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7年前,他大学毕业到莒县一中任教,踏上了人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岗位;
7年间,他不断深造,先后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是中科院经济管理学博士;
而如今,他舍弃稳定工作,捧起“泥饭碗”,成了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博士“领头雁”。
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莒县碁山镇西毛家庄村“90后”青年王重刚“逆向选择”,开启了一场与西毛家庄村的“双向奔赴”,誓要让穷山村变个样。角色之变“金笔杆”变“铁锄头”
求学期间的王重刚多次收到爱心人士和学校资助,爱心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2016年,大学毕业后的王重刚成为了莒县一中的一名美术教师,并连续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他的公益之路,也由此开始。逢年过节,他都会捐赠物资来慰问村里的老人、资助贫困学生,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0余人,贫困家庭50多户。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从2020年暑假开始,每个假期他都会带着毕业生到村里义务给孩子辅导功课;2021年,为村里学校捐赠3000本图书和30个书架;带领学生义务为村庄涂画了“二十四孝”文化墙……
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王重刚始终感觉还不够。“我是土生土长的西毛家庄村人,是带着村里人的期望走出去的,也一定要带着沉甸甸的果实回馈乡梓。”王重刚语气坚定。
2023年5月,他接到了组织伸出的“橄榄枝”———回西毛家庄村任职党支部书记。
放弃稳稳的“铁饭碗”,回村捡起“烂摊子”,当王重刚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捧回家时,得到的是家人的激烈反对。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咱村村情复杂,你不能蹚这趟浑水。”母亲湿着眼眶劝他放弃决定,“你两个孩子还小,媳妇一直带高三毕业班,压力很大你不是不知道。西毛家庄村距县城40多公里路,以后家里有事根本指望不上你。”
“一家好不叫好,全村好才是好。”王重刚的坚持和执拗,最终改变了家人的态度。由此,王重刚一头扎进乡村,誓要改变家乡的发展面貌。信心之变“出气筒”变“擎旗手”
从“教书匠”到“领头雁”,王重刚的第一步就遇上了“硬骨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王重刚一头雾水。
为此,他将在县城的家搬回了村里的老房子,吃住在村,一家一户地走访,聊家常、问生产、干农活、吃农饭,想方设法拉近和村民的距离。
夏日,王重刚和村三职干部逐街逐巷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梳理出了28处需要整改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棘手。脸好看、话好说、事难办,王重刚的满腔热情很快被泼了一盆盆冷水。
“大娘,咱家车棚搭在路上,影响户户通施工,咱把车棚拆掉,车可以停在旁边广场的停车位上……”王重刚前脚还没迈进屋内,年近七旬的村民王曰香疾步走来。
“你这个‘书呆子’,我家的车棚这么多年都没人管,你想给拆掉,门都没有。”王重刚坦言,被王大娘戳着头皮骂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往日村民眼中的“老好人”,突然成了怨声载道的“出气筒”。短短几周的时间,王重刚尝尽了酸甜苦辣。“你图个啥?脑子是不是发昏了?”亲人朋友纷纷投来质疑的声音。
“这是养我生我的地方,干不好,怎么对得起老少爷们!”他始终坚信,没有做不通工作的群众,只有不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不管遭受了怎样的委屈和不理解,王重刚第二天总是带着微笑继续上门做工作、唠家常、讲政策。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王重刚“掏心窝子”的真诚最终暖化了一个个“硬骨头”。特别是当得知王重刚无偿出资20万元为村里铺设硬化路时,王曰香老人更是几度哽咽,“人家为了咱出钱出力,咱不能不讲良心啊。”老人第一个带头将门口的车棚拆除。没多久,一条硬化路通到家门口。
“这道路啊,整洁!这心里啊,舒坦!”在西毛家庄村干了20年妇女工作的村妇联主席郑淑群深有感触,“半年前,我们村委会门前的草没过膝盖,更别提修路这事了。”
说话间,郑淑群点开手机相册,翻出村庄“旧时模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场景与现在干净整洁的道路和两侧的文化墙形成了鲜明对比。
半年间,王重刚的“民情记事本”越写越厚,村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烦心事”,成了他念兹在兹的“挂心事”。
村里的老石磨坏了,村民磨豆子需要到邻村,他立刻安排人重修石磨;旱季农田灌溉难,他立即着手修建灌溉水井,清水涓涓入了农田,润了民心;考虑到村民安全问题,他在村头和村庄主干道安装了22个摄像头,实现了监控全覆盖……
班子强了、人心齐了。王重刚做的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不再是回村镀金的博士生了,在村民眼里,他就是村里的好小伙、致富路上的擎旗手。发展之变“后进村”变“后劲村”
转变,有时在一夕之间,有时也需久久为功。
除了解决好村民的“急难愁盼”外,王重刚还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摘星梦”———产业振兴。
“西毛家庄村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产业。”郑淑群说这个村是个典型的后进村,村集体不仅没什么钱,还负债累累,是个众所周知的“穷窝窝”。
这位中科院经济管理学的高材生学以致用,精准为村庄“把脉”,按照“乡村振兴、人才引进、产业带动”的发展思路,确定了西毛家庄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引领,培育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思路。
“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一些就多干一些。”2023年秋收结束后,看到村民闲置了部分玉米地,王重刚立即着手建立特色产业生产基地。
为此,王重刚多次召开村党支部会统一思想,最终决定,村集体带头先行先试给村民“打个样”。
“赚钱全归村集体,赔本我一人承担!”村集体拿不出资金,王重刚垫资建起了40亩的菠菜生产基地。
隆冬时节,光秃秃的田中,一垄垄薄薄的新绿在土地上破土生长。望着长势旺盛的菠菜,王重刚喜上眉梢。“一亩地能产5000斤菠菜,按照每斤1元的价格算,每亩地扣除2000多元的成本,40亩的净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王重刚的一本“明白账”,让村民心里有了底。在村集体的示范带动下,陆陆续续有多位村民在自己家的闲置土地上种起了菠菜。用他们的话说,“重刚扑得下身子,能跟咱交心,跟着他干不吃亏。”
2023年10月,碁山镇党委组织考察团到寿光、昌乐等地考察学习蔬菜大棚种植经验。“西毛家庄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及自然环境,具备了大棚种植的基础条件。”考察路上,王重刚便开始盘算着建设蔬菜大棚事宜。
为此,王重刚一边反复修订详细的产业规划,向县镇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到1000万元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资金支持;一边进院入户说服鼓励,向乡亲们描述蔬菜大棚产业的发展前景,动员村民积极参与。
“目前,土地流转工作已经结束,首批建设资金也已到位,计划明年开春动工建设。”王重刚告诉记者,“大棚建成后,村民既可以承包自己种植,也可以跟着村集体来打零工,实现村集体和群众的双赢共富。”
新的画卷徐徐展开,新的奋斗接踵而来。班子不强已成往事,民心不齐已是过往,西毛家庄村正一条心、一起拼,在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撑杆起跳再出发……(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霞通讯员 王立晓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