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测服务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依据《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1.行业总体概况。截至2023年底,全区持有省级有效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23家,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3家。机构营收达2.6亿元,从业人员1289人,2023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检验检测机构5家。
2.涉及领域。全区省级资质检验检测机构23家,涉及领域主要有:建筑检测(5家)、产品检测(1家)、车辆检测(7家)、环境检测(2家)(生态和水)、卫生检测(2家)、人防检测(1家)、其他检测(4家)以及刑事技术检测(1家)。2024年初新增2家司法鉴定机构(涉及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类及交通事故类)。全区国家级资质检验检测机构3家,涉及行业领域有:农业/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化学分析、建筑工程及材料。
表1.我区2023年全区检验检测机构情况
类别
2023年
占全市比重(%)
机构数量(个)
其中:大型机构(从业人数300人及以上)
中型机构(从业人数100-299人)
小型机构(从业人数10-99人)
微型机构(从业人数10人以下)
26
3.44%
0
-
3
-
19
-
4
-
营收(万元)
26029
2.40%
从业人数(人)
1289
4.21%
仪器设备总台(套)
7443
2.86%
仪器设备原值(万元)
32100
2.60%
出具报告(万份)
39.22
0.04%
3.产业类型。省级检验检测机构法人机构类型包含企业、事业单位、机关。2023年法人单位20家: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7家,事业法人单位3家;非法人单位3家。国家级非法人事业单位2家,企业法人单位1家。
(二)存在问题。
政策法规支撑保障不足。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定位偏低,引导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有待完善,许可与监督执法体系仍需优化,检验检测认证采信制度需加强。
行业集中度较低。检测行业整体呈“小而散”竞争格局,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定位偏低,引导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有待完善。
市场化改革迟缓。全区行政和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共6家,占比为26%,改革进展缓慢、运行效率较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大型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
方法技术创新不足。大部分检测检验机构技术资质不高,特别技术资质和能力的缺乏使其难以与其他检测机构竞争。
检验检测结构失衡。全区检验检测集中在工程检验检测、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环境监测、食品卫生领域等,传统领域检测机构数量占比为69.6%,但年营业收入占比仅为35.73%。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检验检测服务为空白,大型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需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共享共建能力不足。
国际化互认不足。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为3家,获进口国指定的实验室为空白,缺少国内外知名认证机构的驻渝代表机构,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国外认可度不高,大多数出口产品需通过进口国重复检验认证,企业出口面临比较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部分传统领域低水平同质化发展严重,如机动车检验机构等存在恶性竞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产业链协调发展不足。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载体较弱,“产学研检用”融合发展不够。
(三)发展前景。
沙坪坝区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为指导,具备打造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中西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地的条件。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等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检验检测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服务效能,系统优化空间布局与发展生态,围绕服务制造强区、质量强区、网络强区、数字重庆建设,突出培育市场主体,着力打造能级高、集群性强、协同性好的检验检测产业集群,突出打造行业品牌,着力培育影响力强、含金量高的"重庆检测"品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提供有力保障。
(一)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导向、集聚发展。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统筹资源加快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示范区、集聚区。围绕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等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具有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数字驱动。坚持"科技兴检",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不断推动智能传感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检验检测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数字化转型,助推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质量为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检验检测行业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标准质量控制,确保检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坚持市场主导、公益保障。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检验检测机构活力。在刑事技术鉴定、生物医药检验检测等领域充分发挥公益类机构公共服务安全保障功能,在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检验检测等领域充分发挥国资国企主导支撑作用。
坚持多元共治、优化环境。健全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共治体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行业质量标准和群众的信任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和健康安全的需求,共同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良性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初步形成检验检测服务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检验检测体系,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基本建成中心城区检验检测服务群、特色产业检验检测服务基地,全区检验检测服务业规模实现倍增,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服务半径持续扩大、区域合作丰富有效,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沙坪坝城市发展定位相契合、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检验检测行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检验检测服务业全链条协同发展,规模效应凸显,检验检测服务业市场规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认证服务不断丰富。到2027年,全区检验检测服务业力争实现产业营业收入超10亿元。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初步建成中心城区检验检测服务群、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基地、理化分析测试研究基地等,多层次多维度推动全市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发展。
创新能力达到新高度。检验检测认证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增强,检验检测标准、规程、技术规范制(修)订能力增强,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更加完善,产学研检用紧密结合、创新平台高度聚集、资源分配更高效、成果转化更顺畅的检验检测服务业创新体系基本建成,集聚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团队。
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活力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保障民生、服务公共安全更加有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庆检验检测品牌。到2027年,CMA机构达到45家,新培育1个全国知名的检验检测品牌,基本形成适应全市产业发展的检验检测新格局。
表2.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2022年
2023年
2027年
2035年
指标性质
产业规模
经营主体
CMA机构数(家)
20
23
45
50
预期性
产值
总产值/营收(亿万)
1.4672
2.4671
10
20
预期性
产业发展
国家级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个)
0
0
1
2
预期性
市级中心
市级重点实验室数(个)
1
1
3
5
预期性
创新能力
科研投入
研发投入占机构应收比例(%)
0
1.5
3
5
预期性
标准制(修订)
检验检测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数(个)
0
0
1
10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
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数(家)
1
2
4
6
预期性
服务效能
检验检测报告
CMA机构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数(万份)
10.8851
21.6974
35
45
预期性
认证证书
有效认证证书总数张)
5258
5595
8000
10000
预期性
国际互认
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国际认可互认占比(%)
0
0
1
2
预期性
三、打造检验检测服务业集群
(一)夯实上游产业基础。
1.加强检验检测装备研发制造。
利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主导产业优势和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专用检测需求,支持企业牵头,产学研用跨学科、跨领域攻关,开展基于数字模型的正向设计,融合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开发一批专用智能检测装备。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专用检测装备研制。
鼓励检验检测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加大研发力度,建成一批检验检测认证领域重点项目。支持区内企业发展壮大,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国内外技术领先企业,建立软件研发测评、车辆检测配套等研发中心。建立完善区级创新成果转换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示范应用,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进程。聚焦青凤科创城、国际物流城等产业阵地,建成集研发、制造、检测、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
2.加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应用。
参与建设全市统一的检验检测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检验检测相关数据、结果、报告的大数据综合应用,打造实现“业务流程信息化、关键检验环节可视化、主要检测项目自动化、记录与报告电子化”的数字化智能化实验室。力争到2027年,全区CMA机构基本实现“通用+专用”相结合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全覆盖应用。
(二)提升中游服务能力。
1.服务制造强区建设。
(1)汽车(摩托车)检验检测领域。全力构建1000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聚焦轻量化车身及零部件、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电子电气系统、电驱系统、热管理系统等领域。积极招引汽车(摩托车)检验检测领域头部企业入驻。
(2)电子信息检验检测领域。实施“星耀沙磁”计划,全力构建“335”现代制造业体系,围绕打造2500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聚焦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重点应用场景领域,构建高端芯片、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保障能力,提供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全产业链检测认证、安全评估、TSQ整体解决等技术研究和工程服务。联动高新区推进微电子功率半导体封测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一批集成电路龙头检验检测企业,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子穿戴产品、汽车电子等领域具备面向全国的检验检测能力,依托高校建设2-3家电子信息认证实验室,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力争到2027年,电子信息检验检测年营收达2亿元。
(3)先进材料检验检测领域。围绕服务全市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和千亿轻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打造,立足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依托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和铝镁合金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用好内陆开放口岸等特色场景,围绕铝镁合金、有色金属、航空材料等特色领域,支持企业拓展检验检测范围,推动检验检测设备推广应用,引进一批特色的材料检验检测机构。力争到2027年,先进材料检验检测年营收超过1亿元。
(4)智能装备检验检测领域。支持装备生产企业与专业技术机构加强产学研检用合作,同时积极招引头部企业入驻。
(5)软件及信通服务检验检测领域。实施“满天星”计划,全力构建“335”现代制造业体系,围绕服务130亿级楼宇产业集群打造,聚焦汽车软件、工业软件、信创软件、平台软件和人才培训方向,提升在软件登记测试、确认测试、鉴定测试、验收测试、功能安全测试、性能专项测试、区块链测试、代码质量审查测试、信息安全测试、等保测试、ITSS云计算服务能力评估、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检验检测能力。加快大学城宣教中心项目中国软件名城和中国软件名园创建。招引大数据、卫星互联网、电子设计等信息技术领域龙头检测检测机构。依托浙江安恒信息,构建网络安全体系认证、网络设备和网络产品安全认证等体系。力争2027年,软件及信通服务检验检测年营收达0.8亿元。
(6)计量检定、校准、测试领域。完善计量科技合作平台,推动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重庆大学等高校合作,围绕时间频率、导航定位和5G/6G通信等领域共建科技合作平台,联合成立重点实验室;与新能源、新材料、绿色节能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提升全市整体计量检测研发能力;与各类众创空间开展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计量测试专业技术服务,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服务高品质生活创造。
(1)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领域。围绕保障食品安全,重点提升食品未知物、有害物的快速筛查能力,提升有害迁移物质和致癌、致畸物质检验检测能力;开展食品污染物及监测技术、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技术、食品溯源检验与监测技术研究,探索建立食品风险预警技术体系。推进食品药品监测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2)普通工业产品(消费品)检验检测领域。提升可降解塑料制品、日化产品、学生用品、农资、建筑装饰材料等检验检测能力。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为电商平台、大型商超、大型展销会、大型批发市场等提供定制化检验检测服务。建立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
3.服务绿色发展。
(1)资源能源检验检测领域。持续推动重庆市绿色低碳研究院落地,力争将研究院打造成西部领先、全国顶尖的绿色低碳领域研究机构,致力于绿色低碳检测、诊断、研究、评价审查、人才培育5大能力提升建设和产教研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我区工业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生态环境检验检测领域。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点提升新污染物、饮用水安全等检验检测能力;配合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智慧生态环保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强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按照市级要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工作。
4.服务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1)生物医药检验检测领域。围绕未来服务区内百亿级生物医药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重点提升医疗器械、进口化学药品等检验检测能力,强化生物医药进口口岸检测基地功能。大力招引相关检验检测企业,力争到2027年,生物医药检验检测年营收达5000万元。
(2)医疗卫生检验检测领域。围绕国家医学名城、西部医疗高地打造和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重点提升健康体检、智慧健康管理、职业健康检查、疾病早期监测预警、病原体快速检测等检验检测能力,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的医疗卫生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沙坪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改造项目,鼓励健康体检中心、康复医疗中心等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5.服务平安重庆建设。
(1)安全检测评估领域。围绕保障重点设施与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提升设计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与产品的型式试验、安全标志检验、再用设备设施定期检验、作业场所安全检测以及安全事故调查与技术鉴定能力;提升防火阻燃建筑材料及制品、建筑防火构配件、消防器材、消防电子产品、阻燃耐火电缆等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安全评价能力。
(2)工程检验检测领域。围绕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重点提升主体结构工程检测、钢结构工程检测、结构工程安全性抗震性耐久性鉴定评估等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质量检测、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质量检测、部品部件接缝检测、钢结构焊接质量检测、钢结构防腐及防火涂装检测等检验检测能力。
(3)司法鉴定领域。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持续完善全区司法鉴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提升法医、精神、痕迹、环境等司法鉴定技术能力。引导区内司法鉴定所、鉴定中心等机构建设一批电子数据、环境损害、法医病理等领域鉴定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力争到2027年,司法鉴定年营收达1千万。
(4)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领域。着眼特种设备快速增长趋势,聚焦特种设备大容量、高参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新特点,鼓励引进燃气和长输压力管道检验、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检验、电站锅炉能效测试、氢能特种设备检验、特种设备碳排放核查、安全性评价等检测机构。
(三)拓展下游服务范围。
1.发展检验检测延伸服务。
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为科学研究、设计研发、安全评估、风险预警、事故调查、标准与政策制定,以及质量控制、质量诊断、质量改进、供应链管理、产品缺陷消除等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鼓励大型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电子信息、软件及信通服务、普通工业产品(消费品)等重点产业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2.发展认证服务。
支持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智能家电以及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碳足迹、碳标签、“同线同标同质”等高端品质认证;探索开展新型储能、物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等认证。支持认证和检验检测一体化发展,引导本地认证机构拓展认证项目、提升认证能级,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认证服务。
四、优化检验检测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打造中心城区检验检测重要服务点。
依托微电园及青凤工业园,引进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工业品检验检测服务。依托高校及勘察设计上游产业链优势,鼓励既有检测机构与上游产业上下对接,“一揽子”承接关联业务,配套完善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等检验检测服务。围绕消费热点、国家环保政策等新趋势,积极布局发展母婴等消费品、药品、环保产品等检验检测服务。
(二)打造特色产业检验检测服务基地。
1.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基地。依托整合铁路口岸、通道品牌、产业生态等综合优势,聚焦整车进出口、医药物流、冷链物流、大宗贸易、跨境电商等企业为主的物流产业集群,发挥好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查验功能区,推进铁路口岸进口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的申请,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检测机构,发展肉类、整车、粮食等检验检测产业,致力于打造多品类进出口商品检测中心。
2.理化分析测试研究基地。依托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仪器设备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资源共享、协作服务、创新发展的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五、夯实检验检测发展基础
(一)聚力科技创新。
滚动实施科研项目,引导专业团队和机构,开展检验检测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推动检验检测和检测设备制造单位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加快器官智能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支持高校、医院和重点企业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川渝共建先进流体动力装备联合实验室。围绕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组织检验检测企业与驻区高校开展校企互访、卓越工程师培养等产学研合作,不定期举办检验检测产业发展论坛,构建“产学研检用”协同发展的检验检测创新生态。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具备条件的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通用准则、标准研制,鼓励龙头企业将先进的非标方法、标准升级为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并大力推广应用。
2.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围绕生命健康领域,加快推进AI智能、大数据与检验检测深度融合,提高检验检测数字化程度,支持建设智能检测实验室,推动星云基因5G+“健康管理”平急两用全国示范区项目落地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智能化水平,推动区内医疗机构检测结果互认。
(二)强化标准引领。
建立科技引领、市场驱动、主体参与、产业协同的高质量检验检测方法标准、规程、技术规范创新体系,推动检验检测方法标准、规程和技术规范迭代升级和国际标准转化应用。
鼓励龙头企业和机构将先进非标方法、标准升级为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大力推广应用,切实提升在全市乃至全国检验检测行业话语权。力争到2027年,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国家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和相关规程、技术规范数量突破1项。
(三)推动数字跃升。
鼓励开展实验室智能化升级。积极引入工业机器人、物联感知、3D视觉、人工智能等产品和技术,大力发展在线、自动、远程检验检测技术的智能化集成应用。打造一批智能实验室,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智能化水平。
实施检验检测下游服务数字赋能工程。面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决策、执法监管、设计研发、贸易安全、风险预警等,积极稳妥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大数据开发利用,鼓励开展大数据用用挖局,丰富检验检测认证衍生数据应用场景。
着力提升行业监管与服务数字化水平。以信用为核心,参与建设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的检验检测监管与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监管。
六、做强检验检测服务业
(一)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市场准入。按照“准入程序更加便捷、实质条件严格把关”的原则,优化市场准入程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制定《重庆市检验检测条例》,推行统分结合的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管理制度,统一涉检验检测机构的行政许可目录,减少重复许可。优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一般程序,深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改革,简化资质认定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进检验检测跨区域发展证书“一体化”,推进“两审合一”、“多审合一”。
制定产业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区级检验检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注册措施,发布鼓励发展检验检测产业目录。推动检验检测全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二)做大做强机构。
做强存量。推动符合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组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联合体,促进有规模优势的本土机构持续做大做强,促进专项检测能力领先企业做精做深。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内部实验室对外开放,提供非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实现大型检验检测设备共享,推动企业等内部实验室法人化改正。
做大增量。坚持“亩产论英雄”,一切聚焦“多打粮食”,注重招大引强,瞄准检验检测认证世界500强、全国100强机构,围绕智能制造、软件与信通、电子信息、食品及农产品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需求,引育国内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名机构、总部机构,全力引进一批重点检验检测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资源集聚高地。
(三)强化行业治理。
强化行业监管。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检验检测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垄断协议、违法指定检验机构等垄断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出具虚假、严重不实检验报告或认证结论,以及买卖假冒检验报告等违法行为。共同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失信检验检测机构,依法暂停或停止采信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实施执业禁止、行业禁止。
建立统一的采信制度。发挥检验检测认证“体检证、信用证、通行证”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健全执法、行业、社会、企业等多层面检验检测认证结果采信机制,推动在商业采购、执法采购、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采信检验检测认证结果。
(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我市研发创新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引育并重,在检验检测关键技术领域培养一批战略科研人才、一流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梯次培养格局。加快推进检验检测领域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开设检验检测相关专业,推动完善检验检测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产学研检用”检验检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引导从业机构与高校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共建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各类从业机构依法开设检验检测认证相关培训项目,不断增加检验检测领域的培训服务供给,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引导从业人员提升职业技能,取得计量、工程质量、特种设备等检验检测从业资格。
2.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检验检测聚才、用才机制。优化人才编制岗位配置管理,支持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编制用于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全面落实“塔尖”“塔基”人才政策,积极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优化“人才服务业卡”支持落地机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方位提供安家落户、配偶就业、父母养老、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
(五)加强交流合作。
1.推动成渝地区检验检测服务一体化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成渝互动,加强合作共建,构建政策互通、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协同监管等区域合作机制。搭建检验检测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支持两地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实现区域内检验检测能力协同提升。
2.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水平。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取得CNAS认证;支持产品进口国权威认证机构在沙坪坝区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出口产品认证便捷化;在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先进产品等领域培育进口国权威认证机构的指定实验室。
(六)做响检验检测品牌。
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机制,营造良好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成长环境。鼓励检验检测机构拓展服务范围,补齐能力短板、延伸服务链条,为客户提供集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评价咨询等要素集成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力争打造一批全市乃至全国检验检测知名品牌机构。支持中小型从业机构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引导从业机构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品牌保护,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行业品牌意识、价值和形象。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党对检验检测工作的全面领导,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全面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建立区级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实施。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区级财政资金倾斜力度,支持检验检测服务技术创新、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关键环境、示范项目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行业运行监测预警工作机制,提升统计监测工作质量。突出亩均论英雄,最大限度提升资源要素利用率,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服务业的含金量和竞争力。
(三)加强双招双引。突出重大项目和优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瞄准检验检测服务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招大引强”与“招才引智”。按照规划重点产业领域,围绕稳链、补链、延链、强链,大力开展基金招商、平台招商、巡回引才、以才引才,推动沙区特色化发展,努力交出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分报表。
(四)强化考核评估。加强对方案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保障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加强检验检测服务业运行形势分析,强化动态管理,提高实施效果。
(五)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检验检测科普宣传,推动检验检测科普基地建设,在全国“质量月”“世界认可日”“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检验检测普法宣传、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成果展示,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市场信心。积极宣传检验检测优秀案例,鼓励从业机构开展国际化宣传推介活动。加强舆论引导,晾晒成效,营造检验检测服务发展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