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牌镇商贸的兴盛,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分不开。葛牌四省通衢,地处陕西,南通巴蜀,东通河南、湖北,是连接关中、陕南的要道,也是蓝关古道的支道之一。过去进山拉货的马帮,从西安到陕南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南到柞水,另一条是向东到商州,而无论走哪条路,都要经过葛牌,使得葛牌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中转站。
一时间,葛牌古镇的大街上,商铺林立,人群熙攘,有来自大山深处的山货交易:药材、皮货、木炭、生漆、木蜡、桐油、火纸……有山外的日用品交易:粮食、布匹、食盐、陈醋、丝绸、茶叶……葛牌镇一跃成为蓝田四大古镇之首,在葛牌、焦岱、玉山和泄湖古镇中风骚独领。当地人有一句古谚说,“出了南门数葛牌”,从这句古谚中,我们足以看出葛牌昨昔的繁盛以及当地人的骄傲与自豪。
三
从蓝田县城向南,出了大寨路,便踏上了蓝(田)葛(牌)路。沿蓝葛路一路翻山越岭,穿越辋川镇,便可到达葛牌镇,葛牌镇距离蓝田县城48公里。抑或是从沪陕高速一路行来,从葛牌出口下来,即可到达葛牌镇,葛牌镇距离西安82公里。
临近葛牌镇入口处,有一座巍峨高大的牌楼,牌楼正中镌刻“葛牌古镇”四个大字。牌楼两边有一副对联:“五龙捧首四省通衢无双地,一船泊岸明清老街世外天。”对联生动地描述了葛牌镇的地理位置:秦岭的山峦之间,葛牌古镇犹如一叶扁舟,横卧在梨园沟、葛牌沟、纱帽沟三条河的交汇处。古柳在街头,正像是船上的帆。古镇的中心区域由一条南北向的街道联通起来,街道两旁,老式民居错落开来。如果站在不远处的山头上,会发现葛牌老街就像是一条靠岸的大船,而环绕古镇四周的有五个山头,就像高昂的五个龙头。
四省通衢的交通优势使得葛牌镇成为“客家人会聚的地方”,在当地,客家人占到60%以上。来自河南的裴姓、来自安徽宿松的齐姓、来自安徽霍邱的张姓等纷纷入住。在粉房沟村的周、程、郭、付、黄、李、舒诸姓中,据当地村民讲“祖上没有一个是当地的”,都是从安徽、四川等南方迁来的客家人。在葛牌,南方人占了很大比重,在风俗文化上更是风格独特。
在饮食文化上,葛牌人喜食面食,又喜食米,并且喜欢在饭菜中加糖,明显带有南方的影子。虽然以小麦、玉米、土豆为主食,但很少吃馒头。他们炒菜一定要够味,第一关先要放辣椒。就拿当地的神仙粉来说,他们喜欢酸多(醋多)、辣子多。喜欢酸辣也是南方饮食的典型特征。在居室建造上,北方的民宅往往是灰色的,而葛牌的民居,则是灰中有红,开间较浅,出檐较远,讲究飞檐、斗拱、栏杆与雕花等,都能看出南方建筑的影子。
客家人民风淳朴,且非常好客。时至今日,葛牌的客家人都是双手给人递烟,如果去客家人家里做客,他们会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拿出来,做最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当地老人去世后,子孙要唱“孝歌”,与山外有很大不同,山外居民是不唱“孝歌”的。
蓝田葛牌一带的孝歌,是老人去世以后在灵堂传唱的挽歌,以赞扬老人生前的功绩与艰辛,宣传忠、孝、节、义等传统文化。孝歌是原生态的下里巴人之歌,亦称阴歌或丧歌。
孝歌的起源,据说与道教人物庄子有关。一说庄周是大孝之人,在外做官,母亲去世后,痛不欲生,将其一生功绩编成唱词“鼓盆而歌”,民间多仿效,传为孝歌。一说庄子的妻子死后,他的朋友惠子前来吊唁,庄子“鼓盆而歌”,唱出了对生死的超脱看法,遂成孝歌的最早起源。
葛牌一带的孝歌,一般唱三昼夜:第一晚唱开路歌,祈愿亡者顺利升天;第二晚唱五更香,教导后人多行善事;第三晚唱还阳歌,通常在凌晨5时出殡前唱。这些孝歌内容广泛,或源自民间故事,或来自历史故事,或来自二十四孝典故,曲调哀怨凄绝。
葛牌一带的孝歌一般由三位以上的专人诵唱,唱词可根据亡者具体情况,灵活变动,多为七字唱词,亦有四字或五字。早期含有封建思想,现已与时俱进,增加了健康内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当地老人讲,他们原先的过年习俗是在腊月三十晚上,天黑后做饭,在“鸡不叫、狗不咬”的晚上十一点左右开始吃饭,一直要吃到大年初一凌晨才算过年。他们把吃饭叫“齐”或“齐饭”,把睡觉叫“困醒”,把坐叫“错”,在语言交流上,对外用蓝田方言,对内则为南方方言。
葛牌镇在戏剧文化上,民间喜欢传唱花鼓戏,而北方的传统剧种是秦腔,花鼓戏是明显受到湖广文化的影响。葛牌的花鼓戏,民间俗称花鼓子。清光绪三年(1877年),湖北大批灾民逃难来到秦岭北麓一带,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其根落葛牌后经过方言整合改造,吸收本土民歌小调,最终形成了葛牌花鼓戏。葛牌花鼓戏曲调流畅、优美,又多了份秦人的敦厚和豪爽,民间色彩浓厚。传唱至今的有《槐荫媒》、《十八女拜寿》、《夫妻观灯》、《刘海戏金蟾》等40多目。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中曾说“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这是鲁迅小时候的回忆,也是一个南方人对自己家庭文化信仰的转述。而在如今的葛牌居民家中,各家依然坚持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这与山外也有很大区别,山外人是鲜有供奉“天地君亲师”的,葛牌人明显是受南方文化影响。
葛牌人唱孝歌、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等,都与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属荆楚文化的范畴。蓝田文化学者曾宏根说:“在文化特色上,葛牌处于‘秦头楚尾’,据我这些年的考察,这里受楚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比如孝歌,就属于楚文化的范畴。”
四
四面环山的小镇,小桥流水,村道蜿蜒,古木苍翠。老街入口处建有牌楼,规格不大,中部突起,飞檐,势如江边角楼,中间牌额上有“葛牌街”三字,雕饰精美,五彩纷呈。左右两边大红柱子上有对联:“葛似龙盤赐牌古镇,民曾虎啸播火神州。”
进入牌楼,脚踩在青石板上,放眼一街两行的明清民居,思绪一下子会穿越到过去:这里是秦岭古道的咽喉,古长安走向东南的门户,曾经闾阎扑地、商贾云集的无限繁华之地。现在的老街看起来有些狭窄,街两边做生意的张起伞盖,相互衔接。老街南北走向,亦不长,有五六百米的样子。古民居错落有致,挑檐斗拱,透着古风遗韵。
街两边的摊点上摆满洋芋糍粑、凉粉、饸饹等美味小吃,让人垂涎不已。若逢集日,你就会看到野生猕猴桃、野板栗、山核桃、土蜂蜜、天麻、松子等原汁原味的山货。
文公岭得名于唐代文学家韩愈。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51岁的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任时途经此岭。公元824年韩愈病逝,其谥号为“文”,所以人们尊称其为韩文公。当地人便将他途经的山岭命名为“文公岭”。
眼前的文公岭,林莽青翠,山势险峻,一条公路盘旋而过,路旁众多文字标牌、石碑都仿佛昭告着文公岭的不平凡:这里是柞水县和蓝田县的交界处,道旁的石碑上一边刻着“蓝田”,一边刻着“柞水”,岭北边是蓝田葛牌镇,岭南边是柞水县曹坪镇;这里虽然海拔仅1800米,却是划分中国南北的秦岭主脊的一段山梁,山岭的西安一边是北方,过了山岭的商洛则为南方;这里既然是秦岭主脊的一段,那么自然也就成为我国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文公岭以北的沙帽沟水最终将汇入灞河、渭河而纳入黄河水系,文公岭以南的丹江则将汇入长江水系。岭上视野极开阔,北望,绵绵群山中一条公路蜿蜒盘旋,非常壮观;南望,柞水方向,绿树掩映着山路回环而下。
如今的葛牌镇,交通便捷,G40高速、蓝葛公路、葛(牌)九(间房)公路穿境而过。快捷的交通使得葛牌古镇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居一隅,而成为时代新宠,凭着自身优势,顺势而为,逐渐发展为旅游强镇。
漫步于古色古香的葛牌古镇,千年红豆杉枝繁叶茂,矗立挺拔;遮天蔽日的古柳,柔长的柳枝若紫燕轻剪,烟花婆娑。葛牌沟溪水清流,山坡上翠绿青葱,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民居整洁干净,呈现出一片明清老街的韵味。这里群山环绕,盛夏时节气温比西安低10多摄氏度,堪称避暑胜地。每年夏季,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
葛牌镇美食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有神仙粉,土豆粉饼子、荞麦凉粉。神仙粉的原料出自秦岭山中绿色无污染的“糜糜梢”树叶,洗净后入锅煮开,待稍凉后用力揉搓,取汁待冷凝成粉,切块后加入蒜、醋、油泼辣子、韭菜末等。神仙粉入口清爽顺滑,软若无骨,一口吸溜下去,又酸又辣略带苦味,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有“吃了神仙粉,神仙也不当”之美赞。土豆粉饼子选取当地上好土豆,煮熟取皮,加糯米、粉丝、葱花等制成饼子,入锅油煎。做好的土豆粉饼子,外焦内黄,柔软筋道,口味纯正。荞麦凉粉,以杂粮荞麦粉为主,煮熟晾干成凉粉即可。做好的荞麦凉粉配以佐料,香辣爽口,细腻丝滑,糯软凉爽,让人难忘。葛牌镇的美食还有炒土鸡蛋、红豆稀饭等,各具特色。
葛牌镇的旅游发展,在兼顾自然原生的同时,还注重客家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如举办独具客家风情的春节舞狮、月半升灯、端午节赛龙舟、端午节唱山歌等活动,让现在的葛牌镇散发出浓郁的客家风情。我相信,葛牌镇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