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950年7月3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西北军区第二军独立骑兵师派遣以李狄三为党代表兼总指挥,由7个民族共136人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的普鲁村出发,执行先期进藏任务。先遣连的勇士们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50年9月上旬,进入西藏阿里改则地区,率先与阿里噶本政府签订政治和平协议,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为铭记英雄们撼人心魄的故事,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西藏日报社与阿里地委宣传部联合成立大型采访报道组,沿着先遣连的足迹,感受伟大榜样力量,记录70年巨变,激励高原儿女不忘先辈英雄事迹,继续砥砺前行。本报即日起,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先遣连足迹》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950年8月1日,于田县的普鲁村红旗如林,锣鼓喧天,先遣连136名官兵在李狄三的带领下,赶着战马,组成整齐的方阵,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整装待发。
李子祥说:“这炮声就是我们先遣连官兵的誓言。当时,我们迈着整齐坚定的步伐,正步从主席台下走过,绕场一周,心里充满了豪迈和自豪,尤其是我,自觉肩上的担子很重,但当我看到神情庄严的总指挥李狄三,骁勇善战的连长曹海林,下山猛虎般的特等战斗英雄、副连长彭青云时,我心里就有底了,再看看135名英勇的战士,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明明知道这是一次生死未卜的远征,也许有去无回,但大家还是一往直前,义无反顾。”
何家产代表王震给部队授旗。
指战员向战旗宣誓……
——摘自《进藏英雄先遣连》
普鲁村鸟瞰。本报记者洛桑丹增摄
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始终被人铭记,需要怎样的历史业绩?新藏交界的小山村载入英雄史册,需要何等的机缘巧合?
1950年,7月31日,新藏交界的一个小山村里东风劲吹、红旗猎猎、锣鼓铿锵、战马嘶鸣……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师先遣连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这个村庄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于田县阿羌乡普鲁村。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角,昆仑山脚下。
由此,普鲁村进入历史视野,与英雄先遣连一起,不断被人提起,不断被人传颂,成为每位关注英雄先遣连人士的向往之地,敬仰所在。
2021年6月17日,西藏日报“追寻先遣连足迹”采访报道组来到普鲁村,进行实地采访拍摄。
连日罕见的降雨,于田县城阴雨绵绵,冷风劲吹。让首次来到于田的我们直呼,这不像是沙漠绿洲该有的气候。
从县城出发,沿着村道,汽车向西南方山区挺进。不久,车窗外的景致,已明显有了高原山区特征,冷风比起城区,凛冽了许多。
“普鲁村离县城110公里,是我们县最远的山区村落。”陪同我们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干事阿提坎木说。
行进中,公路两旁不时出现悠然自得的骆驼群和赶着羊群的牧人。公路下方深深的峡谷里,克里雅河喧哗流淌着。
忽然间,山谷台地之间,绿树掩映之中,普鲁村到了!
一下车,淅沥的小雨中,寒风吹来,直打寒噤。一看海拔,2580米!与一百公里之外的于田县城相比,整整高出了1000多米,难怪让我们找到了熟悉的高原气候特征。
普鲁村坐落在克里雅河冲出深谷后形成的山谷回水区域中,面向峡谷绿地,背依昆仑山。从村头眺望昆仑山脉,高山耸立,深涧悠远。
笔直干净的村道两旁,高耸的杨树,指引着我们来到村中央的先遣连誓师大会原址所在地。
就在村道旁, 4米见长、2米多高的红色纪念壁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师先遣连进藏誓师大会原址”金色大字映入眼帘。墙壁东侧廊柱间,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先遣连进藏简介”“独立骑兵师先遣连进藏路线示意图”和8张先遣连进藏途中珍贵照片组成的展示牌。整个原址纪念场所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干净整洁,既庄严肃穆,又朴素自然,与周围农田、村庄融为一体。
哈力穆拉提·赛地是普鲁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他说:“普鲁村先遣连誓师大会原址纪念场所,是于田县两个最主要的红色景点之一。每年清明、‘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县里都会在这里组织各种祭奠、宣誓等活动。”
“先遣连誓师大会原址是我们县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场所。”阿提坎木说。
有40年工龄的老支部书记西日普·伊布地今年65岁了,是一位慈眉善目的维族大叔,2015年退休之后,始终生活在普鲁村。
“听我父亲讲过,誓师大会时来了很多解放军战士,非常热闹。后来修路的时候,来的解放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