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内蒙古小伙子乌拉。本人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23日电 题:27天骑行2151公里 内蒙古小伙用单车丈量川藏风景线
作者 张林虎
据说人一辈子,总要去一次西藏。有的为了朝拜,有的为了散心,有的为了遗忘,有的只为西藏两个字……
西藏--一个令人朝思暮想的雪域高原,无数的人们都向往着这片纯洁圣地,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小伙乌拉就是其中的一位。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乌拉是骑单车进藏,难度可想而知。
走在318国道这种超级长的路线和陡坡上,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经历了这次赴藏之旅后,乌拉说感觉自己成长了,拥有了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
图为乌拉和当地群众合影。本人供图
二次进藏圆梦318
“骑着单车穿越318,这是很多人不敢想象的。这是我第二次单车进藏,第一次由于同学受伤半路返回,今年把装备整理好又一次出发。”22岁的蒙古族小伙乌拉说道。
乌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这里因神舟飞船降落而闻名于世。他从成都出发,凭借一辆单车,经过27天的骑行到达拉萨,全长2151公里,翻越了14座海拔4000M以上(其中包含两座5000M以上的高山)的高山,乌拉克服了明显的高原反应及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用两个轮子丈量了川藏美丽风景线。
“一直想远行一次,去一个原始的地方,最终选择了西藏,西藏给我的感觉就是离现实生活最远的地方,最纯洁的地方。”乌拉说。
乌拉,蒙古语意为大山,2017年大学毕业后,从事外卖行业。
乌拉告诉记者,不知何时,心中就有了一个去西藏的信念。他很羡慕那些骑行西藏、穷游徒步或者搭车进藏的人。在他看来,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是无法支撑他们最终抵藏的。
当时,听到他要单车进藏,很多人质疑他,觉得不现实,包括父母一开始也并不同意,但乌拉坚持了。
单车、相机、备胎、雨衣、药品……乌拉踏上了川藏线。
图为乌拉到达布达拉宫。本人供图
在险境前选择坚持
酷酷的头盔,大大的墨镜,色彩醒目的骑行服,擦得铮亮的山地车……每一次出发都是美好的,阳光明媚,一路欢歌笑语。午饭后,在距离雅安大约60公里的地方,乌拉的单车扎胎了。“可能这是川藏线给我的第一次小小的‘警告’吧。”乌拉笑着说。
现实中的困难远远大于预期,乌拉艰难地骑行在318川藏线上,同身边美景相伴的是阴晴不定的天气,一会下雨,一会大风,这对骑行来说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令乌拉印象深刻地是,在翻越二郎山时候,遇到一个从北京出发徒步的老人。老人告诉乌拉,自己已经徒步3年了。“当时想,徒步进藏得多长时间?然而,就在我们在二郎山隧道口休息的时候,老人推着小车也上来了。突然发现老人徒步比骑车都快,老人的精神也鼓励了我。”
“进藏的人很多,大多都是自驾游,骑车的也少,徒步的沿途也有三三两两的,最艰难的就是爬坡,尤其是雨雪大逆风的时候。”谈起进藏的感受,乌拉如是说。
据统计,每年有数万人次尝试骑单车从成都到拉萨,但好多人骑到康定后便放弃了。“康定以西,大部分的山都超过4000米,这不是一般人能克服的。”乌拉说,骑单车穿越川藏线给他最大的感受每个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有多大。
在翻越第一座海拔超过4000米高山折多山的时候,乌拉住在了距离垭口20多公里的地方。当晚突降大雪,但第二天早上他依旧出发了。漫天大雾游荡在山中,乌拉和队友慢慢地到达了垭口,拍完第一张高山纪念照片。
下山的时候,途中又遇到大雪,寒风伴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这样恶劣的天气,走了30公里才找到住宿的地方。下车后,明显感觉头痛,夜里也因为头疼醒来几次,可能这就是高原反应。”
图为骑行中的乌拉。本人供图
成功圆梦收获感悟
虽然气候恶劣,变化无常,但沿途的货车司机向他鸣笛,摩托车和自驾车旅行者都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这一切都让乌拉感到分外亲切,也增强了信心。
乌拉说,在骑行的路上,他遇到的每一个挫折、困难,似乎都预示着到了自己的极限,可是咬咬牙克服过去了,忽然会觉得任何困难都阻拦不自己。每一次突破极限,都让自己感觉距离设定的目标,距离梦想,又近了一些。“往前走100米,就离目的地靠近100米;往前骑10公里,就靠近目的地10公里。”
一路上他累过摔过,也曾感受过孤独,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险要的地势往往无限风光,在和意志“较量”的同时,乌拉看到难得的美景。
“沿途的风景难以置信,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面前,人类显得太渺小。这趟旅程对我来说触动很大,告诫我今后做事要坚持,要更加用心,相信时间不会辜负坚持。”
康定的跑马山、巴塘的溪流花海、仁龙巴冰川、波密原始深林……川藏线的美景,乌拉尽收眼底。在他看来,西藏是人人向往的天堂,那里有白雪皑皑的山峰,湛蓝深邃的高原湖泊。
乌拉告诉记者,沿途的居民对于这种骑行进藏的虽然已经见怪不怪,但还是很热情,都会主动跟你打招呼,会说扎西德勒、加油之类的话鼓励大家。
“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确定了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很容易。如果有梦就去追,有喜欢的人就去爱,如果没有勇气放下生活,那就学会接受,不要丢了生活,忘了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