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十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开幕式现场。王晓东 摄
2019年12月,四川省第十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在宁南县开幕。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的圆满举办,缘于近年来凉山全域旅游发展,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村貌变美了,村民腰包鼓了,致富思路宽了。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凉山实现旅游收入360亿元,旅游产业惠及农民群众14.6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26万人,通过挖掘贫困村旅游资源、创建乡村旅游品牌、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吸纳贫困人口就业、销售旅游土特商品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助力精准扶贫,直接带动8000余户群众增收,1200余户群众脱贫。
乡村旅游发展催生美丽蝶变
走进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彝家新寨,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景区大门、平整宽敞的道路、用彝族元素装饰而成的游客接待中心……昔日里贫瘠的村庄已经变了模样,干净的村道,装饰一新的房屋。
2016年,安哈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靠青山绿水和浓郁的彝族风情,曾经穷乡僻壤的小村庄,如今吃上了“旅游饭”,村貌变美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李桂英的家在安哈镇长板桥村长板桥组,来到李桂英家的小院,她正在院子里织羊毛。“差不多5斤羊毛可以做一件察尔瓦,一件察尔瓦的价格在800元左右。”李桂英说,许多游客都喜欢彝族的服饰,去年卖了30多件察尔瓦,加上卖服饰的收入,差不多有3万多元。
今年50岁的李桂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彝族妇女,没有上过学的她,18岁就开始跟着母亲纺线做衣服。安哈镇没开发旅游之前,全家5口人都在新疆打工。“那时候把地租给了别人家种,家里的房子也空着。在外很想家,可当时家里仅仅靠种地的收入,很难维持生活。”李桂英说,2014年,听说安哈要搞旅游开发,全家人回到了家里。
2015年,家里修了新房子,如今大女儿在家里开了小卖部,自己负责做衣服卖给游客。“如今来安哈玩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打算利用闲置的房屋,开一家彝族风情客栈。”
而安哈镇只是全州乡村旅游发展助力脱贫奔康的一个缩影。
2017年,凉山确定了136个旅游扶贫重点贫困村,并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录,逐步形成“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扶贫模式,按照“十三五”总体创建任务,分年度分批次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
节庆活动助力美丽乡村经济
春赏花,满树和娇烂漫红;夏品果,摘下盘中颗颗香。
四月是采摘的季节,西昌市樟木箐镇丘陵村成为了这个季节的热门出游地,前来采摘樱桃的游客纷沓而至。这里历来有种植樱桃树的传统,樱桃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600余亩。
采摘完新鲜的红樱桃,大家来到村民们开办的农家乐品尝地道农家菜。主人的脸上带着笑容,忙得不可开交,为游客端上了自家的看家菜品,西昌特有的油坛肉,被切成肥瘦相间的肉片,吃上一口肥而不腻。还有夹沙肉、炒野菜、凉拌蕨菜……热情好客的丘陵村用美味招待游客。
近年来,樟木箐镇大力发展鲜果产业,打造“乡村游”重点景区。在樱桃产业的发展带动下,利用自身优势,依托水果的远销和近购,大力发展农家乐经济。
“开杆啰!”在核桃种植大户们的吆喝声中,2017年,宁南县首届核桃开杆节在幸福乡茶岭村拉开序幕,幸福乡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打造核桃品牌,推动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依托特色产业,越西县大屯乡办起了苹果采摘节,大屯乡共有苹果3000余亩,主要有藤木、红富士、巨森等多个品种,色泽鲜艳、口感爽脆、果酸适中、甜度高,头顶“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先后获得“四川省名优果”“四川·中国西部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等光环的大屯苹果备受市场青睐。
在苹果基地,游客如织,道路两旁的苹果已经挂满了树枝,让人垂涎三尺。游客络绎不绝进入果园,感受丰收的喜悦。体验完采摘乐趣后,游客坐在农家小院里,品尝当地特色美味“九大碗”。
一年四季,从春季赏花到冬日里听音乐、吃羊肉,州内各县市根据各自的旅游资源特色、民俗风情,推出特色鲜明、内容精彩的旅游节庆活动,把田园采摘、养生休闲、康体运动等作为吸引点,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以节庆为载体,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丽乡村经济已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强磁场”,据悉,每年州内举办的乡村旅游节达80余个,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推动了乡村民宿发展,拓宽旅游增收渠道,催生美丽乡村经济。
乡村采摘乐趣多。袁蕾 摄
美丽乡村遍地是花处处是景
漫步甘洛清水村,幢幢民居前绿树环绕,只见鲜花绽放,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清水村是尔苏藏族聚居点,初秋,各色秋英花开,映衬着黄墙黄瓦的特色民居,展现出一幅幸福美丽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画卷。
清水村曾经是极度贫困村,全村共214户78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5户。在脱贫攻坚中,该村由东西部扶贫协作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省内对口绵竹市帮扶,于2019年实现贫困村退出、贫困户全部脱贫。
为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的功能和舒适度,2019年底,在各级各部门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启动新村美化工程,修缮花台、村牌、围栏,并播下秋英花。
走进雷波县马处哈新村,一栋栋彝家别院依山而建,平整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
雷波县马处哈、九口、达觉都是极度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发展严重滞后,是典型的“五难村”。在中央纪委、省纪委、州纪委的大力帮扶下,启动了三个村的整体搬迁工作,共安置138户646人,其中建卡户112户515人,配套综合体、幼儿园、民俗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新居建好了,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成为了首选。
“马处哈三峡新村将创建3A级景区。”雷波县汶水乡党委书记刘波介绍说,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马处哈新村依山势而建,后面山上还有一个瀑布,自然景观很好。2019年,马处哈三峡新村栽种了1万多株果实,春天,这里的桃花、李子花将竞相开放,处处鸟语花香。
不仅是帮扶干部们看好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马处哈的村民们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办起了农家乐,我们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只要勤劳,在家就可以致富。”村民马吕几说,在外出打工期间,他曾亲眼看见过一些村庄依靠发展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依靠旅游产业致富,他充满了信心。
盐源县平川镇青天铺村,整合省、州、县扶贫资金改善村内基础设施、结合彝家新寨建设,按照“1+4”工程建设改造,达到A级景区标准,开发乡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体验、运动健身、自然风景观光游览等旅游产品项目。
近年来,凉山大力实施扶贫重点村“1+4”工程(即“乡村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彝家新寨等建设,把旅游扶贫重点贫困村纳入整体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使旅游扶贫村的道路、餐饮、厕所、卫生等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人才支撑,对贫困县领导干部、乡村旅游带头人、贫困群众,分级、分批、分类开展乡村旅游培训。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