风貌工程的定位是要营造成“绿色项链和城市山林”,现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步所要追求的应当是“深挖历史内涵、加强文化品味、提升商旅人气”,其目标则是:“露水显文”,连线成片,再现姑苏繁华图。而涉及到的项目大致有:
(一)继续实施城墙修复和重建工程
环古城河最重要的风貌和特色就是城墙,历史上屡毁屡建。当年陪同陈从周先生登盘门城楼拾级而上时,他手指着脚下铺石风趣而形象的说“唐宋元明清”。如今古城、水城格局尚在,抓住机遇作些修复,其历史底蕴与文化脉络仍然可以延续,从古城保护长远考虑,功德无量。由于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千百年来,苏州繁荣的商业经济活动都发生在城门口一带。因此欲提升和振兴环古城河的商旅人气,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城墙和城门。现已成功复建了阊门、平门、娄门和相门四段城门城墙,获得了专家和群众的好评。下一步再接再厉,根据可操作性的原则,可以进行修复或者重建的城墙似有这么两段:
1、重建葑门城门城楼
葑门位于城东,相门之南。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后又以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遂改为葑门。该门经历代多次重建。清初重建门楼,题以“溪流清映”额,并增辟水门。1936年城楼被拆除,20世纪50年代城门拆除。
葑门城门原址已于1969年因外城河改道而被水淹,现有葑门桥与安里桥之间的绿化地可以利用,所以不用另外拆迁征地。重建葑门城门,不仅可以让城外的葑门横街和城内的东吴大学旧址成为旅游热点,还可与娄门城墙、相门城墙和桂花公园内的“蛇门”景观连成一线。
2、重建齐门城门城楼或重建望齐阁
齐门位于城北。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故名。相传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吴破齐,齐景公慑于吴王声威,将女配与吴太子波。太子波早亡,齐女思乡,吴王在齐门上造九层飞阁,让齐女登阁望乡,故又名望齐门。20世纪50年代初,齐门城门城楼拆除,1978年建水闸时又拆除了水城门。
建议在齐门大桥东侧万源公园内新建望齐阁,以替代齐门城楼。望齐阁若能重建,与已建成的相门遥相呼应,那将会使原本冷僻的环古城东北部景观凸显,人气大增。如果觉得建望齐阁不妥,则重建齐门城门城楼也可。这里距苏州火车站近,与平门连线可增添文化颜值,让人们对古城的感觉扑面而来。
(二)沿护城河增建历史纪念建筑
1、重建姑苏台(馆) 姑苏台原在苏城西南姑苏山上,吴王夫差所建,越国灭吴时毁。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郡守王唤重建于胥门城下,范成大《吴郡志》描写该建筑群道:“体势雄丽,为浙西客馆之最,中分为南馆、北馆。绍兴间朝廷与金国通和,使者每岁往来……贵客在此登城西望,吴山皆在指顾之间,故又作台于城墙之上,以‘姑苏’名之。此台虽非故处,因馆而名,亦以存旧事,为吴中伟观”。此姑苏台在《平江图》上也有记载。今若能在胥门城墙侧畔重建南宋名楼姑苏台(馆),则可大大提升胥门地区的景观风貌和商旅人气。
2、兴建吴王阁 干将桥北旧有夏驾湖名胜,《吴地记》云:“寿梦盛夏乘驾纳凉之处,凿湖为池,置苑为圃”,故名。今可在干将桥北侧绿化地块建立纪念吴国第十九世孙,同时也是第一代吴王寿梦(阖闾的祖父)的吴王阁。当年,就是寿梦将吴国都城从无锡梅里迁来苏州,吴国强盛之路即由此开始。今在此兴建吴王阁,一则用以纪念吴国这位开拓进取的著名人物,其二也是在干将路从西进入古城处竖一标志性建筑,以凸显古城风貌和干将路的特色。
3、重建亭子桥(普福桥) 亭子桥原在横塘,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京杭运河著名景观,毁于1969年。由于横塘运河段已经拓宽,不可能再进行复建。但该桥形式之美,堪称苏州之最,永久湮没,实在可惜。如能在南门地区,即蟠龙桥与人民桥之间重建亭子桥,则能将古迹起死回生,为运河再添精彩,两岸同时还可兴建临河建筑与廊屋,以供商旅休闲之用,为南门两岸商圈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