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这种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蓬勃发展起来。由于乡村旅游受益面广,对改变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旅游受到各级政府以及专家
学者的高度重视,贵州乡村旅游业也随着全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
1贵州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历程回顾及现状分析
1.1贵州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历程回顾
贵州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历史境遇与地理环境的馈赠与必然选择,众所周知,贵州是经济不发达省份,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不高,以农业经济为主,全省3869万人口中有85%居住在农村,同时贵州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数的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另外,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92.5%。因此,在历史、经济、社会、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省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大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落后,发展现代农业受到产业资源的制约,然而,正是由于陡峭峰岩阻隔了工业文明的浸染,才使承载着独特民族意想和久远历史痕迹的民族文化,以及蕴藏着质朴民族生活方式的原生态文化成为开发贵州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并且与秀美的自然风光一起共同见证贵州发展旅游业的前景。
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旅游业相关的住宿、餐饮、购物、交通、娱乐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农民就业不离乡创造条件,鉴于此,贵州省旅游局针对旅游业的特点以及本省旅游资源状况,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省旅游局就选择安顺的布依石头寨、黔东南的上朗德、南花、青曼、西江苗寨,麻塘革家寨等民族村寨进行旅游扶贫试点,期待通过开发乡村旅游来带动落后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经验不足认识有限,乡村旅游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没有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一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被破坏,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建筑被不和谐的现代建筑所替代,降低了当地农村的旅游价值,破坏了生态环境。镇山村现代建筑就是一个例子。
1.2贵州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贵州乡村旅游业的资源禀赋、发展思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模式构建以及经济效益,可以对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现状进行梳理。
十多年前,由于我省道路交通状况以及旅游产品的营销意识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制约了贵州省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很多村寨旖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民风民俗、古朴的农耕生活、传承千年的民间工艺、仍然是“养在深山人未识”,而这当年的遗憾却反而使得今天的贵州乡村旅游业更具后发优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考察贵州时高度评价贵州的乡村旅游资源,他认为“像贵州这样保存大量`活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地区,在世界和中国已不多见”。如此珍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必然期待高品位开发,为了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我省乡村旅游业,在贵州省政府以及省旅游局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先后与法国、爱尔兰、新西兰、奥地利、美国等国在乡村旅游规划、示范项目、人才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其中与新西兰政府合作在巴拉河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已建成,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与世界银行合作,贷款到的6000万美元将用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香港邢李原基金会也已确定,将无偿捐赠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贵州旅游职业教育学院建设。这些合作项目,对贵州高起点开展乡村旅游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除了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与模式外,在不断的旅游实践中,我省自主探索的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游,已形成了农业观光、、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农家乐”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得到广泛认可的“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天龙屯堡旅游模式,和“工分制”的朗德模式,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步子越走越坚定。据统计,2005年,全省开展乡村旅游村寨已达一千多个,接待旅游人数1084万人次,占全省接待旅游人数的34.7%,旅游收入20.99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8.36%,乡村旅游者的人均花费193.5元,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5.5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就业人数的39.76%。
2贵州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的意义
2.1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含义
在一定乡村生活环境中的村民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情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因此整个社区环境以及社区人民与自然所建构的生活氛围都是开展乡村旅游所要依托的重要资源,如果开展乡村旅游不能够给已经提供了资源与服务的人们带来相关的利益,那么,乡村旅游必然会因为其不断被打扰、被影响的自然生活状态与消耗掉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应得的补偿而遭到当地居民的怨恨与对抗,从而打破原本和谐的社区生活,生态环境也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补而日趋恶化、最终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因此,乡村旅游必须要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从而达到保护社区利益的目的。”参与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它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面广、示范性强、效益的长期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特点。同时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乡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真正有效地减少城乡之间越来越大的差别,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总之,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就是要让社区居民作为利益主体之一,去分享开发带来的成果,同时,也要求社区居民积极投身到旅游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中,以自己诚实经营、文明待客的精神风貌去维护社区的形象,以主人翁的责任心去保护旅游资源,努力提高自己旅游接待方面的相关技能,并通过接受相关培训学习旅游知识,从而为社区旅游规划、旅游产品的开发献计献策。
2.2贵州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1)在经济效益方面,参与式乡村旅游是乡村居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餐饮业、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参与式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当地居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天龙屯堡开发乡村旅游以前,过去只能卖两毛钱的零散葵花子,现在以葵花饼的形式出售,价格却为2元,是过去的10倍。长期以来,只为屯堡人自己食用的酸辣椒、血豆腐、盐酸菜等传统食品成了游客喜爱的佳肴。地戏脸谱、屯堡人的宽衣大袖服装经加工也远销中外。2005年,销售旅游农副产品、工艺品收入为300多万元,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40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共有各类经营户276户,占总农户的22.7%,年总收入达460多万元。全村直接参加旅游就业的人数为147人,间接就业人员达680人。但是,如果有大量外地人参与到当地的旅游开发当中,他们占据了一定的就业比例,就会使当地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或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出社区,出现漏损现象,使旅游地成为“旅游飞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可减少外地人进入的机会,从而相应地减少旅游漏损量,提高旅游乘数效应,发展民族经济。
2)社会效益方面,参与式乡村旅游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风光为载体,以村民的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为依托,以不同于城市生活的行为体验为收获的旅游方式,因此,村寨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社区居民本身就是构成激发游客产生旅游动机的外生性因素。人都有追求新、奇、异的原始冲动,因此,只有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才会对城市人产生吸引力;当然,城市居民的观念、行为模式、甚至服饰举止也会成为乡村人模仿的对象。所以,只有通过参与式乡村旅游,村民将自身利益与旅游业挂钩,村民才会将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将坚定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主动承担开发适应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并在不同文化不断碰撞中,逐渐发现自身价值与魅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也只有这样,作为旅游产品提供方的村民,才会将自己本真的生活形式与民族文化呈现在游客面前,旅游者才会获得满意的旅游经历。例如,在天龙屯堡乡村旅游开发前,当地40岁以下的妇女几乎都不穿传统服饰,随着天龙屯堡社区旅游的开展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当地人因为感受到“穿上传统服饰东西都要好卖些”如今大多穿上了传统服饰,当地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如:银饰、面具、凤阳服饰,因市场需求的扩大重新得到发展,传统的地戏又受到重视和发掘。
3)生态效益方面,参与式乡村旅游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社区参与能使居民认识到旅游业是能为他们带来长久丰厚利润的产业,而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社区居民会对环境尽心保护。他们在参与旅游规划时,会对环境质量、游客容量等问题给予关注,并监督和指导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环保政策和环保行为,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受旅游业对环境的要求以及在社区的监督下,参与旅游开发的农民开始关注环境卫生,注重环境保护,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农民更注重环保,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人们对环境的态度从漠不关心到被动关注再到主动保护和建设,从而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没有开发旅游业以前,天龙村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现在为了留住客人,天龙村村民开始重视村寨卫生,人们不仅仅打扫好自己的院落,还配合旅游公司搬运走垃圾,清淤河道,使村寨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3郎德、天龙屯堡、镇山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模式比较
3.1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苗族社区乡村民族旅游开发状况分析
1)旅游吸引物及旅游项目:该社区是贵州省20世纪80年代初即确立的民族建筑省级文物单位,1987年率先于贵州省开发乡村民俗旅游,其主要旅游吸引因子是郎德苗族村寨自然风光、苗族歌舞、苗族人民生活以及劳作方式等苗族风情与苗族文化。旅游项目主要是集体接待表演、参观寨容寨貌、参观民族陈列室和杨大六故居、购买民族工艺品和吃农家饭等。
2)村民参与旅游的情况分析:郎德村居民参与旅游主要体现在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集体接待表演、民族工艺品的制作与销售、村寨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郎德村民参与面广,几乎涉及了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在利益分配上,郎德寨即按照“所有的人都为村寨的建设和保护出过力,应该家家都受益”的原则坚持“工分制”,即按照接待旅游团队观赏民族表演的职能分工,全村以户为单位,每场表演每户均有成员出场,分别承担接待、表演、后勤等工作并分别记工分1—20分不等。一场表演收取旅游团队500元表演费,每月按工分结算分配给每户村民。分配节余,则用于维护村里的建筑、道路,赡养孤老和为全体村民上交部分税费。
3)郎德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评价:郎德苗族社区乡村民族旅游开发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妇女地位;解决不同年龄结构的就业问题;利益分配公平、公开,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但其观念陈旧、固步自封;延续十多年的“工分制”;阻碍旅游开发方式的创新,农民参与行为不能适应旅游经济发展要求。
3.2平坝县天龙屯堡社区文化旅游开发状况分析
1)旅游吸引物及旅游项目:天龙屯堡也是贵州省民族建筑省级文物单位,该社区旅游兴起去2001年,其主要旅游吸引因子是天龙古镇的自然风光、包括天台山、五龙寺、石头建筑以及地戏表演等屯堡文化。天龙屯堡的旅游项目主要是游览屯堡古镇,参观天台山、五龙寺,在茶驿站喝茶,观看地戏表演,购买民族工艺品和吃农家饭等。
2)村民参与旅游的情况分析:当年,当地政府将50年经营权转让给由三个当地屯堡人共同出资100万元组建的旅游公司,开贵州省社区自我市场开发乡村民俗旅游之先河,形成了今天蜚声国内国际的“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天龙模式,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做好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为公司创造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公司精心做好宣传、市场、管理、经营、投资;旅行社做好客源市场营销,组织旅游团队;农民旅游协会负责处理好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各种关系,维护村寨的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等,天龙屯堡村民主要以参加地戏表演,参与旅游接待任务、制作与销售相关旅游产品、自主经营餐饮、运输、农副产品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业,在旅游规划、决策上主要由公司依据自身的发展思路进行,当然,农民旅游协会可以组织的形式表达民意。在利益分配方面,由公司统一景区的经营管理,统一收取门票,并负责整个景区内所需的费用开支,同时对门票收入进行再分配,即上交政府税收和公共性开支、村委管理费、农民旅游协会基金和各种活动费用、旅行社市场拓展金等。参与接待工作、地戏表演的村民收入主要来自于按劳发给的工资,自主经营的村民自负盈亏,公司不提成任何费用。
3)天龙屯堡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评价:天龙屯堡社区旅游改善了当地的卫生状况,带动了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大部分农民脱贫致富,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同时,天龙屯堡在这样的市场化运作下,既获得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又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被省、市、县评为“文明示范村”,“全省旅游先进单位”、“贵州省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然而,如何将眼前利益与天龙屯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3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状况
1)旅游吸引物及旅游项目:镇山村九十年代被列为贵州省民族文化保护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年获批建贵州露天民俗博物馆,其后又与挪威合作共建为贵州生态博物馆。其主要旅游吸引因子是镇山村依山傍水的石头建筑、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布依族风情。镇山村的主要旅游项目有游览村寨秀美风光、参观寨中营盘、武庙等古建筑、划船、吃农家饭、唱卡拉OK、棋牌娱乐等。
2)村民参与旅游的情况分析:镇山村民参与旅游主要体现在旅游接待上,如以家庭为单位开饭馆、歌厅、出租棋牌、出租游船、出售工艺品、卖烤豆腐、卖水果、熟玉米等。参与层面低,一村民曾坦言:“如何搞好旅游不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思考也仅仅是想想而已。”镇山村旅游接待户占30%,非接待户占20%,二者兼营的占50%,一些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农户在农忙的时候务农,平时就参与旅游服务。非接待户一般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或者经营能力、经营条件欠缺的农户,这部分农户主要以农业为主。在利益分配方面,门票收入由政府收取代管,门票费用主要用于镇山村公共设施建设。村民主要依靠农家饭等获得收入,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相对靠近水边或者地理位置比较好的农户占区位优势,收入相对好,而对于一些地理位置欠佳的农户则相对低一点。
3)镇山村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评价:在旅游开发以前,镇山村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开始以后,村民逐渐转向了旅游接待,在94-95年间,旅游接待年收入达到人均3000元左右。在10多年的旅游接待过程中,许多人将本民族文化逐渐淡忘,很多40岁以下的布依族人连自己民族语言这个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都丢失了,更别谈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走不长远的。现在到镇山村旅游的人数在逐年减少,因为人们认为一个普通的山寨没有多少旅游观光的价值,尤其是在具有多姿多彩民族风情的贵州,在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的时代,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没有市场的,所以镇山村乡村旅游的衰落也就不难理解了。
4贵州参与式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与发展思路
4.1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由于贵州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对乡村旅游业的深刻理解,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有限,只能通过参与乡村接待工作来分享部分利益,没有能力承担旅游决策与管理工作,因此容易出现利益被旅游企业以及外来投资者带走的“飞地效应”。
2)由于村民对民族乡村旅游认识不够,因此,常常会受到异地文化的冲击,表现出缺乏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从而没有自信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工艺品制作缺乏民族文化底蕴,甚至有的将异地粗糙的工艺制品作为本地旅游产品,因此丢失了创造利润的空间。同时,充满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没有被作为旅游产品有效开发出来,一方面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分享利益的机会。
3)由于村民缺乏服务意识,不能很好转换农业生产与旅游接待之间的角色关系,在旅游接待服务中的粗糙与懒散破坏了游客的满意度,无法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
4.2促进贵州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1)加强宣传教育,为村民提供切实可行的技能培训工作,并将技能培训与岗位工作以及利益分配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村民旅游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增强其对旅游业的理解。
2)建立健全保障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完善社区自治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社区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将社区参与旅游开发、规划和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
3)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社区参与旅游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社区获得均衡的利益回报,激发他们参与旅游的热情。保证社区居民具有优先就业权,给予居民入股参与经营的机会,使居民成为真正的主人,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