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湖北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武汉市、黄冈市、荆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湖北省的襄阳市。襄阳市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同时也是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常驻人口500多万,合计下辖了9个区县。那么,襄阳市9个区县的区划框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六省之一,位于长江中游,西连巴蜀,东接皖苏,地理位置非常好,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按照2020年的统计数据,湖北省总人口5770多万人。在我国各个省份中,5000万以上人口的省份,并不是很多。2022年,湖北省的GDP总量达到了5.37万亿,这是非常不错的发展水平。
湖北省的气候适中,粮食产量很高,而且品种多样。2022年,湖北粮食种植面积7033.43万亩,总产548.23亿斤,连续十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每逢其他区域出现饥荒,朝廷都会考虑从湖广各地调运粮食。例如在影视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中,都出现了从湖广调运粮食的剧情。
目前,湖北省下辖了12个地级市(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1个自治州,合计有13个地级区划。分别是: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自治州。其中,武汉市属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此外,湖北省还有3个省辖市,情况比较特殊,分别是: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
襄阳市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同时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起到了带动鄂西北等地发展的重任。与此同时,襄阳市也是湖北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2022年,襄阳市粮食种植面积792.27千公顷,粮食总产469.33万吨。2021年,襄阳市常住人口520多万人。2022,襄阳市户籍人口580多万人。
2022年,襄阳市GDP总量5800多亿,人均经济属于非常不错的水平。目前,襄阳市下辖了3个区、3个县、3个县级市,分别是: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老河口县级市、枣阳县级市、宜城县级市、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那么,襄阳市9个区县的区划框架,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
襄阳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通江汉、东接汉口,北上中原,西去关中。在我国古代军阀混战或者南北对峙的过程中,能否夺取襄阳,都是关键。例如在南北朝时期和宋金对峙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东线、中线、西线三个防御体系。其中,徐州、汉中分别是东西两线的必争之地,南北双方谁都输不起。
至于襄阳,则是中线的必争之地。南方政权控制了襄阳,既能巩固长江中游防线,又能组织大规模的北伐。北方政权占领了襄阳,直接打开了南进湘粤、东下江浙的大门,对南方政权的长江防线形成居高临下之势,从而可以取得军事主动权。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一直控制着襄阳等地,从而直接威胁了东吴政权的统治核心区。
在南宋时期,蒙古屡屡南下,襄阳属于南宋必须死守的重点。一旦襄阳失守,南宋王朝的荆襄方向会彻底崩溃。关于襄阳的重要性,出现了“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的说法。
明清两朝也给予极高的评价。明代著名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评价襄阳:“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
清代著名学者吴庆焘在《襄阳兵事略》中,认为:“世之言形胜者荆州而外必及襄。其用兵萌于春秋,茁于东汉,枝于三国,蔓于东晋六朝,而樛于宋之南渡。史策具在,可坐而稽也。”清朝文人顾栋高认为:“是时齐桓未兴,楚横行南服,由丹阳迁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武王旋取罗、鄀,为鄢郢之地,定襄阳以为门户。至灭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
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朝几百年时间的调整和完善,基本上形成了各省的基本框架格局。在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湖北省形成了10个府、1个直隶州、1个直隶厅,分别是:武昌府、汉阳府、安陆府、襄阳府、郧阳府、德安府、黄州府、荆州府、宜昌府、施南府、荆门州、鹤峰厅。其中,襄阳府下辖了1个散州、6个县。
分别是:均州、宜城县、襄阳县、枣阳县、谷城县、光化县、南漳县。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时期。湖北省地理位置重要,各地军阀相互进攻,对湖北省各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发展经济的时期。
在湖北省各地,组建了一系列的专区,其中,襄阳专区组建以后,下辖了2个县级市、8个县,分别是:襄阳县、枣阳县、洪山县、宜城县、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光化县、襄樊县级市、老河口县级市。1950年,在几个县部分乡镇的基础上,组建了襄樊县级市,隶属于襄阳专区管理。
1951年,在部分乡镇的基础上,组建了老河口县级市。截至1951年,襄阳市的区划框架,调整为2个县级市、8个县。1952年,孝感专区的随县,划入了襄阳专区管理。同一年,湖北省的郧阳专区被撤销,原本下辖的郧县、郧西县、均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6个县,划入了襄阳专区管理。
截至50年代中期,襄阳专区区划框架,调整为2个县级市、15个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大。1955年,襄阳专区的洪山县被撤销,原本下辖的各个乡镇,划入了周边的各个县管理。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交通、通讯水平有限,下辖的县太多,反而不利于管理和建设。襄阳专区下辖的部分县,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确实存在不小的管理难度。
1965年,湖北省重新组建了郧阳专区,原本划入襄阳专区的6个县,重新还给了郧阳专区。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襄阳专区更名为襄阳地区。70年代初期,襄阳地区的区划框架,进一步调整为1个县级市、8个县。分别是:襄樊市、襄阳县、随县、南漳县、谷城县、枣阳县、宜城县、保康县、光化县。
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湖北省的各个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调整。1979年,襄樊县级市被提升为地级市,出现了襄樊地级市与襄阳地区并立的格局。同时,襄阳地区重新组建了老河口县级市。在随县部分乡镇的基础上,组建了随州县级市。截至80年代初期,襄阳地区的区划框架,调整为2个县级市、8个县。
1983年,襄阳地区被撤销,原本下辖的襄阳县、枣阳县、宜城县、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等6个县,划入了襄樊地级市管理。光化县被撤销,并入了老河口县级市市。随县被撤销,并入了随州县级市。随后,随州县级市开始隶属于湖北省直接管理。
这一阶段,襄樊市的主城区,形成了4个区,分别是: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80年代中期,襄樊的区划框架,调整为4个区、1个县级市、6个县,合计11个区县。随州襄樊市各地的经济发展,枣阳县、宜城县被陆续撤销,组建了枣阳县级市、宜城县级市,继续隶属于襄樊地级市管理。
进入21世纪以后,襄樊市的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2000年,出于城区正规化管理的需要,襄樊市的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被撤销,组建了新的襄城区、樊城区。2001年,襄阳县被撤销,组建了襄阳区。截至21世纪初期,襄樊市形成了3个区、3个县、3个县级市的区划框架。
2010年,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本下辖的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截至这个时候,襄阳市3个区、3个县、3个县级市的区划,彻底形成。出于发展经济的实际考虑,进入21世纪以后,襄阳市陆续组建了经开区、高新区、东津新区等几个新区。这几个新区属于功能型区划,一般不会计算在内。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