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知沪志 方志上海
历经七十余天的奋战,多批上海支援武汉医疗队先后安全返沪。这些勇士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出色完成各项艰巨任务。他们从飘雪的冬季驻守,终于迎来了武汉樱花盛开的春天。
上海与武汉作为长江中下游最为重要的两座城市,历史上一直关系密切。“逐水而居”是世界各地早期先民的共同特征,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和水密切相关。纵观中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大多都与河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大城市都坐落或靠近大河大江沿岸。以长江流域为例,特别是在近代中国史中,沪汉双城的变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颇具代表性的。
“江海同源,沪汉同心”,我们终将再次相聚。谨以此文,献给武汉重启。
01
航运贸易的纽带
上海地处太湖流域吴淞江出海口。明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奉旨治理太湖水患,征用民工,掘通大黄浦、范家浜、南跄浦,成黄浦江,导淀泖诸水同吴淞江合流,水深江宽,注入长江口。
弘治《上海志》载,上海商人,经黄浦江,溯长江而上,直达中游的湖北诸地。有文记:“乘潮汐上下浦,射贵贱贸易,驶疾数十里如反复掌,又多能客贩湖襄燕赵齐鲁之区。”上海长江航运就此形成。从明永乐二年江浦合流算起,迄今,上海长江航运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古籍中的“沙船停泊图”。沙船在长江和近海航运中扮演重要角色。上海是沙船的故乡和发源地之一,也是沙船最主要的停泊母港。在古代,沙船运输一度被誉为上海经济发展和迅速崛起的支柱产业,因此它也出现在上海的市标上一本英文版上海历史书籍中使用的上海县城地图,绘制年代不详。此图有个特点,它不是传统的“上北下南”而是“上南下北”1870年前后,上海外滩花园向东望黄浦江视角。可见各类中西船只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长江成为上海同内地贸易的主要商路。上海地区棉布通过长江,经运河、赣江、汉水等河流,运往西北、华北和华南。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讲到,松江标布“俱走秦晋、京边诸路”,中机布“走湖广、江西、两广诸路”,小布“单行于江西之饶州等处”。当时,上海地区桑、棉等经济作物发达,占用大量农田,因此常有粮食不足之患,须由湖北、江西、安徽等地通过长江,源源运入上海地区。明末文豪吴应箕在其《楼山堂集》(卷十)中曾写道,上海地区“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
魏晋、南北朝时,武昌黄军浦(今文昌门外鲶鱼套一带)河水入江之处,套口可以停舟避风。据《水经注》载,“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浦得其名,亦商舟所会”。唐时此地仍为长江上下游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市场。至宋代,鹦鹉洲在江中,夹岸为船舶集聚之所,武昌市场逐渐东移至今平湖门外,称“南市”。清雍正年间,金沙洲与白沙洲之间,夹沙逐渐淤塞,不可停船。武胜门外江中世起一洲,名塘角。“水藏洲曲,可以避风,水浅洲回,可以下锚,商船贾舶,咸集于彼,原来的荒野筑室列肆,百货齐萃”。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塘角泊舟大火后,沙洲也渐渐沉没,闹市也由此逐渐移至汉口镇。
1739年,武汉三镇浮雕图。现存于湖南省芷江天后宫1821—1850年,湖北长江、汉水堤工图图片来源 | 数位方舆
1876年,湖北武汉全图汉口在清代就己经发展为“天下四聚”之一的商业重镇。作为淮南盐纲的中心以及两湖米的输出口岸,汉口同长江下游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但同扬州、南京、苏州等的贸易往来较多,同上海贸易并不突出。随着上海和汉口的相继开埠(1843年和1861年),对外贸易的扩大,上海逐渐成为汉口国内外贸易最重要的关系口岸。
事实上,早在汉口开埠之前,己经有茶叶运往上海出口,加之一度受太平天国的影响,经广州出口的两湖茶叶逐渐减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