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并肩负着环境教育的责任。夜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教育形式,在国内多家植物园中开展。版纳植物园于2010年,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夜游项目,一直延续至今,现已成为一项颇受游客欢迎的活动。
植物园夜游试图通过自然体验,使参与者亲近自然,同时尝试把环境教育理念贯穿其中,实现“寓教于乐”。这为连接游客游憩体验与植物园教育目标提供了一种可能。然而,对于游客到底能够从夜游活动中收获什么,以及环境教育目标实现的情况是什么,尚且缺乏系统的研究。并且,以往研究主要针对植物园环境教育项目效果进行评估,较少关注植物园环境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
版纳园动植物关系组环境教育研究生马明乐和王雪琦在导师陈进研究员的指导下, 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夜游活动为例,基于方法-目的链理论,对30位夜游活动参与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研究表明,参与者提出夜游最直观的记忆是植物园的动物、植物、讲解的领队及同行的伙伴;而这些动植物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印象深刻的讲解也提升了他们的知识;对自然的新奇感和知识的增加最终让他们感到 “自我满足”、“个人提升”,并增加“保护”意识。夜游活动中新奇的动植物、领队的知识传递、感官的激发是实现个人满足和提升保护意愿的关键。
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学术期刊《科普研究》,文章可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