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巩固西藏防务,防患于未然,安成通过亲身勘察和多方详细查询,将心中河山绘于图中,其中所饱含的忧患和倾注的心血从图中可见一斑。
路线起点定在哪?
将《清朝官员进藏路线图》从右往左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城,城中房屋密集,城门上写有三个字“打箭炉”。
打箭炉,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康定市的旧称。为何要将“打箭炉”作为进入西藏的起点?这要从打箭炉的地理优势和政治历史环境说起。
自唐代开始,青藏道 (即唐蕃古道)一直是连接汉藏官方往来的主要路线,川藏道仅仅作为茶商入藏之路发挥着辅助作用。但到了明代中后期,青藏道常常遭受劫掠,变得不易通行,于是川藏道开始取代青藏道,成为沟通内地和西藏的正式官道。
打箭炉正是川藏官道上的要冲。特别是经历了清朝时的几次战事之后,打箭炉的战略地位优势更加突显,从而逐渐成为康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塞。从打箭炉往西,称为“出关”,而往东行,则称为“入关”,作为沟通内地和西藏的“门户”,安成在绘制进藏路线图时,自然就把这里作为进藏的起点。
哪条路安全又方便?
由打箭炉出发,具体如何进入西藏呢?
在图的右下方有题记: “由炉出口赴藏,共有北中南三道。出炉关北门,由草地直达前后藏,最为捷径。中道出南关偏北赴察木多,皆番商茶路。南道由里巴察拉各台行走,驻藏大臣暨各官兵驰驿所经。因南路天气较暖,居民稠密,易于催办夫马,替还乌拉,然弯曲如弓,道路迂折耳。”
题记中描述了东起打箭炉,有北、中、南三条路线分别向西行至察木多 (今西藏昌都)。题记的这番描述,使得三条路线的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北路:距离最近,从打箭炉的北门出发,经过“霍耳、竹窝、甘孜、瞻对、德格、热丫前进,经类乌齐及纳克舒、三十九族等处”,可以直达前藏拉萨地区。这条路线上,沿途都是草地,没有高山峻岭,但是居民少,常常走很远都见不着人烟,也没有驿站,很不方便。
中路:从打箭炉南门出发,是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的茶马古道,习惯上被称为“川藏商道”。
南路:也是从打箭炉南门出发,自打箭炉经里塘、巴塘、芒康至昌都,这是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 年)开辟的川藏南路大道,沿途设立粮台、驿站。由于这条路主要供驻藏官兵和输藏粮饷来往使用,故习惯上称之为“川藏官道”。
中路和南路在昌都汇合,这里已经进入西藏的大门。由昌都起又分为两路,至拉萨汇合。一路由昌都经洛隆、边坝、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至拉萨,一路由昌都经三十九族至拉萨。
但是路线并未结束于此。从拉萨出发继续西行,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此处再分为两路至我国西藏边境的三座要塞,一路到北边的阿里,一路到南部的济龙和聂拉木,最终西抵俄罗斯边境和廓尔喀 (今尼泊尔)边境。
山路弯弯,有多长?
据清代《西藏图考》, 从打箭炉到拉萨,共有“5500里”,走这条路需要多长时间呢?
先来看看最快的。南路的驿站承担着传递文报、沟通中央与西藏地方信息的功能。在清代文献《驻藏须知》中详细记载了自打箭炉至拉萨递送公文折报的转递时刻,计算出来共需约11天,可谓是飞速了。
而在清代入藏官员的游记中,由于一路崇山峻岭、河网密布,动辄需要数月,有的甚至需要几年。
举个例子,清光绪年间,新任驻藏大臣有泰赴任,1903年11月27日从打箭炉出发,1904年1月8日到了昌都,在此停留一周后,于2月9日到达拉萨。驻藏大臣进藏,所具备的条件是当时最好的,不缺钱粮和马匹,即使这样也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才到达。
在清代的各类官书、方志及游记中,对自川入藏的道路记载非常详细,此地图又为文字记载增添了直观的形象印证,诠释了川藏道的走向、方位、所经处的环境等地理特征。图中不但标注了大的驿站名称,而且对尖宿处,即吃饭和住宿的地方也做了明示,着实为进藏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是地图,还是山水画?
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清朝官员进藏路线图》实在不能称为一幅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它并不精确,无比例尺,也没有地理学符号标注,看起来倒像是一幅颇具文人风格的山水画。这却体现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特色和古人智慧。
中国古代地图的传统绘制方法,主要有 计里画方、传统形象画法以及经纬度测量等几种。
所谓 计里画方,简单说就是在地图上绘有网格,并注明每格多少里。如北宋年间所编制的《禹迹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这也是目前所存的最早的计里画方地图。
传统形象画法则是古人长期使用的一种绘图方法。它吸收了以表现山水为主题的中国画绘制手法,见山画山,见水画水,将地形、地物等要素用形象逼真的方式记录下来,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山水画式的地图。
所谓 计里画方,简单说就是在地图上绘有网格,并注明每格多少里。如北宋年间所编制的《禹迹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这也是目前所存的最早的计里画方地图。
传统形象画法则是古人长期使用的一种绘图方法。它吸收了以表现山水为主题的中国画绘制手法,见山画山,见水画水,将地形、地物等要素用形象逼真的方式记录下来,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山水画式的地图。
经纬度测量则是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而被逐渐采用的方法,如清代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最早绘制的大型实测地图。
经纬度测量则是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而被逐渐采用的方法,如清代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最早绘制的大型实测地图。
可见,安成的这幅地图采用了传统形象画法,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黑色虚线连接的入藏路线,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通天河等河流的流向,沿途的土司地界、城郭村寨、寺庙名称、戈壁草地、山脉走向等标注,拉萨的布达拉宫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尤其醒目,与西藏相连的各地界如新疆、云南、四川,以及境外毗邻的缅甸界、越南界、尼泊尔界、俄罗斯界等描绘明确,直观形象,一目了然。
虽然用了山水画的方法,但这并不是安成抒发情感所创作的一幅艺术作品,而是一幅具有知识性、实用性的地图,爱国情怀、经世致用才是他的基本出发点。这幅地图为西藏的地理考察作出了可贵贡献,加深了人们对祖国西部边陲的认识,是清代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的体现。
(作者单位: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
民族文化宫微信公众号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
长
按
二
维
码
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
中国民族报社新媒体部
出 品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