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读到苏东坡的一首诗《南海浴日亭》: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浴日亭在哪?至今是否还有遗踪?查阅得知,浴日亭在广州黄埔区南海神庙景区内,我特地前去探访。
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据说唐宋时这里三面环水,面向狮子洋。登上山丘,烟波浩渺。早晨红霞初现之时,万顷碧波染上一层金光。旭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如浴水而出,景象壮观。因为这一带古时称扶胥,故而宋元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的首景称为“扶胥浴日”。
山丘被树木遮掩,外面看不到亭。踏着石阶而上,见到一座呈八角形的亭子,两层飞檐。亭子四周绿树成荫。
史料介绍,苏东坡被贬至惠州时在广州停留。苏东坡每到一处,几乎都要拜访当地有名的祠庙,到广州也不例外。苏东坡慕名到南海神庙拜访并留宿,次日早晨,登上浴日亭观海小亭,惊叹大海之壮阔,旭日之辉煌,天地之浩茫,触景生情,感怀身世,写下《南海浴日亭》一诗,后人将此诗刻在石碑上以作纪念。
古人喜爱和诗。大文豪苏东坡诗一出,和者甚众。浴日亭也因此名声鹊起,成为南海神庙的一大胜景和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处。到明代,出生于江门新会的广东诗人陈献章写了一首《浴日亭和苏东坡韵》:
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到湾前。
赤腾空洞昨霄日,翠展苍茫何处山。
顾影末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
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岩万壑间。
后人将陈献章的诗凿刻立碑,与苏东坡的诗刻碑背靠背矗立在亭中。
宋代还有多首写浴日亭的诗。诗人方信孺的《浴日亭》中写到了苏东坡:
亭倚蓬莱几许高,下临无地有惊涛。
坡仙想得江山助,八语端为天下豪。
宋代另一位诗人谢举廉也写下一首《浴日亭》:
粕粕太阳精,浴以沧溟水。
光润无纤滓,畏爱从此始。
现存的浴日亭于1986年重修,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
因为地理环境变迁和城市建设,现在浴日亭所在地距离珠江有数百米远,加上四周树木遮挡无法看到外面,苏东坡登临远眺的诗意已荡然无存。
((3))
苏东坡走过大半个中国,只要他有吟咏或留下手迹的地方大都成为知名景点。
宋元时期“羊城八景”排名第二的“石门返照”也与苏东坡有关。
“石门返照”在今天的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古时这里称石门镇,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因为小北江有一段河道要横穿过一列岩石山岭,两面高岗对峙,夹对如门,故名“石门”。
史料载,宋代石门前后水道开阔,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之际,满天彩霞与云蒸雾蔚的江水交相辉映,红光潋滟,景色奇丽,因而有“石门返照”的美名。
苏东坡从海南北归经广州时游石门北面的灵峰山,当时山在江中,山上有一座小寺名普陀院,风景与苏东坡曾游过的江苏镇江金山寺相似。苏东坡感觉自己好像来过,感叹岁月流逝而赋诗一首《题灵峰寺壁》:
灵峰山上普陀院,白发东坡又到来。
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苏东坡这首题灵峰寺壁诗与他在庐山《题西林壁》而让西林寺声名远扬一样,普陀院也因此而香火大盛并扩建为寺。可惜,清朝时灵峰寺毁于战火,从此湮没无存,只有东坡所题诗的石碑于上世纪50年代末被发现而得以存世。
到了明代以后,由于河道淤塞,“石门返照”的美景也从此失色。
((4))
苏东坡还给广州留下一首与珠江有关的诗。
史料载,古代珠江上有“羊城三石”——海珠石、海印石、浮丘石。海珠石又名海珠岛、走珠石和海珠洲,属红色砂砾岩,长约100米,宽50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变化浮沉海上(广州人称较宽的江河为海)而得名。其位置大约位于今天的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相交处一带。“羊城八景”中宋代的“珠江秋色”、明代的“珠江晴澜”指的就是海珠岛一带景色。
南汉大宝元年(公元958),南汉王在石岛上建慈度寺,俗称海珠寺。苏东坡曾游海珠岛并留下《游海珠寺》诗一首:
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
三杯软饱后,一枕黑酣余。
蒲涧疏钟晓,黄湾落木初。
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明清时期,海珠岛“舴舶渔艇,往来如画图,为粤人竞渡之所。”后来,筑炮台而成为军事要地,民国初年辟为海珠公园。上世纪三十年代,广州修筑新堤,把海珠石炸去表面,填平北面水道,与北岸连成一片。
海珠岛从此不存,苏东坡的诗也再找不到印记。
苏东坡在广州留下的足迹还不仅这些。留待后续。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