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的新途径[1]。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土地利用形态(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的转变过程,包括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和结构层面的考究[2]。自从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被引入中国[3],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与假说[4]、城乡发展的关系[5],以及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型等[6]。在土地利用功能层面,不同土地类型均存在多种功能,但总有其主导功能。土地利用转型的表现之一是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的转型,即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态、生活(简称“三生”)三大主导功能间的转化[7]。在土地利用结构层面,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各种主导功能之间进行数量和空间再配置。主导功能的转变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不同阶段,基于“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可将土地利用转型与区域转型发展相衔接,是研究土地利用转型问题的新视角[8]。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发展目标——“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一空间划分方法与国内外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生活“三支柱”理念不谋而合。基于“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可将土地利用转型与区域转型发展相衔接,是研究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9],研究内容从大气成分到地表生态系统等均有所涉及。目前,针对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主要有3类:一是对区域气候[10]、水环境[11]、植被与生物多样性[12]等单要素的影响分析。如Houghton等人分析发现自1850年以来的人为排放CO2中,约35%是由土地利用变化释放[13]。二是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效应。如Pimm等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境破碎、土壤和水环境功能退化等[14]。三是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效应[15]。而基于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转型所产生的大气污染、水环境恶化、土壤质量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6],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尚不多见。
长三角核心区包括上海市及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最高、人口最密集、土地开发强度最大以及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的地区。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