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发 杨勇杰 欧正进 廖科鹏制作)
央广网贵州11月9日消息(记者周娴 见习记者张翼晶)走进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弄染村,村中心广场处的一座老房子格外引人注目,房屋的土瓦、石墙在时间洗礼下略显沧桑,门上“弄染结盟名垂青史,彭陆协定功著千秋”的对联,常常留住路人的脚步,驻足观望。
陆瑞光纪念馆(央广网发 杨勇杰 摄)
1935年4月15日,红三军团过境沙子沟山槽期间,当地布依族首领陆瑞光深明大义,不仅热情接待红军,为红军补给,还收容了十余名红军伤病员,为红军顺利过境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难得的是,他在红三军团首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教育下找到了奋斗目标,毅然与红军签下“反蒋作战协定”,同意红军留下干部指导武装斗争,成为红军途经贵州民族地区成功实践“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范例。之后,由于陆瑞光的一系列革命行动动摇了国民党当局对镇宁、关岭、紫云等民族地区的统治,1936年12月26日,反动军阀杨森设计抓走了陆瑞光。1937年春,陆瑞光在贵阳八角岩被枪杀,年仅36岁。
陆瑞光与红军首长签订反蒋协议旧址(央广网发 镇宁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是革命先烈陆瑞光的故居,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有效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我们把这个老房屋修建成烈士纪念馆。”弄染村村支书王荣珍介绍道,“现在这里每年都要接待很多党员干部与社会各界人士,新党员在这里入党宣誓,老党员在这里重温誓词,尤其是清明前后,来扫墓、祭奠的人很多。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引来了不少游客,让我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陆瑞光与红军首长签订反蒋协议旧址(央广网发 杨勇杰 摄)
“陆瑞光老前辈他的革命烈士的精神,值得全村去学习的榜样,因为他的精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王荣珍说。
“弄染结盟”是红军途经贵州民族地区成功实践“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范例,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之一。
陆瑞光纪念馆(央广网发 杨勇杰 摄)
“为缅怀革命先烈,弄染后人把陆瑞光的老房屋改建翻修,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学,传承爱党爱国与奋斗拼搏的精神。2015年,镇宁自治县政府在县城修建了陆瑞光纪念馆,让这个故事,这些精神得以广泛传播。”王荣珍说。
陆瑞光纪念馆内部(央广网发 杨勇杰 摄)
转眼间,86年过去,在这份红色光辉的照耀下,当年落后的弄染小山村旧貌换新颜,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全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红色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打造也是弄染村乡村振兴计划中的一张“王牌”。陆瑞光故居、山洞里的红军指挥部、红军走过的路线……当年红军长征时在弄染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红色基因,这些红军革命活动遗迹成为一处处弘扬长征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韦明周一家便是弄染村红色旅游产业的获益者,他家的两层小楼房就修在村中心广场旁,每年前来学习的游客很多都会到他家吃饭。久而久之,现在有需要的游客甚至会提前打电话联系韦明周,让他备好食材。“近几年村里的基础设施好了,前来祭奠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韦明周说。
弄染主寨门(央广网发 镇宁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弄染村里现在主要以李子种植为主,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几乎每家都种得有李子,李子种植已经成为该村获取收入的主要产业。
据了解,2017年以来,弄染村发展蜂糖李、四月李种植共3000多亩,带动全村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到3万元。除了李子外,弄染村合作社还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下,打造了一处生猪养殖场,采取“合作社 贫困户”的模式,与贫困户签订保底分红协议,发展养殖杂交优质商品猪100多头,经过出栏后,如今还剩30余头。
弄染村新貌(央广网发 杨勇杰 摄)
“红三军团经过我们镇宁的时候,给镇宁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镇宁自治县党史办主任陈廷才说,“我们一定要充分的把这个红色资源挖掘出来,把它利用好,成为引导和教育镇宁干部群众延续这种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激励和鼓舞我们的斗志,把我们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好。”
弄染梯田风光(央广网发 镇宁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0年,弄染村被列入贵州省首批10个最美红军村落之一。借此契机,镇宁自治县推动红色旅游产品业态开发,积极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弄染村着力推进“红色旅游+”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业新业态,把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让乡村变得更美丽。
(周娴)
【责任编辑:张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