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一直在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世界最大,可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的是,黄河已经悄悄变清了!
《中国泥沙公报》于2023年6月30日公布了2022年我国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年含沙量以及年输沙量数据,其中黄河数据较为喜人,相较于近十年的年平均值,黄河的年输沙量断崖下跌,不再是世界第一输沙量的河流。
众所周知,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之患,患在多沙,但经过中国几代人的努力,黄河大患正在逐步向好。
同时,印度母亲河恒河,作为世界第二大含沙量的河流,除了日趋严重的输沙量问题,近几年的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那么我国的黄河为什么曾经会“沙患肆虐”?国民几十年来做了哪些努力?印度恒河现状又如何呢?
黄河来沙量集中在哪些河段?我国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克拉山脉,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平方千米。她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易淤、易决、易徙的特征让其安危成为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心患。
在中国各大江河之中,黄河流域面积位居第二,虽然流域面积大,但由于流经的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量少,水量贫乏,尽管如此,却丝毫没有影响她世界第一含沙大河的地位。
近十年的数据显示,黄河年均水量464.3m³,年均含沙总量15.6亿吨,单位年均含沙22.6kg/m³,后两项数据均列全国首位,其水量不足长江的1/20,但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之多。
如此庞大的泥沙究竟从何而来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导致沙土入河。实际上,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之前,青海和甘肃境内,黄河水并不浑浊,甚至可以说清澈,流经黄土高原后,开始有支流带泥沙进入。
据相关统计显示,黄河里的泥沙90%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由于长期过度开垦放牧植被覆盖率极低,常年被风沙环绕,土质非常疏松。
当地属于干旱区域,没有足够水分固定沙土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沙土会被带入到黄河之中。
其次是黄土高原上的支流增多,携沙汇入。图中我们可以在兰州前的湟水入河口,河水的颜色分区非常明显,从黄河上游下来的水并不浑浊,而从湟水支流入河的水则带有大量泥沙,黄河水从这里第一次变黄。
湟水还不是最严重的,泾河才是黄河含沙量的最大宿主,泾河年均来沙量高达2.62亿吨,占据黄河16%的年均来沙量。
另外还有汾河、无定河、北洛河等等都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而这些河流基本都来自黄土高原。
最后是天气原因,多集中性大暴雨,冲刷泥沙入河。
黄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6-9月,受到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影响,经常出现暴雨,同时复杂的地形,高耸的山脉又容易导致水汽聚集,再加上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
多种因素之下,黄河流域经常出现区域集中性暴雨,疏松不稳定的土质就很容易受雨水冲刷流入黄河。
所以,黄河并非从头至尾都是传说中的黄水,其发源地上游部分河水清澈,但由于地形影响、支流携沙、集中暴雨等多重原因,造就了如今的世界第一含沙量河流。
但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坚持治理黄河,从未间断,效果显著,功在千秋。
黄河含沙量减少,得益于哪些有效措施?根据《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统计,近20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平均每年拦减4亿吨进入黄河的泥沙,而黄河整体的年输沙量,已经从上世纪的平均16亿吨,降为了本世纪平均3亿吨左右。
自2002年以来,黄河每年都在坚持进行调水调沙,让下游河道的河床高度平均下降了3.1米,曾经的“地上悬河”,或许将来真的会成为历史。
表中显示,年输沙量减少较明显的代表站有龙门、潼关、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都处于黄土高原段,这项数据足以说明,黄河入沙治理最大的功绩就在沙患最大的黄土高原。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历经了五个阶段,方有所成效。
50年代到70年代属于初步试验阶段,建立了不同点位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试验站,研究原因研究规律,最终实验推广了“机修梯田、水坠筑坝、飞播造林”三大防治技术。
80年代进入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通过实践研究出了“山顶植树造林、山坡退耕种草、山腰兴修梯田、沟底筑坝淤地”的治理模式;90年代将防治水土流失全面拉进法治,相关法律诞生,专门的部门建立。
2000年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进入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阶段,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淤地坝系等各种工程开始全面建设。
党的十八大之后,水土流失防治全面进入绿色生态发展和高标准系统管制阶段,大保护和大治理协同推进,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
经历了这五个阶段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治理,黄河年输沙量的断崖减少就是黄土高原治理结果的最好体现。
首先是黄土高原的植被回归,水土保持效果显著。1978年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国土绿化行动正式开启,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坚持在黄土高原上种树。
从1980年开始,黄土高原以每年0.37%的增速逐渐变绿,植被覆盖率细水长流式提升,至今已达到63%左右, 梯田面积达到5.5万平方千米,淤地坝拦截泥沙194亿吨,最重要的是这些植被成功防治了水土流失,黄河输沙量由此得到了大幅降低。
其次是国家调水调沙,建立现代化水利工程解决下游淤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干流上兴建了多座水利工程,包含三门峡、刘家峡、天桥、八盘峡等众多知名枢纽,利用各大水利工程,调节水流冲击,从而合理地将淤积泥沙顺利送入大海。
通过人工的调节,有利于水沙均调,减小黄河下游长期淤积的黄沙,避免汛期洪灾。近期相关数据报道,我国经过22年的调水调沙,成果显著,累计完成输沙入海32.5亿吨,河道下切均值3.1米,“地上悬河”或将逐步得到改善。
建国以来,针对黄河含沙量大的问题,上游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下游建设水利推动输沙入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黄河正在逐渐变清变绿。
恒河近几年的情况如何?黄河含沙量排世界首位,输沙量在2021年之前也是世界第一,印度恒河紧随其后。
自从2021年黄河输沙量陡降,恒河自然而然就成了世界第一大年输沙量的河流。而恒河作为印度邻国的母亲河,难免被网友拿来作比较。
恒河的含沙量仅次于黄河,原因在于其起源于我国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高,流入印度河口落差大,巨大的冲击力侵蚀周边陆地泥沙带入河道。
恒河下游河程短,流经平原流速慢,河口处泥沙淤积严重最终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再有下游人口密集,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恒河的含沙量非常大。但面对这样的情况,印度目前还没有提出有效可行的方式治理。
泥沙淤积未能治理的情况下,恒河近几年又面临着严重的污染。恒河近几年的粪含量已经超标200多倍,致病细菌含量超标800多倍。
这与当地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水葬泛滥,连动物的尸体也是抛河处理,这是因为印度信奉母亲河,相信母亲河从天而降,是神的代表,可以净化一切。
另外是生活习惯导致,大量的生活脏水、动物粪便都往河里排放,垃圾扔到河里从不清理。再加上经济日益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长久以往,积少成多,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显得力不从心。
结语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体系的完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难免会有所滞后,而我国秉承着国家方针正确,百姓吃苦耐劳的大方向,多年努力,终于在黄河治沙的工程上有所突破,这是中国精神,也是民族的骄傲。
面对极为重要的母亲河恒河,虽然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在治理方式上仍需要时间深入研究并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