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往苗疆的东边缘——看看被称为苗疆东门户的寨头苗寨,寨头苗语为Xens Dox,位于贵州省三穗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
由六个村组组成,其中老寨寨内住有12个房族, 1122户,4689人,素有千家寨之称。其周围有十几个小村寨围护,是该区域苗族居民点的中心。
张秀眉起义时期,寨头首领甘宝牛率领周围十几个村寨苗族义军据守寨头十三年,后清军反扑三年,坚守三年的寨头保卫战,后由于内奸出卖方攻破。因此,寨头被称为千里苗疆东门户。
寨头的苗族文化气氛浓郁,有蚩尤庙一座位于村寨高处,苗族信众众多,香火旺盛,又有家族桥位于其东,每年二月二祭桥活动极为盛大,报保留有苗族的芦笙会活动。民族节日众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
其格局与西江相似,背山面水,居高临下,幢幢的吊脚木楼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寨脚为平坝田土,每到秋日则水稻金黄,景色极为优美。
苗疆水路东大门——偶里
偶里苗语为Fangb Ok,古称“藕洞”,因坝区长满莲藕而得名。南宋嘉定三年(1210)始有人入住,这里就开始有农耕活动,至今约800年历史。
在清代即形成“千家藕”,是锦屏著名的苗族聚居村落,也是黔东南著名的千户苗寨之一。
偶里在清水江东岸的盆地上,有十里坝区,良田千亩,由寨棉、寨欧、寨坐、寨先、寨麻、寨柳、寨伴、寨新、寨夏、寨醒等紧密相连的十二寨组成,十二寨连绵围绕偶里坝区,1420多户,6340多苗民,有龙、吴、王、李、尹、高、杨、贺、舒、袁、孙、范等12个姓氏,依山旁田园相挨而居阡陌如网,古木参天,房舍错落有至,鳞次栉比。
偶里紧靠清水江,利用江河之利,在乾隆年间已经发展成为繁华的千户寨,通过清江水运直销湖南、江浙一带。湖南宝庆等地有商人到偶里街码头摆摊开店,收购本地土特产运销湖广,清水江卦治、平略河段变成偶里贸易的水码头。
偶里虽然很早就接受汉文化,但是依然保留了较多的苗族文化传统,是苗族中部方言东部土语地区的主要代表区,保留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吃甜藤粑,“四月八”吃乌米饭,“端午”节吃粽籽,六月卯日“尝新”等。在节日天,放牛打架、走亲会友、畅饮取乐。
大苗山深处的千户苗寨——高文苗寨
高文村,苗语Dlib Genx,与另外一个大苗寨高武Dlib Wus相近,皆为西氏族聚居地,位于大苗山深处,苗岭南麓,为苗疆南边缘,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距县城融水122公里。
高文村村境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地区,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地区,南端为丘陵岩溶区。中间有大路通过,村寨沿着道路和山坡展开,连绵不绝而形成一个大寨,2013年共计1002户,人口3964人,全村都是苗族人,是我国第一大苗寨。
高文村民间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享有盛名的十八坡”烧鱼节、正月初八芦笙节(阳整芦笙会)、三月春社节、六月初六新米节等,节日期间举行坐妹、对苗歌、苗衣展演等各种民族活动。
湘西的千户苗寨——牛岩苗寨
牛岩苗寨现属于凤凰县千工坪乡,为纯苗族村落,由主寨和5个卫星寨构成,20世纪70年代一分为二,设立牛岩和新坪两个行政村。
但实际上村寨相连,是一个完整的苗族村邑聚落,2010年,牛岩苗寨有1200户,其中主寨有718多户、4000余人。
整个村落杂而不乱,分而不散,不依不离,寨寨相衔又相互独立,风水先生认为,各寨所落的位置正中于“金、木、水、火、土”五个方位。
有枫木寨、黄土寨、野猫寨、大寨、哲寨,各寨名又暗含寨中苗民的姓氏宗派,细考可知苗族人姓中有姓,分支广布。
苗寨供有土地神、山神、日月神等祭坛。寨子正中,亦即农舍四围的千亩平旷之上,突起一座小山丘,叫“土地台”,自古以来供奉着“苗民确信能保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庙。
牛岩苗寨有祭蚩尤的习俗,其节日颇具特色,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椎牛吃猪、婚嫁习俗、苗歌节、斗牛节、过苗年、吃新节、春社节等,在节庆时表演苗戏、吹木叶、唢呐、牛角号、稻草舞、花鼓舞、丁当铃、唱苗歌等。
黔东第一苗寨——亮司苗寨
亮司村又名亮寨,坐落锦屏县之南,隆里古城之东,与黎平县近在咫尺,为苗疆边缘。“亮司”由 “亮寨蛮夷长官司”演变而来。
亮寨接受汉文化较早,汉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出仕宦及贡生以上各种学位的文人270多名,清代举人龙绍讷为亮寨人,是贵州著名的苗族学者,其著作《亮川集》对后世影响很大。
此外,龙绍俭、龙仁山、龙亨极、曾统一等也是出类拔萃的文人。村寨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汉式建筑。古楼、古碑、古井、古墓、古桥、宗祠等古建筑有十余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阳戏、唱酒令歌、吹唢呐、玩龙灯、耍狮子、玩花灯、陪亲婆、摆茶、制炒米等。
该村寨虽然已经基本汉化,但依然认同苗族,其大族龙氏家谱《迪光录》依然记载,“户口”篇称“亮寨司户口人丁俱系黑苗”;“民族”篇亦称“司属村寨苗疆侗地”,并有苗族语言、服饰、习俗之叙述。可见其与中部方言苗族一脉相承,是苗族支脉。
历史上的千户大寨——谷陇大寨
谷陇大寨苗语为Diub Gak,是黄平苗族聚居的大寨子之一,现居住苗族720户,3556人。其中居住雷姓为主,有711户,3521人,雷姓对应的苗姓为Khat Gaf,迁出去的雷姓,也多称Khat Gak。
村寨位于黄平县东南面,属谷陇镇,距县政府驻地37.8公里,谷陇镇政府驻地1.8公里,距州府凯里50公里。村寨背靠高山,面临田坝,寨前一条清澈小溪似玉带环绕,依山傍水,古树参天,木楼依山而建,寨内用青石铺就的道路四通八达,井然有序。
谷陇大寨是苗族歌后阿幼朵的故乡,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25年(1597年),大寨雷姓远祖雷江公从凯里香炉山搬迁到谷陇大寨至今二十一代。
大寨在清咸半年间之前不叫大寨,而称“千家寨”。
大寨到清咸丰1855年前,历经250多年发展,住户达1100多户,分布在大寨附近十余个相接相连的寨子里,被称为“千家寨”。
清咸丰五年(1855年)张秀眉领导咸同农民起义,“千家寨”苗族领袖雷金当率领数百人参加了义军,并参加了黄飘大捷。
义军失败后,清政府对黄平、台据拱一带的苗族起义军恨之如骨,调集重兵对起义军进行残醒镇压,后清军“扫荡”谷陇一带苗族村寨,“千家寨”遭受劫难,村寨大部分被清军烧毁,屠杀苗民数千人,1100余户仅乘200余户,“千家寨”毁之殆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今日才恢复到700多户。
千户苗寨的历史战略价值和当下的文化价值
除了千户苗寨的搜集,今搜集到800户左右的苗寨17座,其中千户6座。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古苗疆地区,其中这些千户苗寨的分布,除了汉化的亮司苗寨之外,大多为苗族文化核心地带和古苗疆的战略要地。
古苗疆东边缘,有锦屏偶里(1400多户)、三穗寨头(1100多户),一个是水路扼守,一个是陆路扼守,是外族进入苗疆腹地的关口。
南有高文(1002户)、高武苗寨(800多户),是融水地区核心的大寨,是为南部苗疆的重要据点;西有格多(760多户),是都匀府进入苗疆的门户;北有谷陇大寨(720多户,清朝时1100户),扼守苗疆走廊;中有雷山西江(1350多户)、开觉,凯里大乌烧、铜鼓,台江交汪、南瓦,剑河高雍、五河,从江大塘(800多户)等苗寨,皆八百户左右。
以此据守,形成古代苗疆鼓社联盟-村邑群落的人文形态。
这些村寨,其中比较荡气回肠的故事,有寨头保卫战,大寨5000人不降的故事,不断的激励我们不屈的追求自由。苗疆边缘有四方大寨扼守,内有各地区大寨为后援,这大概是支撑了苗疆千余年来独立自主到清朝时期的重要原因。
这些村寨,几乎都是现在苗族地区传统文化保留较好的村寨,其中大部分大寨都保留了苗族传统的吊脚楼建筑,是苗族建筑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
西江有完整的苗族鼓社制度留存,寨头的蚩尤崇拜突出,偶里苗汉文化相互融合,高文高武是为苗族南部区域的建筑、风俗习惯代表之地,谷陇大寨是苗族音乐起飞的地方,其身后的苗族人文底蕴养育了苗族歌后阿幼朵,格多苗寨是当地区域苗族文化的中心,中部的各个大苗寨也都是苗族文化的核心区域。
而今日这些村寨也开始发展旅游的重要村寨,梳理好苗族村寨格局,凸显苗族人居景观优势,注意木构建筑防火,注意文化开发过程中的传承,保护好我们的这些村寨。而我们保护好这些村寨,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苗族的文化命脉。
千户苗寨的数据
苗寨(面积由大到小) 户数 人数 苗语名称 锦屏偶里 1420多户 6340人 苗语为Fangb Ok 雷山西江 1350多户 5522人 苗语为Dlib Jangl 凤凰牛岩 1200多户 4000余人 苗语为Nioux Anb 锦屏亮司 1129户 4234人 已汉化,不知苗语地名 三穗寨头 1122户 4689人 苗语为Xens Dox 融水高文 1002多户 3964人 苗语为Dlib Genx 谷陇大寨 1100多户 1100多户 苗语称Diub Gaf
音频阿幼朵
本期责编:九妹 -潘虹
另有6斤装、12斤装,根据大小和个数,分三种包装
“魅力中国城”总分第一名之“黔东南”
黔东南最赞的苗族侗族文化体验游
领队特别定制
欢迎咨询和购买
联系:13595041021(花子)
关注我们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