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
傣族青年男女以“赶摆黄焖鸡”作为传递爱情的方式,傣历新年的这天,未婚的傣家姑娘要盛装打扮,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等候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
年轻的男子来买鸡,如果一见钟情,姑娘就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身边交谈,若情投意合就端着鸡、搬着凳子到林子里去倾诉衷情。
如果不中意,姑娘就漫天要价,对方感到话不投机,便知趣地走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类似的习俗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勐远仙境原始雨林周围的村落中,至今还有相关的习俗。
这种习俗有最原初的淳朴,给人一种田园诗般的浪漫情怀。
男女朋友
男女相爱并且得到女方家庭的同意后,傣族小伙就要到姑娘家中干3年苦活。
第一年要上山砍柴火,且这些柴火要够10年柴火量。
如果家门口没有柴火就说明这一家没有女儿,只有“赔钱货。”
第二年要上山割橡胶和下田种地。
第三年则要打制银饰,结婚前要亲手为姑娘打制一套银首饰和银腰带作为婚礼。
这三年里小伙子只能睡在女方家的客厅里,等熬过了这三年,再由男方家庭请舅舅或姨妈出面提亲成婚。
当然,如果男方因为工作原因,无法保证三年上门的话,至少也要上门一年。
在勐远仙境的村寨里,至今保留三年上门的习俗。
勐远城子村
不同于汉族,傣家人一直是重女轻男。
村寨里如果谁家生了女儿,就要敲锣打鼓请全村人吃饭,庆祝三天三夜。
若是生了儿子,就会闭门思过三天三夜。
因为傣族小伙子结婚是要嫁到女方家中,当上门女婿。
且出嫁后就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所以当地人都说儿子是赔钱货!
傣族青年结婚是“男嫁女娶”,因此婚礼主要在女方家举行。
婚礼开始前,新郎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头偕老。
迎新
婚礼当天,男方家的亲朋好友会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喜气洋洋地来到女方家,沿途还鸣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
婚礼首先从女方家的门口开始: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
新郎和新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并排坐在花毯前,请和尚念经。
念完后,和尚用彩色丝线分别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
接着,男方要走进女方的家,这需要经过几道关卡:一是到门口时,竹门已经关闭,男方需放鞭炮、付礼钱,门才打开让男方通过;二是登竹楼时,男方被女方的人阻挡,男方需付礼钱才能登楼;三是进了屋后,新娘被藏起来,见不着新娘。
男方需付礼钱和敬酒,几番恳求,几经周折,新娘才被送出来。
这一系列过程包含着考验新郎的意味,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拴线仪式
婚礼中,拴线是核心仪式,象征拴住新郎新娘的灵魂和心,永不分离。
举行仪式时,在竹楼的堂屋里摆上一张小桌,上面放着两个用芭蕉叶做成的圆锥形帽子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鸡各一只。
桌上还放有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如衣服、筒裙、银裤带、手镯等。
此外放着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
拴线仪式开始,新郎新娘并排跪在婚礼桌前,接受老人的祝福和来宾的祝贺。
接着由主婚人致贺词,在座的人们都要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首聆听贺词。
贺词完毕后,新郎新娘每人从桌子上扯下一团糯米饭,在酒里蘸一蘸,然后点鸡、盐和白线等物,每人需连点三次,点完后又把饭团放回桌面。
这时,主婚人拿起桌上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头搭在婚桌上,表示已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从此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接着,在座的老人们也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新婚夫妇幸福吉祥,生的儿子会犁田、盖房,生的姑娘会织布、栽秧……
宴请宾客
拴线结束后,便开始宴请宾客。席间,新郎新娘要殷勤地向宾客敬酒,宾客也会向新郎新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等来活跃气氛。
婚礼过程还要请赞哈来唱歌,参加婚礼的宾客和新人也会一起跳舞,大家通宵达旦的庆祝。
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
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戚,并分别向各亲友送凉米粉一块。
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戚,同时也分别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也要向新娘赠送礼物。
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傣族男女恋爱、结婚、离婚从某种程度上村规甚至要比法律上的规约更为有效,在处理男女关系上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傣族男女从谈爱到结婚,生孩子甚至离婚,都有一系列相关的习俗规则。
勐远村委会关于结婚生小孩等都有明确的民规,大家有时间可以过来勐远仙境这边感受下傣族独特的民俗风情。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