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比较的“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间的确有不可忽视的差距,但如果拉开时间线,纵向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只是人生在不同时空的存在样貌而已。」
近日,“毛坯人生VS精装朋友圈”的话题刷屏网络,人们纷纷晒出自己“现实一地鸡毛,朋友圈岁月静好”的差异对比。
在西藏旅游,晚上边吸氧边哭,但朋友圈一定要发“永远自由”;踏青被蚊子叮了一腿包,但还是要嘴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围炉煮茶被高价地瓜气得发抖,但朋友圈文案“偷得浮生半日闲”……
主打一个苦自己可以,但是不能苦了朋友圈。
(网友的精装朋友圈)
草台班子一样的现实生活与手机里精致美好的朋友圈的差异,被网友戏称为从“毛坯房”到“精装修”。
现实可以杂乱无章,但朋友圈一定要风风光光。
精挑细选出角度最好看的照片、用两小时耗费亿点点精力仔细P图、翻遍所有平台找一条合适的文案,早已成为发布朋友圈的基操,一点差错都会导致“精装房”的不完美。
有人表示不理解“假不假?这样活着好累啊”,也有人乐在其中“没错,我就是strong(死装),怎么了?”。
诚然,“精装修”的朋友圈在某种程度上是虚假繁荣的体现,在光鲜表面下无法被忽视的是需要花大力气来建设的“毛坯人生”。
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精装朋友圈”的合理性,作为对现实的想象与超越,作为对人生的装饰与点缀,它体现出的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断找寻。
一、假亦真时真亦假:朋友圈内的虚假繁荣
作为重要的自我展示、生活分享平台,朋友圈是他人了解自己的第一张名片。
微信添加好友后,人们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下意识地点开对方朋友圈,观察TA的朋友圈头像、签名,再到每一条内容的文案和图片,甚至朋友圈开放时长……
以上种种构成了可供无限解读的朋友圈文本,在一次次编码和解码中,人们对彼此的社交印象逐渐确立。
基于朋友圈的判断不一定正确,甚至有时候让人啼笑皆非,但不可否认的是,朋友圈对人们的社交形象塑造发挥着巨大作用。
(网友对朋友圈的评价)
经常有人在某平台上求助“朋友圈怎么发才高级”“朋友圈评论怎么夸”,甚至豆瓣成立了“朋友圈经营指南小组”,重点研究“这些照片能发朋友圈吗”“这个文案写得有趣吗”“这个评论如何回复”等人际交往领域的永恒之问。
发布朋友圈前精心策划、反复编辑,回复评论时字斟句酌,甚至连每个表情的使用都经过慎重考虑,朋友圈经营演化成“足够写满一百个科举场”的高深学问。
(以“朋友圈”为关键词搜索)
我们渴望与周围人建立情感联系、得到认同,不止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也因为情感支持作为生活动力来源之一至关重要。
但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等社会变迁使社会愈发呈现出原子化特征,我们在真实生活中与周围人匆匆擦肩而过,更大程度上依靠网络获得情感支持。
朋友圈作为重要的赛博社交空间,圈内的点赞评论取代了真实交流互动,完成一次次情感代偿,结果导致朋友圈与现实生活前台与后台边界变得模糊,人们常常将朋友圈内容与真实生活划上等号。
“朋辈焦虑”因此蔓延,发的人担心“为什么这条点赞量这么少,是因为大家都不喜欢我吗?”看的人焦虑“是不是只有我是如此普通且平庸?”
(朋友圈焦虑)
进而引发恶性循环,朋友圈开始从映照现实发展到美化现实,甚至于扭曲现实。
大家展示出来的全是成功人士般引人艳羡的生活:今天马尔代夫度假,明天东京旅行,朋友圈定位全球跑……
为了应对这种焦虑,有人选择关闭朋友圈,有人则“打不过就加入”,不就是strong吗,谁还不会了?
(朋友圈焦虑)
朋友圈里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的人设背后,是恨不得马上与世界切断所有联系的暴躁打工人;表面上与蓝天白云美美合影笑得灿烂,真实情况是驱车数小时到网红景点结果大失所望还碰上阴天。
有博主发布视频,坦然承认“我根本吃不惯那家餐厅,但是它贵,显得我很有格调”“就是想装个大的,就是想让别人夸我”,甚至在同伴承认了自己练吉他也是为了“装”后,她欣慰一笑“你长大了”。
(网友的精装朋友圈)
“精装朋友圈”的发布者现身说法,主动“揭露真相”,让人们恍然意识到:大家好像都在假装成熟,假装精致,世界果真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选择性地将生活进行切片和放大所营造出的“似乎过得很好”的虚假繁荣背后,精装朋友圈掩饰下的真实生活面貌,只有自己知道。
二、精装朋友圈:为毛坯生活镶嵌花边
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是杂揉了亲戚圈、工作圈、好友圈的黑箱。
我们难以确保每一条发布的内容被谁看到、又会引发怎样的结果,虽然有分组操作支持“指哪儿打哪儿”,但任何误差的出现所带来的后果都可能是“致命”的。
悄悄吐槽老板结果忘记屏蔽同事,结果第二天因左脚迈进办公室被开除;请假出去玩没有屏蔽老师,然后直接被抓包写检讨;深夜emo第二天还没来得及删除“电子呕吐物”,就被无数亲朋好友发消息关心:“你怎么了?”
(朋友圈忘记分组)
为了避免这种错位的尴尬,朋友圈作为表达真实情绪与外部社交压力共同作用的受力体,发布时必须慎之又慎,真实生活与以朋友圈为代表的网络空间的距离需要进行微妙地衡量。
就像最近大热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简庆芬 和Reb ecca互相通过社交媒体窥视对方的生活,虽然实际双方都各自面临难以突破的困境,但社交媒体中呈现出的永远都是删改后的“每天都有惊喜”,而非真实的“每天都有状况”。
(《不够善良的我们》剧照)
人人都清楚“精装朋友圈”是虚假繁荣,它与“毛坯房人生”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人人都还是依旧沉迷在朋友圈的装修大业里无法自拔。
图片还是要P的,文案还是要挑的,生活的松弛感要狠狠地用力拿捏。
看似别扭的行为,其实隐含了人们在想象中的生活与现实的差距不能跨越时,难以排解的矛盾心理,以及期望通过脱轨行为对日常和平庸进行反抗。
繁重的生活压力下,像毛坯房一样并不光鲜亮丽,简单甚至堪称简陋的人生才是普通人常态。
人们难以时时刻刻保持时尚的穿着,精致的妆容,像售楼处的样板房一样规规整整、光鲜亮丽的生活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但精装朋友圈就像是破旧老小区外墙青翠的爬山虎,虽然不能为小区的改造提供任何真实有利的帮助,但至少路人经过还能赞叹一句:“嘿!看起来还挺有活力。”
“宁愿看精装朋友圈,也不愿意看负能量的哭诉”,这种旁观者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点出了“精装朋友圈”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作为“毛坯人生”的装饰存在的“精装朋友圈”,带来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