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池村为例,涉县关防乡后池村坐落在一条山沟的尽头,全村2/3的土地是建在山上的梯田。上山的土路,雨水一淋,年年修,年年坏。因为不能通车,肥料运不上去,收获的庄稼也要靠人扛驴驮才能下山,很多村民因此放弃了耕种。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
寒冬腊月,后池村刘虎全等几名老党员开始上山修路,带动村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出义务工的形式修建了一条6米宽、4公里长的通山道路。这一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后池村“新愚公”精神激励了很多人。这个太行山深处偏远的小山村,在没钱、没技术支持等重重困难下,立下愚公移山志,男女老幼齐上阵,肩扛手抬,锤凿钎撬,连续两年正月初四就开始上山开路,最终硬是用双手在石头里抠出了一条长30多里的愚公路,让光秃秃的山头披上了绿装,让荒芜的梯田种满了中药材,使“后池”变成了“金池”,实现了一个小山村的惊人蝶变。
但更大的考验随之而来。2016年,涉县遭受了两百年难遇的“7·19”特大洪涝灾害,山河被洪水肆虐,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被摧毁,涉县十几个乡镇近二十万群众受灾。
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涉县将灾后重建与全域旅游、扶贫攻坚、美丽乡村紧密结合,从修路入手,努力打通制约山区群众发展关键环节,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路,对于涉县这样一个深山区县来讲,不仅用来通行,更是生路,是出路,影响之深、意义之大、群众期盼之切不是其他地方能想象到的。”涉县县委书记汪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为此,涉县利用3个多月的时间,建成了一条全长1300多里、平均宽度9米、连接三省三县的乡村旅游通道,贯穿10个乡镇,串联40多个景点,较大地带动了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使“7·19”受灾严重的158个村的群众走上了幸福大道。
涉县千里旅游通道高空鸟瞰
这条千里乡村旅游通道,不仅是修在南太行的高山之巅、深谷之中、悬崖之上的生命路、民心路,更被誉为“最美太行天路”。其建成通车,打通了涉县乡村振兴的大动脉。2018年9月6日至7日召开的全国“四好农村路”管理现场会上,涉县被授予“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筑路史上的奇迹”
修路难,首先难在缺资金。
修路之初,涉县正面临巨大的财政收支困难,几家支柱企业断崖式下跌。那么,这么大的工程量,钱从哪里来?
涉县一改以往修路靠拨付资金的做法,运用市场思维和统筹办法,探索了“向上争、市场筹、干部助、社会捐、群众投、政府奖”六条途径,将修路与旅游设施配套相结合,在公路两侧规划建设旅游服务区、旅游驿站,以拍卖经营权的方式筹资,靠创新解决了修路过程中的资金、土地等难题。
同时,将修路与土地整理相结合,把修路土石用于造地,既解决占补平衡,又能解决部分资金。
涉县关防乡后池村党支部书记刘留根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为了修路,有的老人卖了棺材板、年轻人拿出结婚钱、孩子们捐了压岁钱。158个村庄的群众有地的出地,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有钱的出钱,掀起了群众捐资、捐物修路的热潮。
修路难,还难在占用土地上。土地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山区群众惜土如金,惜土如命。涉县一改过去征地修路的办法,以村为主体,实行“自己的道路自己修,占用的土地自己调”,采取集体耕地补偿、造地补偿、邻村调剂等办法,既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又保证了修路所需。同时,创新性采用“一制六化”的路长制管理,全面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建管养运及资金筹措。
在道路建设中,涉县对生态保护、沿线景点打造、旅游业态培育等均做了通盘考虑,并坚持“七项原则”:宁可路绕一丈,绝不毁树一棵;随坡就势、减少垫方;宁可多垒堰,也不要劈山……不是“为修路而修路”,而是要把修路与灾后重建、河道治理、荒山治理乃至全域旅游、精准脱贫、环境整治等相结合。
“面对没资金、没技术、没机械的困难和挑战,涉县创新思路,大胆往前闯,修通了太行山上的这条‘致富路’。”涉县交运局副局长王文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依靠各方积极参与,2017年,涉县仅投入不到4亿元,就完成了造价达40亿元的乡村道路建设;仅用3个多月的时间,建成正常施工需要3年以上才能完工的“天路”,被喻为筑路史上的奇迹。
“好日子是自己干出来的”
“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的道路自己建。”在道路建设中,涉县老百姓积极投工投劳,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涉县采访时曾听到很多这样的故事:作为台田段道路建设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合漳乡乡长程永利帐篷里办公,高温中,他多次因中暑吃不下一口饭,老父亲出车祸,卧病在床,也顾不上照顾一天;关防乡王家村70岁的党支部书记李四,从医院脱下病号服赶回村里修路,带头把自家菜地清理干净,腾出来修路,正是有他的带头,该村两天时间就完成征地68户。
“修路是为老百姓好,所以我们也不能冷眼旁观。”鹿头乡董家沟村民邢录太说,修路时,自己每天都积极参与、义务投工;修筑台田线道路时,70多岁老人孟双存,不仅捐出1200元钱和核桃树,还每日步行3公里往工地上送开水,一天两趟从不间断;自然村小神山村村民张明所,听说千里旅游通道经过自家门口,就主动到圣福天路当起了筑路工,抬石垒堰,植绿造景……
“修路期间,到处都是老百姓主动义务投工投劳的身影。”偏城镇党委书记李军灵告诉记者。更乐段总投资需5000万元,补助资金仅1000万元,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更乐镇全镇群众主动义务投工投劳,变爆破废弃石方为砌筑挡墙原料;鹿头乡沿线5个村3000余名群众投入到道路建设中,短短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路面清表、地树征拆工作。
“只有真正为老百姓干事儿,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李军灵看来,旅游通道修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不仅激发起了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更让全县上下的心更齐了,合力更强了。
“后池‘新愚公’精神已经在整个涉县开花结果。”汪涛告诉记者,涉县探索的“群众为骨干、党员为先锋,村庄为主体、乡镇为主导,县里为奖补、有工优先干”的农村公路建设思路,真正调动起了乡村干群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参与施工群众最多时每天达6万人。
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多次来涉县调研表示,涉县干部群众精神状态非常好,很好地传承弘扬了八路军129师精神、后池新愚公精神、旅发精神,锤炼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过硬作风,铸造了新时代涉县精神,干成了许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过去想干干不成的事,在全市干部群众中树起了一面旗帜。
“好日子是自己干出来的,只要不怕艰难、不等不靠,就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战胜困难、改变面貌,就能走出一条致富路、康庄道。”刘留根说,如今,千里乡村旅游通道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大通道,绿水青山正一步步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带领着人们一步步走出大山,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美好生活。
★
涉县入画来 红绿正芳华
★
探访“新涉县”(下)
金秋十月涉县万山红遍吸引众多游客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王小霞
太行群山中,七彩千里乡村旅游通道,如虹似练,蜿蜒伸展。
圣福天路揽众山、韩王天路挨着天、云中天路云中穿、王后天路踏山巅、盘龙天路冲霄汉……七彩千里乡村旅游通道沿途步步皆景,自驾游汽车排起“车龙”,缓慢向前挪动的间隙,游客们掏出手机拍照片或是录视频,记录下如画山景。“昔日三十万大军出太行,今朝千万游客进涉县。”
“到了这儿,才真正领略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意,太美了,我得发朋友圈炫一把儿。”深秋,太行红叶大峡谷,到涉县偏城镇旅游的外地游客赵女士,被漫山红叶“圈粉”。
抢搭全域旅游的快车,革命老区涉县的新日子,恰如太行山间秋日的红叶,一片红火。
“不换道就是死路一条,我们打起旅游的算盘”
后池桃花山广场,210个红黄蓝绿黑橙粉七种颜色的轮胎作“算盘子”,组成长25.8米,高5米的“七彩大算盘”,传递出老区人精打细算、集约节约过日子的质朴想法儿。
面对灾后重建、转型升级、社会创新以及生态改善等多重压力,涉县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依靠资源要素驱动,传统工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发展速度和质量骤然下降,已跌至谷底。
“不换道就是死路一条,我们打起旅游的算盘。”在选择转型升级新赛道时,涉县瞄准全域旅游,以红色旅游为主体,根祖旅游、山水旅游为两翼,打造全域旅游的涉县样板。
涉县乡村旅游火爆,被誉为太行漓江千里画廊
2017年6月,邯郸市第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后,涉县火了,全县游客总量、游客增量连续十几个月在全省、全国领先。短短百余天内,涉县在清漳河两岸打造出了佰泉渔村、冰雕大世界、知青文化园、房车露营地、幸福花海、玻璃栈桥、太行红河谷旅游度假区、红色记忆小镇等42个旅游项目业态,举办了28项文化活动。其间,涉县与各地客商签约工业、旅游、农业等产业项目达30项,总投资额近400亿元。
“千里彩练当空舞,干事创业劲正酣。”如涉县人传唱的打油诗中所言,七彩千里乡村旅游通道将沿途太行红叶大峡谷、娲皇宫、129师红色教育基地、太行五指山、韩王九寨、洞天福地等上百个大小景观节点和上千个民俗节点串珠成链,老乡们望见的绿水青山,正在一步步变成金山银山。
“快来听,这里的石头会唱歌。”圣福天路圣寺驼村附近的响石岭地质公园,五六岁的小游客正呼朋引伴,按照“乐谱”用石锤敲打大石头的不同部位弹奏一曲……沿着圣福天路,吃上“旅游饭”的圣寺驼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4200多元增加至现在的近7000元。
与圣寺驼村相距不远的鹿头乡老周背村,以前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而今,七彩千里乡村旅游通道通车后,年轻人纷纷回村创办民宿、开饭店、建林场、搞旅游。该村经营农家乐的老乡告诉记者,“山里山外到处都是游客,比往年多了好几倍,生意火得不得了,我的农家乐一天就挣3000多块钱。好多本村的姑娘小伙子都盘算着回来呢。”
沿着青塔村蜿蜒而上,一座座山岭擦身而过,海拔1130米的偏城镇庄子岭,已经成为涉县开发旅游的重点项目。“八路军母亲”李才清的后人,在庄子岭上开了家农家乐,“只卖熬菜和拽面,一份10元,高峰时每天有2000多人就餐,一天就收入20000元。”
“偏城不再偏,偏城要建城。”偏城镇党委书记李军灵说,目前,全镇已发展农家乐400多家,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0000人次,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后池村、郝赵村、后何村、江新村、刘家村、圣寺驼村、老周背村……只是千里乡村旅游通道沿线158个村庄的缩影。仅今年,全县就新增农家乐、民宿等300余家,从业人数3000多人,带动近3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过去,沿线158个村中,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占到三分之一,而今,补齐交通短板后,核桃、花椒、柴胡、连翘、黑枣等涉县的五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众多的农特产品进城“涨身价”。“俺们这山上可都是好宝贝,光野生中药材就有100多种。”
除农特产品进城外,涉县还引进绢花、纺织、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老百姓就业致富。
“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就地致富、就地幸福”的梦想越来越近。
“全县42万人,一年半人均栽树100棵”
“车在绿中行,人在景中游。”乘车穿行千里乡村旅游通道时,远处山间星罗棋布的白点点格外吸引目光。
询问当地老乡后才知,“白点点”是涉县植树造林独创的“鱼鳞坑”,为保土、保水、保肥,提高树木成活率,用冲击钻打破片麻岩、花岗岩,然后用鱼鳞板蓄土,从山下往山上背土,栽种大苗树种。
自去年以来,涉县创新实施了“6化6步7株造林法”:“6化”即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工程化实施、责任化推进、精致化栽管、景观化效果;“6步”即刨坑、挡板、客土、栽树、浇水、管理;“7株”即一个坑里栽七棵树,三簇连翘、三株黄栌、一棵侧柏,春天连翘吐黄,秋天黄栌染红,侧柏四季常绿。
要栽树,谁给钱,哪来钱?涉县跳出旧框框,创新栽树增绿分期付款、卖树留绿还本盈利的办法,就是高度密植,两年后隔一株卖一株,“让今年的树成为后年的苗木商品,从而实现卖树不卖绿”。
“桃花山正在成为花果山,后池正在变为金池。”关防乡党委书记康彦云估算,万亩荒山,只要管护好,三年后后池人均收入能达到20000元以上。“人均10亩山场种侧柏,每亩收入500元;树下栽连翘,人均收入15000元,光这两项收入就20000元;还有旅游收入、梯田收入。”
井店镇台北村,一株株近乎两米的核桃树长势喜人,树下栽种着连翘等中药材。“今年年初刚注册家庭林场,承包了300多亩荒山。”井店镇台北村村民杨喜庆预计,“两三年后就能有稳定收益了”。
涉县后池先锋岭上道路和党旗依山就势,交相辉映构成巨幅画卷
“北有塞罕坝,南有涉县绿”,涉县积极推进“3691”绿化模式,打造太行山首绿之地,累计造林8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成为八百里太行“呼吸最畅、睡眠最香的地方”,昔日“荒山秃岭和尚头,雨季洪水满地流。旱涝风暴年年见,十年九灾百姓愁”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去不复返。
其中,2017年至今年9月底,全县就完成造林40.5万亩。全县42万人,一年半人均栽树100棵。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县委书记汪涛表示,“我们历届县委、县政府,换届不换‘林字经’,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涉县建成‘花果山、水帘洞’。”
青山为依,临水而居,近绿休闲,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成了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强引擎、最核心竞争力。
“把发条上得再紧一些,把步子赶得再快一些”
花开蝶自来。2017年,涉县签约项目、落地项目、投产达效项目和完成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新上亿元以上项目130个,绿色低碳循环项目占到60%以上,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县。
作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特色魅力百强县200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生态魅力县,涉县正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