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安徽省芜湖融汇化工有限公司长期偷排盐水和电石渣水,污染长江及附近饮用水。督察发现,安徽省芜湖融汇化工有限公司化工码头未建设码头冲洗水及初期雨水收集装置,码头上散落部分电石渣粉,经雨水冲刷直接排入长江,水质呈强碱性。
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的通报也显示,湖北省荆门市推卸磷化工污染问题整改责任,顶风违规审批新的项目;磷石膏渣场污染防治措施长期不到位,严重污染周边地下水、地表水,对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水质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在江苏,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也通报,苏州张家港市沙钢集团长期累积的百万吨钢渣等工业固废随意堆放在长江岸边,污染周边土壤和水体,威胁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
化工污染物占比大
“伴随着长期高强度的开发活动,长江经济带面临突发环境事件频发、诱因复杂等突出环境风险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长江经济带高风险企业众多,且分布相对集中,饮用水水源同各类危、重污染以及高风险生产储存集中区布局交错,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及沿岸的环境风险高。
王金南说,长期高强度开发带来的环境风险问题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建设“安全长江”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石化、化工、医药、有色金属采选冶等高环境风险行业企业众多。据统计,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
2017年9月7日下午,原环保部组织的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第一督查组在湖北武汉督查。图为督查人员通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场巡查卫星遥感支持系统在现场检查。摄影/章轲
根据原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全国重点行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大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结果,长江经济带9省2市仅石化、化工、医药等行业的企业就超过12000家,占检查企业总数的28%,在检查的13个流域中占首位。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沿线共布局化工园区62个,正在建设或规划的化工园区有20多个,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种类多达250余种。沿江分布的涉危险化学品企业以江苏最多,浙江次之。涉危化品码头、船舶数量多、分布广,仅重庆至安徽段危险化学品码头就接近300个。
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3139起,约占全国总数的60%,其中,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的突发环境事件数量占整个长江经济带事件总数的80%以上。
据2006-2015年环保部调度处理的事件统计,长江经济带由生产安全、企业排污、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环境事件分别占全国相应原因突发环境事件的44%、59%、47%、55%,各种原因的事件占比都处于较高水平。
“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仍将处于高发态势,长江经济带尤为突出。”王金南说。
开发和保护矛盾突出
追究长江经济带“化工围江”的根源,表面上看是沿江带高污染和高风险企业数量多、分布密集,企业存在工艺设备老化、环境风险防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导致生产安全事故、企业违法排污事件频发。
但根本原因是长江经济带各地加快发展意愿强烈,重工业沿江集聚并向上游转移势头明显。
王金南说,从各地公布的城乡规划和产业规划来看,依靠土地占用、资源消耗等增量扩张的发展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从产业规划看,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推进能源、化工、冶金等重工业沿江发展仍然是各地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长江经济带蓝皮书: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1~2015)》也认为,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板块之间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
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理念和系统全面的布局,各省市基本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服务业“摊子大但水平低”的特点明显,各省市彼此间缺乏合作交流,效率较低发展较慢。
分税制改革实施后,各省市GDP竞争加剧,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有了一定提高,但地方保护严重,彼此仍缺乏合作,各省市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都很相似,难以发挥比较优势,内部竞争严重。
研究发现,目前中西部地区各省市的主导产业基本为石油、天然气、烟草加工、黑色金属、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
江苏省提出沿江承接沿海临港大型化工基地和外进油气资源;安徽省确定沿江发展大型石油化工、大型煤化工,到2020年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湖北省提出将冶金和化工作为沿江主要发展产业,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四川省计划加快建设川南和川东化工产业带。
调查还发现,目前长江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剧。监测数据显示,近十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城镇面积增加44.6%;农田面积减少8.7%;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面积减少了3.2%;天然林、灌丛、草地和沼泽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均有所减少。长江沿江1000米的岸边带,城镇用地面积增幅51.6%。下游地区干流岸线开发利用比例高达40%左右。江苏沿江岸线不到1公里就一个码头。
目前,长江流域部分支流污染严重,滇池、巢湖、太湖等湖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单位面积排放强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长江经济带资源开发和保护矛盾突出,长江资源环境严重透支。”王金南说。
严控重化工环境风险
在长江经济带上,许多省市的饮用水直接取自长江,饮用水安全关系到沿江5亿多人的健康。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筑底工程。
“如果连群众饮用水的安全都不能保证不了,还能干什么?”在重庆市召开的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现场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严肃地说。
长江经济带环境风险分布图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示意图
2017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产品目录。严格控制沿江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印染、造纸等项目环境风险。严格沿江工业园区项目环境准入,严控重化工企业环境风险。
王金南等专家表示,长江经济带应以沿江涉危涉重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基于环境风险评估的应急预案修编,探索电子化备案。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为重点,推动跨省界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率先开展长江干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沿江沿岸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以地级及以上政府为重点,开展基于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分行业、分领域开展预案评估,筛选一批环境应急预案标杆,并推广示范。
同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监管与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加强危化品和危险废物运输环境安全管理,探索建立危化品运输车辆、船舶“环保卡”制度和运输信息平台。加强环保、公安、消防部门等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长效联动。借鉴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经验,推进跨行政区域上下游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共同防范、互通信息、联合监测、协同处置的应急指挥体系。针对风险高、敏感性强、污染纠纷多的区域,开展跨区域环境应急联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长江江苏段承担了超过长江全线70%的货物运量、约占全国水上货运总量的15%,建设“黄金水道”,发展“绿色航运”的任务艰巨繁重。
交通运输部日前也表示,长江沿江七省市(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航运市场将按照绿色航运的要求,着力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岸电设施建设、公共锚地建设、洗舱站等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非法码头整治5项重难点工作。
来源 | 第一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