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莆田非遗:唤醒历史记忆 传承文化根脉
莆田非遗:唤醒历史记忆 传承文化根脉 发表时间:2023-06-06 福建日报 推进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积极引进并落地拍摄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擦亮千年木雕、千年莆仙戏等非遗名片;以“非遗+县区”“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探索非遗传承保护新途径、新模式,激发文旅融合强劲动能,助推莆田打造“非遗之城”。作为历史上中原先民南迁的重要流入地和中转地,拥有38项各级非遗目录的莆田元宵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原文化遗风;新度镇锦敦村打铁花技艺源自当地铸铁冶炼产业,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爬刀梯、跳火堆等为代表的非遗民俗,与先民抵御倭寇入侵时形成的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的抗倭精神密切相关,呈现了几百年来延续至今的群体共同价值观;我国首个信俗类世遗妈祖信俗,是为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省级非遗兴化米粉,世界上最早的快餐之一,北宋年间解决了大批木兰陂修陂民工的用餐问题,等等。 截至当前,莆田市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妈祖信俗,10个国家级、63个省级、330个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11名国家级、81名省级、520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展现出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魅力。近年来,莆田依托春节、元宵、端午等民间重大节日,深入挖掘民俗与非遗的文化内涵,通过“节庆+非遗”如“莆田元宵·迎福闹春”、国家级“非遗”妈祖春祭大典、“五一”打卡莆田非遗等活动,以生活为载体,让群众体验非遗,感受非遗,进而传播非遗,传承非遗。 4月22日,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亮相央视综合频道(CCTV-1)《非遗里的中国》,向全国展示莆田木雕、莆仙戏、错金银、涵江车鼓、九鲤灯舞、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红团制作技艺、南少林武术、湄洲女头饰服饰、仙游枫髓香制作技艺、燕皮制作技艺、桂圆干传统烘焙法技艺等13项非遗的独特魅力,其中莆田木雕展示期间,收视率破“1”,引发热议。节目后效应也在延续。“五一”期间,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推出“莆阳百工坊”非遗一条街,涵盖20多个非遗品牌馆,并举办非遗街市文化长卷、非遗研学等多场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打卡,游客量突破26万人次。同时,莆田木雕等一批非遗项目精彩“出圈”,莆田借势在各县区开展“五一打卡莆田非遗”活动,不仅让街区火起来,也让沉寂在县区的非遗项目“活”起来,带旺节庆文旅消费市场。同时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文旅产品”的文化创意生产消费,让非遗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城市文化塑造。(林爱玲) 观点 莆田非遗的守正与创新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勇麟 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莆田非遗”)具备本雅明理论所说的原真性(即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对于莆仙戏来说,它存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特定人群中,是为满足莆仙方言群体的需要而产生和延续的,无不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烙印。要真正了解莆仙戏,就必须要到它所产生的莆仙地区去切身地感受和体验当地文化,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它。 莆田非遗的独特性莆田非遗具有审美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对于非遗项目来说,它只存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地区之中。例如莆田九鲤灯舞,按当地习俗,逢龙年时于元宵节才舞一次“九鲤舞”,即每隔十二年才举行一次九鲤灯舞活动。这种独特性使得人们不可能随意拥有和欣赏它。由于人们在欣赏时始终怀着膜拜的心情,使欣赏者与作品保持着不可逾越的距离。莆田非遗的本质还体现在具有“人的价值”。莆田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传承人,非遗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没有脱离一个民族特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是活生生地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审美习惯。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他们掌握并传递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使得非遗能够在代代传承中发展创新。继承人传授手工艺技能,这些继承人作为人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 守正创新的莆田非遗 一要拥抱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打破地域限制,扩大非遗传播的“文化圈”,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塑造自身形象,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外在驱动力。比如我们广为熟知的妈祖文化,已经打破地域与时空限制,真正进入民众的记忆深处,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活化传承发展。以在地化关怀、全球化视野、协同化精神为导向,通过多方主体在全媒体语境下的整合传播,在保持非遗在地性、整体性、活态性的同时,打破了非遗资源转化中的属地原则困境,使得非遗传承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样态。二要拥抱科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存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非遗与科技的结合,是非遗发展的基本规律。非遗在世代传承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和融合不同时代的科技成果,从而使自身呈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如传统技艺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半手工的发展,是与机械科学发展密不可分的。非遗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需要融入现代科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其供给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供给效率。三要拥抱青年。青年是非遗传承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互联网环境下,受到多元模式赋能与加持,非遗的发展途径越来越广,除了传统的进景区、进学校、进社区等,非遗项目正逐步与这群跟新媒体同成长、共发展的年轻一代的喜好相融合。同时,年轻一代已成为非遗传播推广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中,通过跨界、跨业、跨域的资源整合,推动非遗从静态向动态、继承到创新转变的重要路径,为古老非遗带来了当代表达。 文创赋能莆田非遗 文创产品是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多样化表达,是地方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莆田非遗项目众多,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非遗项目的展示对于受众来说是短暂的,而融入了非遗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弥补了非遗展示项目在实用、审美、文化等方面的不足,能够不断深入挖掘莆田非遗文化的内涵、不断推陈出新来引起消费者对莆田非遗的关注。通过文创产品,莆田非遗文化资源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实现价值提升。 莆田非遗文化的独一无二性是莆田非遗传承的重要保障,以莆田非遗文化元素为基础设计的文创产品,必须以莆田非遗的独特文化元素为核心,以非遗继承人的精巧技艺为手段,实现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共生,这对莆田非遗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创产品中融入非遗是莆田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能够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莆田非遗分布广泛,以文创为契机能够将特色文化小镇、非遗博物馆等进行产业集群化,以此拓宽旅游业范围,实现全域旅游的目标。由于文创产品的赋能,消费的途径得到拓展,促进文旅消费,文化旅游的质量和服务进一步提升,进而推动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要随之改变。只有适应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提高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