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全球无障碍宣传日(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精心制作的“手说史物——手语讲解视频导览”正式上线官方公众号,这也是我们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为“听障观众”奉送的文化大餐。
2019年11月,一句“需要手语讲解”的意见出现在三峡博物馆观众留言册上,文字简短朴实,却道出了听障观众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听障人群达2000多万。由于听障群体教育水平的差异问题,整体识字率相对较低,对于文字阅读存在一定障碍。特别是一些年龄尚小的孩子,文字积累不仅没达到成年人水平,与同龄孩子也有差距,因此博物馆内即使有文字展板说明,对于他们仍然有理解难度。为使听障人士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同时提升博物馆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残疾人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2020下半年,三峡博物馆正式启动文物手语讲解项目,含博物馆总体介绍1个,“壮丽三峡”“重庆•城市之路”“远古巴渝”“抗战岁月”等四个基本陈列总体介绍4个,十大镇馆之宝在内的精品文物30个,每个时长5-7分钟不等。本次上线的是第一批14个手语讲解视频, 包含10大镇馆之宝和4个基本陈列。
手语讲解视频特点:
1、画面靓丽,耳目一新
以壮丽山河为开屏设计,以博物馆主体建筑和镇馆之宝乌杨阙为导入画面,让观众脑海迅速形成对博物馆建筑物及主要文物的第一印象。整体设计采用青铜风格的青蓝色、铜金色,视觉效果协调靓丽,风格清晰、和谐、独特。
2、聋人手语,团队专业
由10多名手语聋人及5名手语专家共同完成手语翻译和制作,出镜手语讲解员均为中国手语[1]聋人。手语讲解使用已有国家通用手语[2]词汇,同时针对无法对应的词汇,讨论筛选出代表国内大多数聋人常用的共同手语[3],有效避免出现大量类似中式英语的“手势汉语”[4]现象。
3、创新互动,快乐学习
片尾创新设置趣味竞答环节,以手语结合动画表现形式为观众揭开文物奥秘,让观众享受沉浸式的轻松文化体验,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能够加深观众对文物特征、手语文化两个方面的印象及认识。当然,还有一些惊喜的创意隐藏在视频角落里,期待有心的观众留意发现。
4、生动有趣,制作精良
采用“手、字、音、画”综合模式实现图文并茂,全景图、静态图、动态图贯穿讲解,运用动画技术标注文物细节特征,全片中文旁白配音,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满足听障和健全观众共同赏析的需求。
这是一份诚意满满的“手说史物”,我们希望听障观众可以通过手语、汉语、书面语等多语言模式来辅助进一步准确理解世界的多彩,文物的魅力,文化的璀璨。
欢迎进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公众号——听讲解——手语讲解,一睹为快。余下视频预计将在6月跟大家见面,敬请期待!(撰稿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邓君)
名词解释
[1]中国手语
中国手语(Chinese Sign Language,CSL)是指中国聋人使用的,有自己语法体系的一种自然语言,也就是在中国所通称的自然手语(Nature Sign Language)。中国手语既不是《中国手语》这本书,也不是将汉语手势化的手势汉语。
[2]国家通用手语
现在国家出台的通用手语,是手语中的“普通话”,也是以我国大多数地区使用的常用手语为基础推出的共同语。通用手语书里很多词汇打法都是从全国各省市地区采集而来,代表了大多数聋人常用的共同语,所以通用手语好比从中国手语这棵大树上采撷的一些枝叶和果实。通用手语本身是自然语言,也是中国手语的组成部分。地方手语和通用手语都是中国手语的组成部分,互相兼通,不是取而代之。2018年正式上线,目前词汇量达8000多个,但远远不够,还在完善中。
[3]共同手语
由于从目前中国手语的发展情况来看,也存在着地方手语。地方手语,是手语的地方话,也就是手语的方言。大体上,中国手语分为两个主要的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和南方方言区。制作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反复筛选出共同手语。
[4]手势汉语
手势汉语(Signed Chinese)是一种在口语语法的基础上加上手语以配合口语操作的人工语言,即借用中国手语中的部分手势,按照汉语的语序,用手势呈现汉语的方式。从语言学上说,它是汉语的手势符号化,其形是手语,声是汉语,不是自然语言。其与自然手语在构词及句法方面存在差异。有些人认为手势汉语代表中国手语,这是对中国手语的误解。
参考来源:
中国聋人协会手语委培训资料、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内部资料、吕会华《中国手语语言学》、倪兰《中国手语教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