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的苍茫大山中,在黔西南1.6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汉族等35个民族,经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如今总人口已达365万。
在黔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许多世界级、国家级重要地质遗迹:气势恢宏的万峰林、碧波荡漾的万峰湖、拔地而起的泥凼石林、巧夺天工的马岭河峡谷、两亿多年前的“贵州龙”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的“兴义人”化石……这些奇特、丰富、系统、精美的地质遗迹资源,不但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地质科学家到这里开展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旅游,为不断加强辖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研究、科普以及成果利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镇馆之宝——5.2米的鱼龙修复图
依托上天赐予黔西南的自然资源遗迹,兴义地质公园应运而生。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兴义国家地质公园;2015年5月,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以国家地质公园为基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兴义世界地质公园;2023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估,兴义世界地质公园获得通过,即将正式成为我国新增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为了保护以“贵州龙”为代表的兴义古生物化石群,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投资修建了顶效贵州龙博物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和兴义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以下简称“三馆”)。“三馆”的建设,既为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开展科考、科研、科普、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也为世界各地游客了解地质科学、观赏地质遗迹、探索地质奥秘开创了良好途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三馆”的神秘面纱,一览它们的容颜。
顶效贵州龙博物馆
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公开报道了“贵州龙”化石鉴定结果,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报道指出:贵州兴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同时发现海洋性动物和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地方。1995年,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赵喜进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刘东瑞考察研究后认为:贵州兴义是中国的“龙乡”,其化石是研究早期海相化石很珍贵的科学标本,也是研究早期爬行动物演化不可多得的化石材料。
顶效镇绿荫村,草木葱茏,生态良好。这里是第一块“贵州龙”化石出土的地方。1957年,时任国家地质陈列馆副研究员胡承志在顶效镇绿荫村考察,首次发现“贵州龙”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研究认定,命名“胡氏贵州龙”。这块现存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珍贵化石,是亚洲第一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是地质科学界讲好地质演变和地球故事的重要物证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顶效贵州龙博物馆评估
顶效贵州龙博物馆,就是为了保护“贵州龙”化石专门建立的一座博物馆。该馆坐落在顶效镇绿荫村,始建于2000年11月,2003年9月建成开馆,馆舍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平方米。此馆建成之后,成为黔西南州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自然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大学教学实践基地。馆藏各类化石标本769件,主要产自附近的后龙山,以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主,除了“胡氏贵州龙”,还有鱼龙、欧龙、幻龙、盾齿龙、兴义欧龙、意外兴义龙、绿荫顶效龙、亚洲鳞齿鱼、东方肋鳞鱼、中华真鳄鱼、贵州优美弓鳍鱼以及菊石、海百合等等。
为了进一步保护和研究这批化石,1995年6月16日,贵州省文化厅召开了“贵州龙保护开发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再次肯定了这个化石群的科学意义。当年,贵州省将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的光堡堡、浪幕一带“贵州龙”化石产地列为省级保护单位,这是贵州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产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绿荫村因“胡氏贵州龙”化石的发现被誉为“龙的故乡”。为保护化石,村里专门推荐了4名热爱文物、责任心强、在群众中威信高的村民组成义务文保小组,负责协助贵州龙博物馆开展化石保护相关工作。
在这里,通过对相关化石标本名称、产地、特征等情况的了解,人们终于明白,原来“贵州龙”不是恐龙、海百合是动物不是植物。它们有的形体纤细,姿势优美;有的体躯巨大,雄健有力;有的外形怪异,超凡脱俗。这些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完整或不完整的海生爬行类化石被人们从山山岭岭上发掘出来,标志着在地下沉睡了两亿多年的古生物被唤醒,它们用自己的骨骼向人们“讲述”着两亿多年前的生命历程。
在这里,人们还能明白什么是“三叠纪”。地质科学家将地球形成以来的46亿年划分为若干个地质年代。其中,古生代中有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中有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中有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就是地质年代中的第四纪。三叠纪介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中的第一个纪,距今约2.5亿至2亿年。
走进绿荫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石块或泥土,散发出远古生物的气息。穿越时空交织的隧道,我们仿佛听见了亿万年前此起彼伏的阵阵涛声……(文/图 黄志才 邹付华)
#网络中国节·春节
#锦绣中国年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李颖
本期二审:魏浩然 舒鹏倩
编务终审:查必芳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中国黔西南、黔西南山地旅游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www.qxnrb.com
官网:www.zgqx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