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近年以建设区域性邮轮母港为目标,邮轮产业进入提速发展阶段,在邮轮接待数量、邮轮母港建设等方面取得大幅提升。目前厦门邮轮产业的发展仍受制于区域辐射能力弱、港口软环境缺位等因素,业内人士以及相关专家建议,未来应从进一步简化邮轮游客通关程序、培育邮轮产业经营企业等方面着手,推动邮轮经济发展。
厦门邮轮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首先,接待邮轮游客数量快速增长。厦门是中国大陆最早接待国际邮轮的港口之一,近年来,随着厦门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邮轮产业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2008年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正式的投入使用,境外造访厦门的豪华邮轮逐年攀升。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有近10家国际邮轮公司共82航次邮轮挂靠厦门港,接待邮轮旅客近15万人次,为厦门港发展邮轮经济、建设国际邮轮母港奠定了基础。
据厦门港口管理局介绍,厦门市目前正以建设区域性邮轮母港为目标,以服务海峡两岸旅游为重点,大力开辟海峡特色邮轮航线,积极培育邮轮旅游市场,大力促进邮轮产业发展。2012年以来,全球十大邮轮之一、亚洲最大邮轮“海洋航行者”已两次成功靠泊厦门港,皇家加勒比、嘉年华、歌诗达、丽星邮轮等公司的国际邮轮也多次停靠厦门。2012年,国际邮轮到港总数达40搜次,同比增长82%,邮轮旅客吞吐量达3.7万人次,同比增长194%。
其次,邮轮母港建设大幅提升。据业内人士介绍,邮轮母港是邮轮、码头和母港配套商业设施三部分组成。2012年厦门启动建造国内第一艘豪华邮轮,打造拥有自主船队的邮轮母港。邮轮名称暂定为“中国厦门号”,总吨位10万吨级,总投资约31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10月正式下水运营。
在母港建设方面,2010年9月,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与山海树集团厦门环球邮轮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建设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项目,规划面积约1200亩,总投资额约513亿元,预计6至8年全部建设完成,其中配套商业设施――母港城包括主题公园、主题购物中心、超五星酒店、奢侈品店等,建成后每年将吸引约500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2012年3月厦门邮轮母港实现常态化运营,推出21条台湾、日韩及延伸至东南亚的航线,其中13条航线从厦门始发,厦门邮轮接待能力进入了新的快速增长期。
同时,厦门还利用对台区位优势,打造环海峡邮轮航线。2012年10月,厦门通过包租7万吨级“海洋神话号”国际邮轮,经基隆和台中,在香港靠岸,实现了厦门至台湾本岛邮轮直航的首航,标志着厦门联结两岸三地的环海峡邮轮旅游线路正式启动。据厦门港口管理局介绍,目前厦门积极争取厦门港先行先试邮轮两岸直航、多点挂靠的基本港政策,为邮轮公司开辟以厦门为母港的航线做准备,做大做强两岸邮轮经济圈。
五个薄弱环节制约厦门邮轮产业发展
第一,区域辐射能力较弱。
厦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振佳认为,2012年厦门人GDP12313美元,人口353万,按照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则邮轮经济进入发展高峰期的规律,厦门的城市人口及经济总量尚处于劣势,对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力量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够,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不够繁荣,辐射区域较小,成为厦门邮轮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二,邮轮港口软环境缺位。
张振佳认为,目前我国符合国际惯例的邮轮游客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尚不健全,对邮轮的出入关管理和口岸管理还是采用一般的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导致邮轮乘客出入关时间过长,出入口岸不便,国际邮轮在厦门开展业务遇到困难。据了解,以去年“海洋神话号”首航台湾为例,游客在厦门登船花了足足5个小时,但是到了香港,游客到海港城登船,最多半个小时就可办完所有手续。不仅始发邮轮手续繁琐,停靠邮轮也同样如此,过境的游客在厦门下船游玩,上岸几个小时,得先花2个小时通关。
邮轮经济涉及旅游、交通、港口、海关、口岸等多个职能部门,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管理制度加以创新,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合作规范同时使各部门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如果没有规范统一、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就无法适应国际邮轮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邮轮产业链建设亟待完善。
“以港带游”还待拓展,航运和旅游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仍然不够,邮轮产业揽客能力、服务水平、运营能力还待提升。邮轮企业与旅行企业合作不充分,邮轮代理公司等中介机构还在起步阶段,限制了邮轮业借助技术、资源、资本等有利因素拓展客源渠道;邮轮产业与航空运输业、陆路运输业的融合也不足,邮轮产业链建设还待完善,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能力还比较有限。
第四,行业政策法规尚处空白。
相关专家认为,邮轮业的政策和法律空白是制约产业的深层次问题。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邮轮停靠港口收费标准,现有的收费项目繁杂且费用高。邮轮停靠厦门港的港口规费中,海关、海事等部门的行政收费占40%左右,其他引航、垃圾等企业收费占60%左右。同时,有关邮轮经济发展政策、邮轮旅游管理地方性法规、国际邮轮口岸旅游服务规范、国家级邮轮行业标准等相关制度、标准的制订,都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
第五,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厦门本土的邮轮专业人才缺乏也是制约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急需大力引进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旅游、航运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级邮轮管理人才。同时,缺乏相应的健全培训体制,还没有专门针对邮轮服务方面的人才培训机构。
多措并举推动厦门邮轮经济发展
首先,简化邮轮游客通关程序。厦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教授黄建设认为,应参照国际惯例,实行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邮轮抵离港政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实行网上报检操作,简化边检工作流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实行24小时通关;开设特殊游客绿色通道”,为老、弱、病、残等人员设置专用通道;实行对游客自用生活消费品免于强制性产品认证和品质检验等措施;对邮轮入境旅游者按“团队游客”方式办理落地签证;对有信誉的国际邮轮公司属下邮轮所载的入境旅游者实行抵港免签证制度;对经停厦门港的国际航线邮轮上的中国公民,可以在护照留置邮轮的前提下,凭船方发放的证件上下船。
第二,应关注邮轮产业投资大、成本回收期长的特点,积极全面地培育邮轮产业经营企业。其一,对邮轮公司驻厦机构给予税收优惠、规费减免等政策扶持,鼓励邮轮公司在厦延伸其邮轮产业网络,考虑在邮轮母港的建设中积极吸引邮轮公司进行全面合作,鼓励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国际邮轮公司或邮轮城管理企业参与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其二,对邮轮经济的其他参与者――出入境旅客、旅行社、招商单位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奖励政策,例如对出入境的邮轮旅客给予交通住宿的减免优惠或定额补贴,对旅行社给予招徕邮轮旅客的经济奖励,或对招徕邮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经济奖励,从而全面激发市场潜能。其三,积极培育邮轮经济的上游产业链,争取邮轮商品的供应市场,吸引邮轮公司实现食品供应、船用品供应和邮轮维修的本土化。
第三,争取邮轮对台直航“航权”的特殊政策。厦门是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应充分利用对台优势发展国际邮轮经济,争取“先试先行”政策,充分利用各项资源,立足台湾海峡两岸,建成面向国际,以综合服务网和信息网为支持的现代化国际型全功能的综合邮轮码头中心,建设面向国际的区域邮轮母港。争取中央以特许的方式,批准一家国际邮轮公司依托厦门港作为母港,开辟两岸邮轮直航航权,以此推进厦门市与国际邮轮公司的招商合作,培育建立两岸邮轮旅游市场。以现有海上客运资源为基础,整合国有资产或吸引外资进入,组建具有国际客运经营资质且拥有先进管理能力的邮轮公司。邮轮公司营运初期,可采用期租或程租的模型,以黄金假期或春节为契机,经营以厦门港为始发港的常态化航线,摸索培育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邮轮航线。
第四,区域合作开发邮轮经济。与厦门国际邮轮产业配套的周边旅游资源景点质优量多,同时配套的陆、空交通便利。厦门应该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融合的优势,加强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优秀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建设邮轮服务网络,推出各个层次的产品,不断吸引客源。除了推动福建省内区域合作,还应加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旅游经济区域的合作,拓展潜在邮轮旅游客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