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感叹,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一声汽笛响起,探访团成员跟随专家、媒体脚步,伴着徐徐江水声,探寻武汉长江文化,从登上一艘长江上的蒸汽游船开始。
7月19日晚上7时30分,“知音号”启航,载着“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行探访团成员们,深入感受武汉发展变化和老汉口长江文化。
在“看剧模式”中感受长江底蕴
“这里的灯光好神秘!”“为什么这些哥哥姐姐穿的衣服和我们不一样?太美了!”“这里是迷宫吗?感觉在穿越。”探访团成员们还未上船,演员们已经就位。
“知音号” 记者王玮琦 摄
推行李的服务员、卖报纸的小妹,还有人追着偶像要签名……耳边音乐一下子就把人带入长江边20世纪的大武汉,这些都吸引着探访团成员们,在“看剧模式”中感受长江底蕴。
“知音号”以20世纪初民生公司“江华轮”为原型,这艘120米长的游轮可以在江上自由航行。内部主舞台表演故事通常以大汉口长江文化为背景,取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武汉,通过讲好“知音文化”“老武汉故事”,多维度将百年前武汉记忆串联起来,也让探访团成员对沉浸式体验的长江文化盛宴产生共鸣。
码头泵船上设有水塔、吊车、绞盘等老码头常见物件,并使用了做旧工艺处理,让探访团成员登上码头那刻起,仿佛被拉回百年前的汉口大码头。
“知音号”表演现场 记者吕诗文 摄
“带着孩子一起来体验老武汉,这种方式着实很新奇,这艘船的历史比我老多了,能在行走长江的同时,体验长江文明,着实来得值得,真的是边行进在江面,边读懂长江。”57岁的罗善琼带着自己6岁的孙女郑清河也参与了此次探访。
“知音号”启航后,全剧在一层舞厅、酒吧、二层、三层所有区域同时开始。端着酒杯模型、身穿应景服饰、与演员共舞……探访团成员们沉浸在情景剧中,尽情享受着这独特的文化探访之旅。
郑木生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吕诗文 摄
随着舞会结束,从故事里抽身出来的探访团成员郑木生发出感慨:“这不就是江面‘漂移式博物馆’吗?”望向窗外,感受长江文化底蕴的同时,两江四岸美景尽收眼底,璀璨夜色令人陶醉。
表演过半,“知音号”仍徜徉在两江四岸夜景中。
“知音号”——一部行走的长江文化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树祥形容,“知音号”在江面上行走,简直是一部行走于长江文化的使者。
探访团成员们认真看“知音号”演员表演 记者吕诗文 摄
最早的木桨岀土于河姆渡遗址,距今七千多年。长江中游湖北宜都市红花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船形陶器,距今5700余年。此后发明的各类木船成为大江大河的主要运输工具,近代蒸汽动力铁船出现,标志长江运输业走向现代化。
1938年6月,大量后撤重庆人员和各类物资100万余吨屯集宜昌,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指挥“宜昌大撤退”,将人员和物资抢运至四川等大后方,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船业运输文化是长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卢作孚统一了长江上游的航运,推动了中国水上运输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陈树祥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邓爱民认为,“知音号”以江水为舞台,以文化为灵魂,将城市底蕴和热情凝聚成一船复古摩登风情,表现出武汉这座城市对四方来客的礼遇之心,赋予武汉全新美感,成为访客感受长江风光和沿岸当代武汉发展变化与城市魅力的绝佳窗口。“通过一个港口、一艘船、一段长江的风光、一个个人物的故事,多维视角展现了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知音号’是对长江文化解读的一个有益尝试。”
这颗长江夜景中的明珠,经过5年打磨,早已成为武汉文旅的一张亮眼名片。也正因为与长江水作伴,“知音号”在重大城市事件中从不缺席。2021年4月12日,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上的8分钟湖北主题宣传片中,划过长江夜色的“知音号”出镜。再到如今“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探访团将“知音号”作为重要一站,都让长江文化被